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岛在和谐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0:09 人民网

  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今年3月作客人民网接受“中国受关注地方领导访谈”专访时说:“和谐是青岛城市精神的重要内涵,经过我们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定会转化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岛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弘扬“诚信、和谐、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和谐青岛,正成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构筑和谐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

  活力城市彰显和谐发展魅力

  2004年,北京,青岛荣获“2004CCTV中国经济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并获得企业家满意奖。组委会给青岛的评语是:这是一个随时就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这座海边的城市,目光早已放之四海;这座追求卓越的城市,正携手奥运,将目标指向更高。

  GDP总值和人均GDP指标,并不是活力城市的最主要标准,“活力”就是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这是组委会专家对活力城市的共识。

  得改革开放先机的青岛,近三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青岛以占全国0.11%的土地和0.56%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9%的生产总值和1.85%的财政收入。活力青岛如何和谐发展?杜世成书记对此有过这样一段描述,“和谐社会首先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活力,有活力才有发展,有发展才能实现‘和谐’”。

  这一发展阶段,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展周期轮回或重复,也不是追求短期的发展目标,而是要创造性地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青岛实际,集中精力抓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三件大事”,大力发展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建设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集群化、国际化、现代化、集约化“六化”战略,通过吸引“国家队”建设符合国家宏观政策的产业,着力打造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带动了全市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刚刚结束的青岛市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在第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青岛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经济发展的框架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突出抓好循环经济、集群发展、集约经营、高新技术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财源经济、就业经济、富民经济、品牌经济等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早在2003年,杜世成书记在考察高新技术企业时就语重心长地说:“科技成果的普及产业化很重要,必须有意识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培育。通过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建立我们几个重点企业的核心原创力”。今年4月,杜世成又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明确提出要抓住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围绕“五个重点”强化科研攻关,集聚优势资源向“五个重点”倾斜,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和谐社会,富民优先。“要把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定在富民上,更多看到人民的富裕”。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致共识。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群众的尽快富裕,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民营经济发展呈快速膨胀态势,民营企业已成为诸多行业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并带同形成了20多个产业板块,6600多家配套企业的规模,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水电、公路、文化、卫生、金融等领域将更多地出现民营企业。通过实施“小老板创业”工程,去年全市失业人员创业成功就达2500多人,带动就业1万多人。

  “青岛既是一个滨海旅游城市,又是一个港口城市和工业城市;既要发展重化工业,又要建设生态城市,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为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束缚确立的又一重要发展思路。2004年,创建文明城市、生态市、迎接2008年奥帆赛动员大会召开;《青岛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型示范企业;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等,生态市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宁舍8亿收益,不丢一片湿地,这是青岛市创建美好生态家园的一次具有典型意义的正确选择。去年,胶南市确定以BOT方式新建污水处理厂,原污水处理厂所占1100多亩芦苇地腾出后,计划就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按当地土地、房产价格,各方收益相加达8亿元以上。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组实地考察后,认为这片芦苇地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城市湿地,应加以保护。胶南市不仅采纳了专家意见,还决定再造一片湿地,使城市湿地面积达到2500亩,建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城市湿地景观。

  协调发展维护和谐社会公平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目标。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既要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财政、税收、保险、福利和救助等手段,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市委、市政府刚刚出台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见》中突出强调的重要思想。

  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但光有富裕是不够的,还要看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提供公平机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如何最大限度地改善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集中财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问题,将财政支出的重点向社会保障倾斜,向“三农”倾斜,向公共服务设施倾斜,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加大扶贫济困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让每一个群众从身边的变化中,感受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于是,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纷纷制定出台:

  从2003年开始,崂山区在山东省率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已在青岛市推开,已有385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89.4%。

  去年,青岛市发放养老金42.5亿元,青岛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已达100万人以上。原由企业负担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水价、物价、电价及房租补贴(简称“四项补贴”),全部纳入财政负担。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使全市30多万农民受益。

  去年,青岛市拨付促进就业资金1.52亿元,新开发政策扶持性岗位2.1万个,公益性岗位存量达1万多个,帮助3.4万人实现了再就业,连续三年就业增速高于失业增速。今年,在促进就业资金中新增了95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渐完善,青岛市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2004年,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820元,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230元,维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今年全市还增加了971万元低保支出,将低于农村平均生活水平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享受全额救济。制定出台了《市直部门单位和党政干部帮扶经济欠发达镇和贫困村庄的意见》,投入700万元扶贫资金,共确定60个市直部门单位对22个经济欠发达镇和60个贫困村庄进行对口帮扶。

  青岛市委市政府每年集中力量解决“南北差距”的若干突出问题,公用事业项目的布局和投入要加大向北部倾斜的力度,并提出“力争用3-5年的时间,使青岛城市南北差距得到根本扭转”的目标。

  根据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青岛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稳定住房价格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通知》,严格控制高档住房用地供应,今年和明年各从土地储备中拿出1000亩地用于建设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

  2003、2004年连续两年的青岛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都是实实在在的30条惠农政策。今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要主要用于农村,其中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突出要做好“加减法”。“减”就是取消农业税征收,去年减免农业税及附加2.3亿元,向农民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424万元;今年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免征以后各市区减少的收入,市财政安排1.4亿元资金转移支付补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就是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并加大支持力度。2005年,青岛市财政安排支持“三农”资金9.5亿元,增长38.8%。今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标准从14元/亩提高到16元/亩;农机具购置补贴由35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增设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种养业的良种补贴;安排1000万元农田小微型水利设施专项补助资金;继续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10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等等,一项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确保支农投入不减,给农民的实惠不少。

