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策划:中国军人与珠穆朗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8:42 新华网

  岳林才 黄文建

  微波测距

  当我国第二次珠峰高程测量于2005年5月22日成功进行峰顶测量,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人们不禁会想起30年前的那次壮举:一群勇敢与智慧并举的共和国军人,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测定并向世人发布了8848.13米这一珠峰高程的精确数据,得到世界认可!由于受诸多原因的限制,新闻媒体未对那次测量作出详细、具体的报道,我国政府只授权新华社公布了珠峰高程数据,首测珠峰的奇闻轶事被尘封至今。今天,我们走进被中央军委授予“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的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揭开他们首测珠峰高度的神秘面纱。

  1

  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要“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的计划,并将其列入新中国最有科学价值和国际意义的“填空”项目之一,交由国家有关部委论证实施。毛泽东主席对测绘珠峰十分关心,并多次作了重要指示。

  20世纪5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测量珠峰的艰巨工作终于起步了。我军测绘官兵和地方测绘工作者一道,历时20多年,涉足整个大陆,在全国布设了水准路线。当海军1956年在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平均海水面的高程系统后,测绘人员便以此平均值为基准,由北向南、自东向西设站测量,推算珠峰高程。仅从青岛水准原点至珠峰脚下的定日县这条水准路线,就长达6000多公里。他们迈开双脚,每隔几十米设一个站,每个站都要测量两遍,总行程达1.2万多公里,相当于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程。

  1966年,测绘人员两次进入珠峰测区,建立定日到珠峰山麓的大地控制网,但因“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破坏干扰,这一工作被迫中断。1968年,测绘人员为获取珠峰地区大气折光的试验数据,顶着政治压力、冒着自然界的种种风险,两进两出,有效地改善了该地区的大地控制结构。尽管如此,那场动乱还是迟滞了这一意义非凡的测绘大行动。

  在一次国际性的制图专业会议上,西方某发达国家的代表揶揄中方代表:“贵国地大物博,珠峰还是测绘史上的处女地,需要我们援助吧?!”国家的主权,历史的瑰宝,珠峰测量不能再拖了啊!病中的周恩来总理焦急地思虑着,多次向有关领导询问情况。终于,1974年3月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召开了测量珠峰的专题会议。

  2

  1975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声号令,登顶测量珠峰的战斗正式打响了,而由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土族、鄂温克族等7个兄弟民族组成的中国珠峰登山队也同步展开了举世瞩目的攀登珠峰行动。

  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担负了这一重要使命。这支在解放战争中由第二野战军测绘部队发展壮大起来的英雄队伍,自20世纪60年代就一直战斗在青藏高原,官兵们走遍了西藏71个县中的68个县,出色地完成了青藏高原大地测量和地形测量任务,填补了我国大陆的最后一块测绘空白。

  3月21日,38名测绘官兵和11名地方测绘工作者,赶在登山运动员攀登珠峰之前,从海拔5400米的绒布寺大本营出发,把大地控制网推向珠峰北麓的东绒布、中绒布和西绒布3条大冰川。4月6日,珠峰测量分队副队长、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副大队长陈顺斌,带领王玉琨、吴泉源、郁期青、普布、徐东升、大扎西等6名官兵,冒着冰裂和雪崩的危险,通过了攀登珠峰的第一道难关——北坳天险,完成了海拔7050米处的重力测量和航测刺点任务。

  4月20日,普布和徐东升两名藏族战士又随登山队到达了第二道难关——高空风口。此处海拔7790米,是三面临空的“刀背地”,穿堂狂风刮过来,人根本站不稳脚跟,重力仪的水准气泡也晃个不停。普布觉得戴着鸭绒毛手套不便操作,便毅然脱掉右手手套,在距珠峰1.9公里处,咬紧牙关趴在冰面上,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测得了重力数据,创造了世界重力测量史上的奇迹。然而,普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4根手指头冻伤坏死,后来医生只好为他做了截肢手术。

  精度是测绘的生命。被誉为“雪山钢标”的技术员冯旭东在海拔5400米的营地时就患了感冒,头昏胸闷,几天没吃下一碗饭,体重迅速下降了5公斤。但当听说3号点发生雪崩,需要去复查觇标时,老冯全然不顾虚弱的身体,艰难攀行了1公里路。途中,他几次晕倒,冻醒后又继续爬行,一直爬到海拔6300米的高山上,咬着牙把移位3厘米的觇标修正过来,保证了后来交会珠峰的高精度。随行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史记者特意为老冯拍照,让他自然地笑一笑,可老冯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他的嘴唇裂了口,脸膛破了皮,肌肉已经完全麻木。

