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华民族与海洋的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6:23 人民网

  都说中华民族是大陆民族,发源于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样一来,把黄种人、黄土高原、黄河连结成为一片黄色,而中华文明就成了黄色文明、大陆文明,区别于西方人的蔚蓝色文明、海洋文明。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年多前,我和海内外一百多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联名撰写的一份“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其中就提到“我们了解自己的先民不只创造了世界很早的大陆文明,还有更早的海洋文明”。

  古越人是海洋民族

  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所居住的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可能不产生海洋文明。

  由于考古成绩斐然,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说法已经过时。南北各地许多新发现的古文化的源头也不止黄河流域一处。在距今4200年夏王朝建立之前,中华大地上至少有四大族群在活动。他们是黄河中上游的炎黄族群,淮河流域、黄河下游以及北方沿海的东夷族群,大湖区域以及西南地区的南蛮族群或称苗蛮族群,东南沿海地区的百越族群。其中东夷族群与百越族群创造的文明都带有海洋文明的色彩。特别是百越族群居住在温暖的南方,可以常年在海上活动,他们的衣食住行处处表现出海洋民族的特征。后来百越族群中的一部分建立了越国,所以我们又把百越族群称为古越人。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一处距今六七千年的古越人村落遗址,使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古越人的生活全貌。据古越人头骨制成的复原头像看,其低鼻梁、高颧骨、面貌非常接近中国的南方人和东南亚的一些民族。从出土文物来看,他们已经有了纺织工具,可以纺纱、织布、制作麻布衣服;懂得养蚕,也许已经穿上了世界上最早的丝绸衣服;有了各式各样的精美食具,一些食具上刻着的鱼纹、猪纹、瓜果、嘉禾等各种图案,说明他们的食物特别丰富,甚至还有生活在深海区的鱼,与现代人已经大致相近;发明了榫卯的方法,可以用木料建造楼房……

  古越人在衣食住各方面的发明创造已经不少,但更大的贡献是造船和航海,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扩大到海洋。《越绝书》中说: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这里说的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实际上,河姆渡的古越人早就练出了一套水上功夫、海上功夫。尽管河姆渡遗址没有发现船,但发现了一只陶舟——船的模型、有段古锛——造船工具,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几支木桨,做得极其轻便合用。这几支木桨现在虽已破烂,躺在博物馆的玻璃窗里默默无言,但却引起我们的无限遐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它们就已经活跃在东海上、太平洋上,经历过无数的大风大浪。

  河姆渡这一带地方当时距离海岸不远,由此向东,近海上是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屿与嵊泗列岛。这几百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正好成为古越人锻炼海上功夫的练兵场。他们先在近海逐岛漂流,在逐渐摸清了海流的规律之后,就依靠海流,前往远海活动。在距今五六千年之前,他们来到了台湾岛。

  古越人移居台湾岛

  在上古还没有建立国家,大家也没有领土观念,一个族群人数增加了,总得向外发展寻找自已的生存空间。在陆地上,族群之间常常会因为争夺耕地或者牧场而发生冲突,在海洋上活动的空间更大,可以漂流到无人的荒岛,凭自己的双手去开辟新的家园。古越人就是如此,他们依靠海流逐渐移居到台湾岛、菲律宾、婆罗洲,然后再向东发展漂流到波里尼西亚诸岛、夏威夷群岛、靠近美洲的复活节岛、新西兰及其附近的岛屿,活跃在一望无垠的太平洋上,他们的活动在时间的跨度上长达四五千之久,在空间的跨度上,几乎越过了半个地球。

  对于台湾40万先住民,过去称为高山族的,有些人不了解其族源,认为是岛上土著,与中华民族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其实他们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著名民族学家阮昌锐先生在台湾省立博物馆所出版的《台湾土著的社会与文化》—书中早就作出如下结论“无论是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抑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山胞之祖居地仍是中国大陆。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确定,台湾山胞是中华民族的一支。”

  中国现在已经没有越族。岁月悠悠,沧桑变化,古越人大部分已经融入汉族,少部分融入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无论是汉族还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因此古代的百越族群也和炎黄、东夷、苗蛮各个族群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略有不同的是,在中华民族的各个族源中,唯有古越人是海洋民族,在中华民族创造光辉灿烂的大陆文明之前,他们已经开创了更早的海洋文明。

  古越人开创海洋文明一事,因为产生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所以湮没无闻,长期不为世人所知。

  多学科探索历史真相

  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先民——古越人开创了海洋文明这一历史事实?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依靠多学科进行探索,恢复历史真相。

  首先要依靠考古学。出土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经过碳14测定历史年代的古物摆在大家面前,便“无声胜有声”,从而解决许多问题。例如,造船的工具——有段石锛首先出现在河姆渡和中国东南沿海各地,然后出现在台湾、菲律宾、婆罗洲,以后再出现在波里尼西亚诸岛、夏威夷、复活节岛、新西兰等地。这就足以说明古越人从东南沿海地区出发,先后到达过上述这些地方。为什么?因有段石锛之所以能到达那些地方,一定是由移民带去的。古人不可能把商品卖出去,也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把生产技术传播到别的地方去。

