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三百万件档案皆来之不易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8日09:34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台北五月二十七日电 题:走进国民党党史馆 中新社记者 耿军 许晓青 位于台北市中心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七层是“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的所在地,人称“中国现代史史料典藏和研究的重镇”。 记者如约来到党史馆主任邵铭煌先生的办公室,以求了解宝库之一角。“这里收藏的档案总数在三百万件以上,一纸一片,皆来之不易。”邵铭煌主任介绍说:“党史馆于一九三O年五月一日在南京成立。其目的有二:汇集革命史迹文物,为党的历史保存纪录。” 身兼《近代中国》杂志总编辑的邵铭煌先生回忆到:“一九三七年,在日军发动上海事变后二天,共计一百一十一箱史料相继运往重庆。因日军空袭频繁,全部史料又移藏巴县亚光寺附近一个叫‘吴家大洞’的天然大石洞内。重庆时期,党史馆的征集工作以抗战史料为重点,从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征集到的十二万一千多件史料中,抗战史料达二万六千四百七十九件居大宗。” 他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党史馆的全部史料运抵南京入库。一九四八年底,蒋介石先生指令,将全部史料运至台湾中部存放。曾存于南投草屯,后购得一所民屋,取名“荔园”,史料集中此地保存。一九七九年,位于阳明山的一批房舍命名为“阳明书屋”,修饰之后,用于存放“荔园”史料。不久,藏书三十万册的孙逸仙博士图书馆也划归党史馆管理。 “一九九八年党史馆迁入中央党部大楼。”邵主任介绍:“党史馆的史料分为文献、实物、图片三种。图片分人物与事件两大类,共十五万多帧,其中蒋经国先生个人照片有五万多帧,甚为完整。” 邵主任引领记者进入“党史史料库(一)库”。库内温度很低。钢质档案柜上贴有“上海环龙路档案”的铭牌。“位于法租界的上海环龙路四十四号,是早年中央党部所在地。这部分档案是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二四年间中华革命党本部档案,大部分是孙中山先生与党员同志间、或党员同志之间往来函电,其中就有毛泽东先生的亲笔信。中国共产党创党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的手迹,我馆都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档案保存十分完整。成立仅四个月的武汉政府的档案也有一万五千多号。” 走进“(二)库”,通道右侧是“中央前五部档案”。“所谓‘五部档案’,是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间中央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商民五部的原始档案。”邵主任解释到。 通道左侧依次排列着“总理史料”(孙中山)、“总裁史料”(蒋介石)、“蒋主席史料”(蒋经国)的档案柜。邵主任介绍说:“自民国十二年中山先生着手改组国民党以来,历届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纪录等档案数量极多。”实物收藏柜是封闭式。“我们收藏有孙中山的墨宝和使用过的印章、桌椅;邹容手刻的印章;蒋介石先生穿戴的衣帽;张勋复辟仅七天,我馆收藏的他悬挂过的一面龙旗,是世上仅存的。国民党建党一百周年时,秘鲁一位老华侨捐出珍藏几十年的孙中山先生出殡纪录影片五大卷,前所未见。” 邵主任取出一卷档案,“早年史料用牛皮纸袋装置,或以棉绳系捆。一九八五年全部予以更换,改用特制塑胶卷夹,一件一夹袋,一册内装二十夹袋,文件目录详列于册首,调取便捷,又可防蛀虫滋长。” 银灰色的钢架上,整齐地码放着泛黄的报纸。据邵主任介绍,馆内收藏的当年中央机关及省市政府刊印的公报有二百三十种,杂志收藏起自兴中会,有五百五十种,报纸收藏六百八十种,其中的地区性小报特别珍贵。这些报刊纸质原本脆弱,现已摄制成胶片供参阅。 “鼎盛时,我们有四十多位工作人员,现在只有四位专职人员。”谈及此,邵主任言语略显遗憾。 不久前,邵主任随江丙坤副主席访问了大陆。他说:“不知北京的中央档案馆是否接受我们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