  1975年5月27日,是我国测绘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那天清晨,指挥所发出3颗红色信号弹,登山队员向珠峰发起最后的冲刺。分布在珠峰左右两肩的10个观测点上,坚守了九昼夜的测绘兵早已架好仪器,调节归准,盼望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测绘参谋王玉琨所在的西3号点上,两名队员轮流盯着望远镜,用步话机向其它测绘点作“实况转播”:“登山队员开始上山……已经到了第二台阶,前面是一陡崖……队员正在爬金属梯……拐往北坡,继续向上……离顶峰越来越近了……”正在关键时刻,突然,一块灰黑色的旗状云从西面飘过来,罩住了顶峰,登山队员在观测仪的目镜里消失了。测绘队员们不时地看看手表,恨不得插翅飞上顶峰,撕开浓云!终于,14时40分,步话机里传来喜讯:我国9名男女登山队员已于14时30分胜利登上珠峰顶峰!

  15时、16时,登山队员已下撤几十米了,顶峰的浓云依存。17时、18时,西天的太阳好像疲倦了,已慢慢地往山后躲。18时30分,峰顶的云层开始下沉,珠峰的南天由灰黑变成灰蓝,尔后终于变得湛蓝湛蓝——测绘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目标出现,注意——交会!”

  口令飞来,10部经纬仪同时瞄向珠峰:登山健儿竖立的3米高的红色测量觇标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测绘队员们强捺着心中的喜悦,小心翼翼地旋动仪器,争分夺秒地对觇标观测、记簿。一个测回、两个测回……连续3天,队员们进行了4个不同时段、16个测回的水准、导线、天文、气象、重力、三角等方面的测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珍贵的珠峰测量数据。当时测得的珠峰“雪面高度”(即包括峰顶冰雪层的厚度)为8849.05米。成功登顶的中国登山队藏族女队员潘多,受命用直径5厘米的木头杆子狠劲插进雪层,测得其深度为92厘米。

  3

  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球宣布:我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这一精确数据,是我测绘工作者在距珠峰顶7公里至20公里、海拔5600米至6300米的10个三角点上交会观测,并取得完整的珠峰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数据后,依据青岛黄海验潮站建立的水准原点,经过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扣除峰顶积雪深度得出来的结果。它的最大正负误差小于0.36米。

  这一精确数据,立即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承认,很快成为世界地图集和教科书上的权威数据,它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一组熠熠闪光的数字。

  这一精确数据,有利于国家对珠峰进行地质理论、高山生理、大气物理、水土污染等多学科的考察研究,为我国的科研事业提供了可靠依据。

  人民功臣受敬仰。1975年6月28日,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在首都体育馆亲切接见了珠峰登山、测量队员。当邓小平同志与大家一一握手来到战士普布面前时,普布正欲收回残疾的右手,却被邓小平一把攥住:“你就是普布吧。我早就听说了,你破了重力测量的世界纪录,普布不普通哟!”

  是的,8848.13米绝不是一组普通的数据!它是我军测绘工作者用热血和智慧谱成的创业者的音符,实乃来之不易。

  (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

  为何要测定珠峰高程?

  据有关专家介绍,测定珠峰高程的意义十分重大,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测定珠峰高程是人类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围绕珠峰高度的争论一直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以不同手段测量珠峰,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些数据相差最高达2米左右。这种“不一致性”极大地调动起人们的好奇心。

  二是珠峰高度的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研究地壳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珠峰地区的地壳运动至今仍然非常活跃,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地质学以地层、岩石层作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地质时间跨度往往长达几十万年至数百万年,而测绘技术可以将这个尺度缩小到几十年,可以预计几十年后的地质变化。

  三是包括珠峰在内的青藏高原对东亚、南亚甚至整个北半球的气候、环境、生态等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在今年的珠峰高程测量中,除直接对峰顶进行观测外,测绘人员还将对其周边地区开展大规模控制测量工作,并通过分析研究近邻区域的40年观测资料,开展与珠峰高度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和所居住的城市,测量珠峰高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是珠峰复测所蕴涵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在于,珠峰作为地球最高峰,对全球影响深远,但其精确高度始终存在争议,如今,“世界屋脊到底有多高”的最终答案将由中国人给出,这给予我们的民族荣誉感是无与伦比的。(戴华)

  为珠峰登顶守望生命

  雷陆飞 本报记者 梁蓬飞

  北京时间2005年5月22日上午11时零8分,我国珠峰登山测量队员登顶成功,当红色觇标竖立世界之巅,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一片沸腾。西藏军区总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宋强华激动得噙着泪水,就像自己也亲临了峰顶似的。

  两年前,宋医生就带队应邀参加过“2003,站在第三极”攀登珠峰和现场直播活动的随行医疗保障。那次,他把患急性高原肺水肿、并伴有肺部感染的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中国登山协会、中央电视台和西藏自治区体育局联合向他们赠送锦旗:“珠峰圣地有军医,登顶直播得胜利”。在又一次巨大的荣誉面前,他没有放松一丝警惕,过去52年的资料显示,被珠峰掩埋的近180名登山者中,绝大多数是在下山时遇难的。想到这些,他连忙整理好药品、医疗器械,准备迎接登顶队员安全回撤。

