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掘老子哲学中的科学基因(学术随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5: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世英

  《论语》与《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把二者拿来比较,对于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个题目太大,本文仅就两者关于“为学”求知的不同含义和所运用的不同方法略抒己见。

  从字面上看,《论语》比《老子》讲“为学”的地方更多,诸如“好学”、“好知”、“多闻”、“多见”、“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类的言词在《论语》中散见各处,似乎真像有的学者所说,《论语》既重感性认识又重理性认识,俨然成了我国古代科学在认识论上的根据。然而,《论语》中所谓“学”与“知”的含义真是指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知识吗?“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所有这些,都明显的是把安贫乐道、谨言慎行、有过能改、言而有信之类的道德品行看成是“好学”。“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里,“多闻”、“多见”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为了弃恶从善。综观《论语》全文,其主要内容讲的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非科学知识之追求。与此相联系,《论语》充满了直观式的断语和箴言,而缺乏理论上的说明和逻辑论证,更没有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

  与《论语》不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则,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它为达此最高目标(“为道”)而讲“为学”求知,其所求之学与知,不是伦理道德之学与知,而是事物变化法则之学与知,是需要积累的科学知识(“为学日益”)。故此,《老子》充满了逻辑的论证和理论的说明,甚至包含着一些由普遍到特殊的演绎法。而这些都是《论语》所缺乏的。

  《老子》81章,几乎每一章都是一篇小小的说理文。其中的许多章都有“故”或“是以”这样的文字把因与果、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明白地表述出来,有的虽无这样的文字,实际上仍然是一种逻辑上的论证和说理。比如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里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大前提,是一个普遍命题(小前提“圣人是天地之一部分”隐含未说),由此普遍命题推演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结论。这比较明显的是一种演绎推理。还有不少章运用了类推、类比、归纳等方法。比如第二章由美与恶、善与不善之相互依存类推到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等对立面相互依存之普遍性(“常”)。不管演绎也好,类推、类比、归纳也好,都是逻辑论证的思想方法,都是科学探索所必需的。《老子》在表述上和思想方法方面的这些特点,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学,正如李约瑟所说,与道家的思想基础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老子》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老子》富有中国古代科学的基因(逻辑论证的思想方法不过是其中之一),虽然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在伦理道德方面,兼及政治方面,《老子》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和作用则是《论语》所不能及的。在提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对《老子》及其影响下的道家思想进行研究,发掘其中的科学基因,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27日 第十五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