  “要关注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今年杜书记在一份反映进城务工人员状况的材料上作出的重要批示。4月30日,青岛市首批30个“务工青年文化驿站”建立,并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市民的广泛支持,青岛网通、建设集团、海尔集团、维客集团、山东五星电器公司等企业踊跃捐款捐物,完善设施,使文化驿站成为来青务工人员的“精神家园”。目前,关注保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已成为青岛市上下、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安定有序营造平安和谐环境

  老百姓常说,“平安是福”。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变化,很容易带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矛盾激化等社会问题,成为引发社会冲突和对抗的潜在隐患。同时,对一个城市而言,社会安定有序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当前青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矛盾错综复杂,稳定的形势相当严峻。对稳定工作绝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深入扎实地做好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全、信访安全、生产安全的工作。”……青岛市委市政府的一次次工作部署和要求,吹响了“平安青岛”创建的号角。

  200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平安青岛”的意见》及26个相关配套文件,明确了创建“平安青岛”的工作思路,并将其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纳入青岛市总体工作部署。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平安创建的成果已经显现:2004年市权威部门开展的“公众安全感”抽样调查显示,市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了95.6%,连续两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市统计局对100家来青企业抽样调查,评价最好的是社会治安,比这些企业原所在地高出9个百分点。

  许多在青投资的外商认为,青岛的投资环境一流、治安环境一流。

  信访工作与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一直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先后近20次听取信访工作汇报或专题研究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工作意见》,每月由2位市委常委或副市长专门接待来访群众,直接研究、协调、督办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进一步落实市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市级领导包案责任制和保稳定促发展“联系点”制度,青岛市排查的重点信访问题,全部由市级领导包案接待处理,研究结服。市领导主动深入到所联系的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协调处理重大信访案件,指导基层做好信访稳定工作。2004年,青岛市、区(市)两级党政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1760起,解决了一大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社情民意渠道,2004年以来,围绕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诉求协调机制,青岛市积极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黄岛畅通“三个绿色通道”、胶南法院审判调解、胶州维护稳定“三五三”工作法、城阳区“派出所、司法所、法庭配套联动”、莱西、平度综治、信访、司法、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四位一体”联合办公、联合排调等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新机制等创新举措,构筑起基层创安的第一道防线。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座城市爱的深沉。’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为住在青岛而自豪,更为她更美,更富,更文明而骄傲。”这是“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期间,一位普通市民发出的感言,也是广大市民对青岛市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施政创新的由衷赞许。

  通过开展市民月、“三访谈”、市民议事厅等活动,坚持问政于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畅通了一条体察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绿色通道”。“我为青岛发展献计策”市民月活动,已经成为青岛市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大品牌。两届市民月,共收到市民计策建议2万余件,几千条市民建议被采纳,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有力地提高了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公开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保证党委政府的决策、施政行为真正建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的基础之上。中小学学费调整、公交车和出租车票价调整、城市供水价格调整、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办法等全都举行市民听证会。关系青岛长远发展的一些重大项目,如汇泉湾广场改造、东西快速路二期工程、滨海步行道、青岛大剧院选址等,也都实行规划批前、批后公示,听取市民意见,使之更加符合民意。去年10月,针对广大市民普遍关注、但意见不一的胶州湾口跨海通道方案,专门举行市民听证会,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就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后再作决策,保证了党委政府决定重大事项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尊重群众的意愿。

  夯实基层稳固和谐社会的基础

  4月29日,青岛市四方区海琴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伴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四方区首届邻居节正式启动。杜世成书记专门为邻居节发来贺信,对四方区邻居节表示热烈祝贺,希望通过举办邻居节这一富有特色的活动,在社区形成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构建平安、文明、和谐的社区,把邻居节真正办成市民自己的节日,办成青岛市新的城市“名片”。

  “说实话,如果没有邻居节,我一般不会主动去提醒邻居收衣服”,“有了邻居节,关心邻里成了份内的事”,“远亲不如近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请从关心自己的邻居开始”……一句句真挚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四方区社区居民的肺腑之言,也成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夯实基层,稳固基础,始终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年初,青岛市委常委会一致同意,确定2005年为基层建设年,在青岛市大力开展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基层平安和谐建设,并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意见》。4月29日,全市基层建设年活动动员暨选派干部挂职欢送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选派了包括12名副局级干部在内的153名处级以上干部赴农村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启动。

  社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每一个社区都和谐安定,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去年以来,市领导多次深入社区、村庄进行调研,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日前,青岛市委又专门召开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提出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平安、和谐、文明、有特色社区,通过进一步整合基层组织建设、各项创建工作、硬件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好地推动社区工作。

  机关建设是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机关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落脚点之一。年初,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机关处(科)室建设的意见》,就全面加强机关处(科)室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5月12日,杜世成书记又主持召开“创建高绩效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绩效机关的目标任务:机关的绩效要体现在经济绩效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体现在政治绩效上,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切实维护政治安全;体现在文化绩效上,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体现在社会绩效上,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是市委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基础上,今年明确提出“要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当前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目前,青岛市第一批110个单位、54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0万多名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初步统计,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市委出台了加强市级领导班子勤政廉政建设意见、推进城乡互动做好郊区工作意见、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意见、减轻农民负担意见、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意见等22个政策性文件;市政府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李沧区建设的决定、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意见等10个文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农村文化发展服务平台意见等64个文件。在青岛市先进性教育的汇总材料上,忠实地记录了市领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情况:市级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访基层群众5900余人次,其中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走访109人次。青岛市已开展20多万人次的主题实践活动,走访困难群众38716户,结成帮扶对子5万队,共筹集3040.9万元资金,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560多个,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先进性教育的实际成效。一个繁荣、平安、文明的青岛,一个日益和谐的社会,正昭示着青岛这座城市灿烂美好的未来。(人民网青岛5月27日电)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