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谐成本”欠账 “民怨”或引发“民怒”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5:23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5月27日电最新出版的《瞭望》周刊刊载文章指出,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观念,一些地方必须支付的“社会和谐成本”存在欠账,使中国各种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容易诱发社会冲突与震荡,影响执政基础。 文章说,对部分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改革有可能意味着利益上的损失和付出。这种损失长期被社会忽视,就会加剧他们的社会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导致心理失衡,产生“民怨”的积累。记者调查发现,“和谐成本”欠账越多的地区,对社会不满的阶层就越多,而当“民怨”渐渐成为社会情绪形成一定氛围,社会冲突就具备了广泛基础,“民怨”就可能变“民怒”。 文章指出,“上班无岗、种田无地、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是当前一个数量庞大的上访群体,而失地农民普遍反映的住房、补偿、就业等生产生活问题几乎都是应该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和谐“欠账”。据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四川未兑现的农民拆迁、安置补偿费达13.6亿元,占应兑付总额的13%,仅南充市就拖欠2.9亿元,占应兑付的21%。近3年来,四川有48.6万人完全失去土地,失地农民总数的56%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不少失地农民心有怨气,认为给的补偿“少得可怜,简直是明抢”,而心有怨气。 这种情况在部分地区更加突出。在三峡库区,由于三峡工程几十年“不上不下”等原因,历史欠账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作为三峡库区中心城市的重庆市万州区,困难弱势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下岗失业人员近6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1.3%,实际失业率接近18%,市区有6万人靠每月115元的低保度日,许多三峡移民失地、失业,生活水平下降。此外,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待就业。他们找不到工作,生活没有保障,心理失衡。 文章说,在这些利益受损的社会群体中,不满、怨恨已经成为他们的情绪主体。这种情绪平时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一旦与社会擦出火花,就可能以狂热盲目的形式发泄,以求引起社会关注。 据调查了解,当前不少社会矛盾因基层政府不支付和谐成本而生。一些事件多是由于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自发组织起来,通过集体行动,唤起政府的关注,使自身利益能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障。在群众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不同阶层的社会矛盾找到相同的矛盾指向,即掌握社会资源最多的政府机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