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心系山村乐献余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6:05 深圳特区报

  心系山村乐献余热

  ——记罗定市离休老干部何林

  粤先宣联合报道组本报执行记者吴勇加通讯员谢华荣

  在罗定市船步镇海拔五、六百米高的山沟里,最近传出了一个离休老头带领群众改变山村落后面貌的感人故事。这位离休干部叫何荣林,老共产党员,年已73岁。从2000年起,他争取了1200多万元扶贫资金及设施,亲自带领当地三个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群众感激他,亲切地尊称他“何老”。

  山村建起扶贫电站

  罗定市船步镇最边远的聂垌、山垌、双两三个村,如今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家家电灯明亮,还看上了8个频道的电视,也算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可若干年前,何老没有来的时候,这里的村子不通电,路难行,更别说看电视了。

  还在上世纪70年代,何荣林当船步公社书记时,就曾设想过建设一个扶贫电站。1994年从罗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离休后,他仍没有忘记这件事。2000年10月,时任省政协主席的郭荣昌到罗定调研,何荣林一见面就掏出埋藏心底的愿望:“郭主席,我一直想山村应建一个扶贫电站,可至今未实现,心里总感到不安。”郭荣昌当即表示大力支持。两个月后,省水利厅决定陆续拨出400万元专项扶贫款,支持当地建一个水电站。何荣林高兴极了,不顾已68岁的年纪,第二年亲自率工程队来到五百多米高的山上搭起工棚,建起临时指挥部。工棚里没有电,就架设起微型水发电机;山里不通电话,又种线杆、架电线,拉通了电话;没有汽车,来回市里办事,就先搭摩托到镇上,再坐公共汽车到市里,好多次下雨没有摩托车,干脆顶风冒雨跋涉20多里路,来到山脚才搭摩托到镇上搭车。人们诧异了,“何老”哪里老了,简直就像个青壮年。他的热情和干劲感动了山村群众,连郭荣昌也对他说:“老何,你真的感动了我!”1年7个月后,一座装机容量400千瓦的电站终于投产,三个村的群众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通了电还要修路,还要通电视信号,何老为山区群众办事是一件接着一件地来。他千方百计争取了上级500多万元资金,组织修建了总长30公里、4米多宽的水泥路。1999年,他再次努力争取了一批价值近200万元的电视卫星信号接收器材,使8套清晰的节目第一次走进山村的电视机,走进山里人的眼睛。路修好了,当过船步镇镇长的双两村人邓汉荣说,“山区人民圆了通路梦,是我最大的心愿,我真的愿意向何老磕三个响头!”看到电视了,村民伍仕进激动地说:“何老为我们山村群众做了太多好事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心系村民乐献余热

  从2001年3月建电站至今,何老在大山里足足住了4年,1500多个日夜,他风里来雨里去,脸晒黑了,身体熬瘦了。老伴、儿女怨他自讨苦吃,劝他不再上山,何荣林却把家人的埋怨和相劝甩在一边。有人问何荣林是什么原因让他对改变山区面貌如此痴迷,他总是说,“我14岁参加革命,是共产党培育了我,是人民养活了我和全家,党是为人民的,我作为党的干部,就一定要尽力为人民办事。”

  在何荣林心中,山区群众未真正富起来,他就不会回家休息。现在,他又计划带领村干部们将三村集体4万多亩的残林,用电站的部分收入作启动资金,通过贴息贷款,发动群众重新种上经济林或经济作物,然后养上大片山地鸡,让大家致富。近两年,他又带领电站员工为群众建起了生猪饲养示范场,还复耕了几亩弃耕的山田。农忙季节,他亲自扛起犁耙娴熟地耕起田来。“母猪快产了,要经常去看看情况,不要让母猪踏死小猪。”“那块田快没水了,要赶紧放水下田了……”。每次有事离开大山前,何老总要这样叮嘱好村里的干部,然后才放心地下山去。

  在山里的那些日子,何荣林有时间就走家入户,问寒暖,听心声。4年来,山里的1300多户人家他走访了600多户。一次,得知双两村邓子俭一家因为买不起耕牛耕田,他立即从自己一千多元的离休金中拿出600元,给邓家买了一头耕牛。山里有5家特困户,屋子夏不挡雨,冬不避寒。他又找来村干部商量,在扶贫电站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钱,为特困户盖起了新房子。困难户逢人就说,“何老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几年来,经何荣林手中开支为山村群众办实事的钱近千万元。审计部门的同志说,“每笔开支都清清楚楚!”何老说:“我参加工作几十年,从未多拿群众一分钱,我是不会让钱玷污自己的。”

  何荣林率领工程队进山建电站时,就和大家约定:在电站未有较宽裕的收入前,大家都不领取报酬,他自己则声明不领任何工资报酬。他是“头儿”,每次开饭了,照例和大家一样,都是一份2元钱的工作餐。有时下雨天,无法到30多里外的圩镇买菜,他就和大家一起吃腐乳饭、盐油饭。有一次,厨房为体谅他年纪大,偷偷地向他的碗里多盛了几块猪肉。他发现后便责问,“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肉?伙食不会超标吗?”知道原委后,他严肃地说:“我又不是来这里弄吃的,我要和大家一样,不能搞特殊。”

  这就是“何老”保持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正像一首老歌所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本报广州5月26日电)

  作者:粤先宣联合报道组本报执行记者吴勇加通讯员谢华荣 编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