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昌庙上的第一缕科技之光(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8日14:53 新民晚报
高昌庙上的第一缕科技之光(组图)
高昌庙上的第一缕科技之光(组图)
高昌庙上的第一缕科技之光(组图)
高昌庙上的第一缕科技之光(组图)
高昌庙上的第一缕科技之光(组图)
——写在江南造船厂14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钱勤发

  步履轻轻,我走进江南造船博物馆。140年的历史画卷在时光隧道里缓缓铺开——

  我的视线最先落到进门即见的一幅浮雕上。这幅巨型浮雕上有朱屺瞻题写的“中国第一厂”5个遒劲的大字。浮雕的图案凸现出“中国第一厂”的一些标志产品:中国第一艘木质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潜艇、第一艘万吨轮……在高昌庙这块土地上发轫的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江南造船厂创造过许许多多“第一”。

  渐而,当我驻足在李鸿章的奏折前、驻足在徐寿的铜像前,沉思之下,眼前豁然闪现了一道科技之光。江南造船厂从它创办的那一刻起,便将现代科技作为强国强军的巨大“推进器”。

  在江南造船厂14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着意从“中国第一厂”那深厚的历史积淀中,探究这束照亮我国民族工业前程的现代技术之光,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鸿章的自强之本

  说江南,道江南,不得不说清朝大臣李鸿章。在江南造船博物馆里,最古老的文物便是李鸿章的一份奏折,那隽永的小楷字体浸入发黄的纸面,至今仍清晰可见“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等字样。这就是1865年李鸿章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初衷。

  当时,西方列强的两次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恭亲王奕讠斤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发起了购买和仿造洋船洋炮、加强军事实力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局就是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军工企业。李鸿章果断命人买下美国人佛尔士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并将另外两个洋炮局并入,创建江南制造局。两年以后,江南制造局迁址高昌庙至今。有人开玩笑说,李鸿章是江南厂的第一任厂长。其实,并非玩笑。当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臣都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最高职位——督办,而以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

  曾国藩、李鸿章清醒地意识到,造枪造炮、造船造机器,少不了科学技术,少不了科技人才。在江南制造局创建的同时,他们就将我国近代第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徐寿、华蘅芳等人调派到江南制造局,从而确立了中国现代科技发端于江南制造局的一段史话。

  局门里的徐家父子

  江南制造局全称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局下设炼钢厂、锅炉厂、铸铁厂、铸铜厂、炮弹厂、枪子厂、火药厂等,另有江南船坞。无论规模还是实力,江南制造局在当时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兵工厂。作为民族工业的先锋,这里炼出了第一炉钢、第一磅火药,造出了第一支枪、第一门炮、第一艘木质兵轮……从无到有的成就使江南制造局名声大振。

  江南制造局发展到主营造船,与近代科学家徐寿大有关系。徐寿被称为中国近代造船的鼻祖。曾国藩说徐寿:“研精器数,博学多通”,评价极高。1862年,曾国藩将徐寿推荐到安庆军营内军械所,专办制造事宜。1867年,江南制造局创办第二年,曾国藩、李鸿章就把徐寿派到局门,入住高昌庙。由此,江南制造局开创了造船新纪元。

  从1868年到1884年,徐寿主持了10余艘兵轮的设计建造,从明轮到暗轮,从木壳到铁甲,从600吨位到2800吨位,为中国人自己建造轮船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1868年建成的中国第一艘木质兵轮“恬吉”号(后改名“惠吉”号)试航时,轰动了上海。

  徐寿的功绩不仅仅在于造船,在制造枪炮、弹药方面也颇有建树,他还是较早介绍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翻译家,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建人和主将。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教育、培养了两个好儿子,次子徐建寅和三子徐华封。他这两个儿子都是中国近代科技界的知名人物,也是江南制造局的第一代科技人员。他们是随父亲一起入住高昌庙的。徐建寅著述甚丰;徐华封在局门附设的工艺学堂担任化学教师,培养出了中国民族工业实业家吴蕴初等高材生。

  徐寿49岁到江南制造局,因积劳成疾,66岁病逝于他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现在的格致中学)。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铭记着徐家父子为“江南”作出的贡献,为中国民族工业开创的先河。我站在徐寿的铜像前,崇敬与缅怀共存。

  翻译馆吹西学之风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随着西人、西物、西书不断涌入,逐渐成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心。早在江南制造局创建之前,徐寿父子和华蘅芳等人就接触西学,深知西学为我所用的重要性。所以,当他们被派到江南制造局后,即向曾国藩建议,拟兴办4件实事,一译书,二采煤炼铁,三自制枪炮,四操练轮船水师。徐寿认为:“将西国要书译出,不独自增识见,并可刊印播传,以便国人今知”。他先期译出《汽机发轫》《金石识别》《运规约指》等书,送曾国藩审阅。曾国藩极为赞赏。1868年6月,翻译馆在高昌庙局门里正式挂牌开馆。同年10月,曾国藩“先斩后奏”,奏请朝廷“另立学馆,以习翻译……选聪颖子弟随同学习。”翻译馆获得奏准以后,即在高昌庙扩大规模,于1869年4月开工兴造学馆,次年1月竣工建成。

