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哈利·波特》应进语文教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9:03 南方日报

  儿童文学专家梅子涵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出

  《哈利·波特》应进语文教材

  关注“六一”儿童节

  本报讯(记者/蒲荔子 通讯员/刘永光)“《哈利·波特》那么好看,为什么语文书里没有呢?”“六一”即将来临,一个小女孩对儿童文学专家梅子涵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晖、儿童文学作家萧定丽、陈静等人来到广州,进行儿童文学推广与引导工作。梅子涵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哈利·波特》可以而且应该进教材。他指出,目前儿童的阅读缺乏专业的引导,应该成立儿童文学推荐机构,引导儿童阅读。

  优秀儿童文学都应进入教材

  “《哈利·波特》肯定会进入语文教材。”梅子涵思索一番之后,肯定地回答了这位小读者的疑问。他对记者介绍,《哈利·波特》受到了全世界儿童的欢迎,证明它拥有深厚的魅力。“凡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进入语文教材,《哈利·波特》当然也可以。”

  这本被全世界儿童疯狂追逐的“魔法大全”,却被很多中国家长从孩子的手中夺下,锁进抽屉。梅子涵对此表示不解与愤慨。他说,很多中国的家长似乎都忘记了自己孩童时期对于魔法世界梦幻般的向往,他们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规则儿童的心灵,最后造就的不是他们期盼的优秀人才,而是“消失了童年”的畸形人。

  梅子涵说,中国家长应该向英国父母学习。英国人普遍有一种情怀:怀恋童年。因此,他们对于孩子往往十分爱护、宽容,并以能保持童心为傲。在《哈利·波特》上市的前夕,书店周围的酒吧、餐厅、公园里挤满了通宵等候、期望第一个买到书的孩子。许多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守望。他们脸上洋溢着和孩子一样的兴奋与期盼。“这才是真正地爱护儿童,因为他们把童年留给了孩子。”

  成立推荐机构引导儿童阅读

  梅子涵、陈晖等人表示,现在的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时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他们往往十分实用主义,买的大多是教辅类书籍,对所谓的课外闲书深恶痛绝;其二,即使家长愿意给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他们也往往因为对儿童文学缺乏了解,而忽略孩子的需要,买一些超出儿童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书籍。

  是否阅读就该由孩子自由选择?梅子涵认为,孩子喜欢的书,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儿童毕竟缺乏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而且他们受到大量媒体广告的影响,很难分辨真伪粗细。因此,他们往往既可能读到像《哈利·波特》这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但也可能吸收很多有害的东西。

  因此,在尊重和满足儿童的选择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应该担负起引导儿童阅读的责任,这样才能让儿童的阅读更丰富、更全面、更健康。梅子涵表示,现在的引导都是零散的,缺少眼光的,十分需要一个由成年人组成的专业推荐系统。“这件事我们已经自发做了很多年,但光靠我们几个人,做到死也没多大用处。”

  热爱儿童文学给你一个理由

  在人们呼唤把童年还给儿童的时候,也有人提出:儿童文学,给我一个读你的理由。对此梅子涵说:“儿童文学历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是,只要对儿童文学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世界上儿童文学早已取得永恒的文学光辉。他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是那些穿越人类阅读经验世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它们有一些基本的特质,就是幽默、好玩、富有想象力、揭示出世界的真理与人生的真谛。这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比比皆是。

  他反问,他们知道吗,英国女王在看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兴奋得满面通红;罗斯福一连把《柳树林的风声》看了3遍,然后亲自写信向作者致谢;查尔斯王子看了《哈利·波特》之后掩卷长叹:竟然有人能写出这样奇妙的书!梅子涵说,“只要看过之后,你不喜欢儿童文学、不崇拜儿童文学作家是不可能的。”

  至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梅子涵认为,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但还有待成熟;作家很勤奋,但作品还有待精致。

  图: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深受全球儿童喜爱。该书已译成中文在内地出版。资料图片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