  语言学家很早就发现,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上诸岛的各种语言有近似之处,所以这些语言被命名为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但是弄不清它们的来源。这个问题近年来已有很大进展。据台湾大中国图书公司出版、孙同勋总校订的《中国文化史》中说:“这一语系有五种原始形态的语言结构,台湾就占三种”,这些语言“形成在4500年之前,可说是世界级的国宝”。其来源只追根到台湾先住民是不够的,在距今4500年前,正是大陆的古越人到达台湾之后,不难推知,所谓来自台湾的原始语言就是古越人的语言。在祖国大陆,古越人的语言已经融入了汉语。但是作为古越人后裔的台湾先住民却大致保留了古越语,并且通过移民传布到太平洋诸岛去。被不少语言学家叹为奇迹的太平洋上万里海域成千海岛的语言基本上一致的现象,已经说明了这种语言就是古越语,是古越人曾经移民到这些地方的铁证。

  近年来,遗传学家研究的成果更足以证明古越人在几千年中不断移民海外的史实。1998年10月,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张伯斯教授在他的研究报告中说,根据使用分析人类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新技术所进行的研究显示,毛利族及其他波里西尼亚人均源自中国大陆,他们经过许多世纪的时间越过太平洋,迁移至此地区。他说:“这些民族的迁移过程留有精确的活生生的记录,被保存在仍住在其迁移路线的现代后裔的DNA中。”

  越国从海上迁都

  距今2000余年的春秋时代,百越族群的一部分——于越建立了越国,他们与北边的吴国经常发生冲突。后来越国灭吴称霸,迁都山东,成为当时列国中唯一的海上强国,这显然是继承了古越人的海上雄风。

  越国的战船大致分为“戈船”“楼船”两种。戈船是一种小型快艇,体积较小,速度较快,利于近战、速攻,以铜戈为主要兵器。楼船则高十余丈,分为数层,不仅可以多运士卒,而且可以多载军资,船上装饰华美,遍树旌旗,十分威武雄壮。越王勾践从浙江会稽迁都山东瑯琊之时,为免陆上运输耗费时日,乃编组大规模的船队从海上迁都。《越绝书》中说:越人“从瑯琊起观台(了望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

  越国北上争霸中原,不迁都到一个内陆城市,却选择了滨海的瑯琊,正是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越人海洋民族的优势。中原大国即使能在陆地上打败越国,也无法在海上与越国争雄,因为越人在海上南来北往,进退自如。战国时期楚国多次打败越国,就是无法灭掉越国,直到秦始皇吞并六国,还是没有办法彻底消灭他们,因为越国的重要人物都从海上转移走了。

  如果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能够尽量利用南方越人的航海专长,支持他们从海上向外发展,而不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那么海洋也会是中华儿女大显身手的舞台。

  郑和七次下西洋

  秦汉以后,封建王朝把居住在沿海的越人迁入内地,禁止一切海上活动,愚不可及地放弃了万里海疆。东南沿海各地的百越后裔只能望洋兴叹,凡是敢于违禁出海活动的人,都被封建王朝视为自弃王化的顽民、海盗,轻则取缔,重则镇压。只有南宋一代,对海上贸易采取了鼓励与保护的态度。总的说来,历代王朝对于民间的航海活动,是压制的时间长,开放的时间短。

  从秦并六国到明朝初年,中国的航海事业受到历代不同程度的压制已达1600年之久。但是从郑和七次下西洋一事看来,直到距今500多年之前,就航海事业而言,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一,我们不必多费笔墨,只就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与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的各种情况加以对比,就足以说明问题。(见图表)航海时间船队的船只数 随行人数郑和的船队 1405年由明廷所派遣 大宝船62艘 共27800余人哥伦布的船队1492年由西班牙政府派遣小船3艘 水手87人

  请想一想:以500多年前东西方两次重要的航海活动相比较,就时间而言,我们比西方要早87年,就规模而言,西方只是我们的零头。可以说,近几百年西方人侵入东方,侵入太平洋,不是他们有多么雄厚的力量,而是中国人的失误、疏忽所造成。

  何时重振海上雄风

  明朝初期,中国还是海上强国,因为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声威远播。又过了两百年,到了明朝末期,西方殖民者已经纷纷东来抢占殖民地,中国的海军力量仍然不弱于人。1661年,郑成功仅仅率领一支抗清的孤军从厦门渡海作战,就一举击溃了盘踞台湾已经37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荷兰舰队溃不成军,日本人笔下的一幅《郑荷海战图》一直保留到今天。

  清初海禁极严,片帆不许出海,坐视西方人到东方来掠夺殖民地,不理不睬。中叶以后,因为人口压力太大,民不聊生,民变蜂起,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沿海贫民到海外谋生。于是,北方贫民的闯关东,南方贫民的下南洋,就成了缓解人口压力的不二法门。在下南洋的贫民中,大都为宁波人、温州人、闽南人、客家人、潮州人、海南人等等。他们的家乡正是上古的百越地区。我们认为:近代海外华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与古越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应该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绝非偶然。

  在东南亚,在太平洋上诸岛,欧洲人是武装殖民,海外华人是和平移民。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作为武装殖民,在丧失特权后就难以立足;作为和平移民,他们本来就没有任何特权,全靠自己胼手胝足建立家园,可以落地生根,和当地民族长期和平共处。

  在21世纪中,中华民族的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海洋,而在我们的血液里,有的是海洋民族的基因。

  (作者为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顾问、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文章仅供学术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场、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网立场)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