  翻译馆建成以后,江南制造局大吹西风。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力邀外籍学者伟烈亚力、玛高温、傅兰雅等合作,进行试译。当时的翻译不是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隔阂,为了发挥各自长处,先由外国译员熟览全书,随后按词义逐句读成汉语,由中国译员笔述,待书稿译出初稿后,再按中国文法修改润色。这种“口译笔述”成为当时特有的翻译方法。在江南造船博物馆里,我见到一份英国人傅兰雅的聘书。傅兰雅是徐寿在中国认识的朋友。徐寿聘他为翻译馆译员,聘期3年。翻译馆所译的书籍,以西方科学技术为主,书目由中国官员选定,随后傅兰雅从英国订购运来。江南制造局聘用外籍人员入主,这在当时独一无二。傅兰雅在翻译馆作出了很大贡献,他一个人译书77种,占全馆译书的三分之一,书目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傅兰雅很有经商头脑,在译书的同时,还开设了一个书屋,专售各种图书,凡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出的书都放到书屋出售。后来,他还在天津、汉口、福州、汕头、香港等通商口岸设分销处,分销全国各地。傅兰雅在翻译馆工作了28年,为中国传播西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清政府的嘉奖,授予他三品官衔,成为中国第一个戴清政府官衔的洋人。

  当时,徐寿、华蘅芳、徐建寅均是江南制造局的主要技术骨干,在繁忙的公务之中,仍十分重视学术研究,挤出时间,翻译了不少书籍。小徐寿15岁的华蘅芳是有名的数学家,他在担任制造局的兵器设计、制造技术工作之外,在5年内翻译了有关矿物、地学、军事、气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书籍5种共75卷。后来,华蘅芳还担任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的数学、化学教习工作,不仅培养了一批数学、化学人才,还带出了一批造船科技人员。无疑,华蘅芳是江南制造局职工教育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早期职校的开拓者。

  再说徐寿与傅兰雅等人合作,潜心研究当时的前沿学科——化学,并系统翻译介绍西方最新的化学知识,成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他创造性地制订的一些元素名称,如钾、钠、钙、铅、镍等,简明扼要,一直沿用至今。

  江南制造局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加之大吹西学之风,实力大增,辉煌一时,仅1905年至1911年的6年间就造船136艘。到1918年,为美国人建造了4艘万吨轮,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造的最大的船,也是中国从未签订过的最大的造船合同。

  尽管,江南制造局在1949年解放之前的84年里,几经改名,屡遭磨难,但“江南”这两个字始终未改,这块牌子始终不倒。雄厚的实力、科技的引领、民族的精神,使江南人不断走向辉煌。

  “科学城”驶向大海

  解放以后,江南制造局回到人民怀抱,1953年改名江南造船厂。从此,自强不息的江南人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党和政府给予新生的江南厂极大关心。江南厂为新中国又接连创造了几个第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东风”号……到1965年江南厂以辉煌业绩迎来了100岁生日,真是百年老厂发新枝。

  业内人士都知道,江南厂技术力量雄厚,船舶的技术含量高。不管是清政府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江南厂始终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这已成为传统。在建国后的15年里,涌现出唐应斌、魏茂利、袁章根等一批劳动模范和技术革新能手。改革开放后,江南厂更是勇攀科技高峰,不但建造了6万吨的船舶,还不断推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诸如液化气运输船、汽车滚装船、石油储油轮等。尤其1979年完工交船的“远望1号”、“远洋2号”,是我国第一代综合性海上活动跟踪主测量船,它汇集了中国测量、通讯、航海、气象等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船上使用的电力相当于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的日常生活用电量。这两艘高科技的船舶被誉为“海上科学城”。1980年5月18日,“远望”1号、2号和远洋通讯船“向阳红10号”远航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圆满完成了配合远程运载火箭的全程试验任务。这3艘船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8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授予“远洋”号航天测量船集体一等功。

  140年来,江南造船厂在风雨中不畏艰难坎坷,不断创造辉煌,一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中坚和典范。2004年7月,江泽民同志为江南厂题词“江南长兴”。再过几年,江南厂将全部迁往长兴岛造船基地,江南人又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高昌庙也将成为江南造船厂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我步出江南造船博物馆,不由思绪翻飞。值此江南厂140周年大庆,我向江南厂致敬,向江南人致敬。

  江南好,风景曾旧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徐寿(右)、华蘅芳(中)、徐建寅(左)在翻译馆留影

  1918年,为美国人建造的万吨轮“官府”号在船坞里

  1888年制造的第一门后膛大炮模型

  1891年炼出第一炉钢

  江南造船厂现今全貌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