  就在此时,与他共同担任保障任务的同事、理疗科护士洛桑曲珍正在拉萨收看着电视直播。两天前,她奉命返回拉萨接应参加“2005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的环保志愿者。他们将对珠峰大本营至海拔8000米之间的登山废弃物进行全面清理,随后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天,将废弃物运到拉萨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虽然没有现场目击登顶成功的情景有些遗憾,但洛桑仍为自己能参加这样一次意义重大的活动感到自豪。自从3月21日接到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的求助通知,她和宋强华已经为此忙碌了整整两个多月。

  进驻大本营,各种困难蜂拥而至。大风经常掀翻帐篷,昼夜温差大到近40摄氏度,高原反应严重。洛桑曲珍在西藏土生土长,但仍然不适应,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由于物资保障有限,他们只能喝雪水,泡方便面、啃冷馒头。有时病号多忙起来,即使这样的伙食也是饥一顿,饱一顿。虽然名义上是保障珠峰高程复测,但实际上登山队队员、高山协作人员和随行报道的新闻记者也是他们的“潜在”病人。洛桑曲珍粗略算了算,在一个多月里,她和宋医生共接诊了100多名患者,还往后方医院护送过3名重病号。说起这段经历,洛桑对两个人印象最为深刻,一个是2005年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和女子登山队总指挥张江援,他痛风发作,关节疼得不敢动弹,还坚持在一线指挥协调。洛桑为他连续做了3天的针灸治疗,最后冻得手都不听使唤。另一个是一名姓刘的测量队员,当时病发急性咽炎和腹泻,情况十分危急,她和宋医生忙了一晚上才控制住病情。5月22日这天,洛桑通过电视直播,在成功登顶的人群中看见了他。

  虽然是第二次参加攀登珠峰随行医疗保障,电话那端的宋强华仍坦言心理负担很重。“这么多人把健康和生命托付给我们,万一有个闪失怎么交代啊?”进驻珠峰大本营后,他一头扎进工作中,天天守在病号床前,从来没和单位联系过。大本营里有卫星电话,他不是嫌话费贵,而是根本抽不出时间。一天下来,两腿累得像棉花团儿似的,半夜还要起来巡查病号。医务部副主任石泉贵对记者说,要不是天天盯着报纸和电视看新闻,还以为他失踪了呢。比起宋强华的同事,洛桑曲珍的丈夫丹曲是幸运的,他在拉萨见到了妻子。虽然分开才一个多月,但丹曲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妻子头发蓬乱,脸色铁青,嘴唇乌黑干裂,整个人又黑又瘦。出发在即,洛桑顾不上与丈夫多说几句话,因为还有新的任务等着她:她要在25日那天把内地来的环保志愿者安全带到定日县,准时参加此次珠峰复测活动的纪念仪式。

  洛桑曲珍介绍说,直到今天,此次登顶活动还未出现一例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病人,“我和宋医生希望所有人平安归来。”

  “橄榄绿”扮靓珠峰文化节

  郑勇 陆佑新 罗琦斯

  珠峰文化节是西藏日喀则地委、行署于2001年开始举办的一个大型综合性节日,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了四届。整个活动内容既有旅游推广、物资交流、招商引资,又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大型文艺表演,是珠峰脚下的一个文化盛会。

  每逢珠峰文化节,日喀则便成了歌舞的海洋、艺术的天堂,盛况空前。活动期间,武警日喀则支队的官兵们除了担负安全保卫任务外,还派出高原腰鼓队、藏戏表演队和民族舞蹈队参加文化节的演出。其中,藏戏表演队的精彩演出都是每年艺术节开幕式上的“重头戏”。官兵们身着鲜艳的藏族服装,头戴牛仔帽,踏着《逛新城》、《看拉萨的变化》、《美丽的草原》等音乐节奏,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讴歌了近年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反映了高原警民的鱼水深情。在每年节日的会场,藏戏表演队走到哪里,都会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

  文化节期间最为热闹的当属武警官兵与藏族群众、各地游客共跳锅庄舞时的场面。在青青的草地上,身披洁白哈达的军民,或几十个人围成一小圈,或上百人围成一大圈,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和着极具藏族风味的乐曲、踏着有力的节拍即兴而舞,欢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此情此景,感染了每一个在场的人。

  据介绍,邀请该支队官兵参加一年一度的珠峰文化节,已经成为当地政府的“传统”。在他们眼里,“橄榄绿”是文化节不可缺少的亮丽色彩。官兵们也十分钟情珠峰文化节,每年都提前搞创作,排演丰富多彩的节目。大家都说,能为驻地经济建设服务,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来源:解放军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