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康体育带来小康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09:07 南方日报

  南粤全民健身系列报道之现象

  编者按 本报推出的“南粤全民健身系列报道”这一期走到了东莞、深圳和韶关。因为经济条件较好,东莞和深圳等地无论是全民健身的基础设施还是全民健身的环境氛围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这些富裕地区全民健身的发展更能反映出我们未来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生活的美好前景。而东莞市提出的“小康体育”概念,也可以成为南粤全民健身热潮一个极好的缩影和代表。

  时隔几年,记者再次来到东莞,发现这座城市的变化确实很大。也正因此,东莞被很多人称为是“富得流油的土地”。也正因如此,东莞人的全民健身理念和花钱的魄力都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而在采访中东莞人还提出了“小康体育”的新概念,令听者都竖起了大拇指。

  不要为了健身而健身

  记者对小康生活都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对小康体育这个概念却不是很了解。东莞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永潮在陪同记者采访时解释道:“我们提出的‘小康体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标准。我们首先是希望老百姓能在健身意识上进入小康。换句话说就是:不是为了健身而健身,要让健身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次就是在健身的硬件上要满足老百姓更高层次、更高档次的需求。”

  刘副局长介绍说:“东莞目前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有150多万,他们在空余时间都会投入到健身运动中,已经不需要我们政府部门来组织。反而是一些乡镇社区缺少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经验,因此经常请我们去指导工作。原来体育局搞一项体育赛事,每次都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去拉赞助。现在,不仅各级政府拿出了不少活动费用,而且大批赞助商还主动找上门来。”

  据了解,目前东莞市村村都有灯光篮球场,每个村都有篮球队,有一半的村还有两支以上的篮球队。2002年,常平镇还成立了常平农民体协。之后,其他镇也都效仿起来,成立农民体协和单项运动学会。而石龙镇、常平镇、道胺镇、大朗镇、横沥镇、凤岗镇都建成了能承办全国体育赛事的综合体育馆。

  而在东莞各街道(社区),都有专人负责体育工作,每年有固定经费,每个居委会都有一个以上标准灯光篮球场,有的还有室内篮球场。莞城区罗沙社区的11个居委会都成立了业余篮球队,罗沙区每年还举行“罗沙杯”篮球赛,成为该区的传统赛事,至今已经举行了8届。

  多去健身才能评先进

  东莞“小康体育”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解决东莞600多万外来人口的健身问题。刘副局长说:“东莞的外来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他们的全民健身状况也是我们‘小康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由于外来人口多数都是在企业工作,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我们近年来花大力气建设体育设施、全民健身路径,也是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外来人的健身要求。此外,我们还将一些篮球设备和乒乓球设备送到企业去,方便外来工就近锻炼。其实,东莞很多企业都很重视员工的健身,因为老板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一些企业还实行体育健身出勤制度,以作为年终考核先进的标准之一。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恢复了广播体操,在上午抽出几十分钟让员工进行锻炼。”

  目前,东莞市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全国篮球城市”称号的地级市,拥有标准篮球场近5000余个;而企事业单位的露天篮球场更多达惊人的10000多个。东莞市政府从2000年以来投入体育建设的资金超过5亿元人民币,仅去年就投入了2亿元人民币。

  小康体育从娃娃抓起

  除了不断满足成年人的健身要求外,东莞对于学生健身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刘副局长介绍说:“东莞市现有普通中学91所,职业中学16所,小学563所,在校中小学生50多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学校已建造400米田径场32个,200米田径场216个,体育馆20个,游泳池19个,足球场98个。各中小学将每年12月的第一周定为‘体育节’,举办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的校运会。”

  东莞一直享有“游泳之乡”、“举重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的美誉。现在东莞人不仅没有忘本,还将更多“阳春白雪”的运动普及为“下里巴人”的运动。不仅像高尔夫球这样的高档运动成为很多东莞人的家常便饭,在一些住宅小区的会所,击剑、国标、壁球、瑜伽等项目的训练班也陆续出现。而且来这里学习的人还不少,他们比划起来都像模像样,在业余人士中算得上是有专业水准了。

  看到这里,你也许不得不承认,东莞奔小康生活的步伐很快,他们建设小康体育的步伐更快。

  本报记者 邱江剑

  图:

  位于东莞宏远高尚住宅会所击剑班中,学员一招一式都十分认真。邱江剑 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