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秦腔》乡土中国叙事终结的杰出文本(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9日10:46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秦腔》乡土中国叙事终结的杰出文本(组图)
《秦腔》乡土中国叙事终结的杰出文本(组图)
《秦腔》乡土中国叙事终结的杰出文本(组图)
贾平凹在《秦腔》研讨会上。

  编者按

  贾平凹最新长篇小说《秦腔》,一经出版,反响强烈。一方面,《秦腔》出版一月就已加印,发行量直逼20万册。另一方面,评论界对此给予热切关注,继3月25日上海评论界召开《秦腔》研讨会后,5月15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文艺报》、《当代作家评论》五单位在京再次研讨《秦腔》,中国评论界最有实力也最活跃的一批评论家参加了这次研讨。对这次研讨会,有媒体抓住个别评论家“陕西方言造成《秦腔》阅读障碍”的观点大肆炒作,显然以偏概全了;那这些评论家们究竟是如何评说《秦腔》的呢?其主要观点是什么呢?本报从《秦腔》的责编懿翎处获得了这次研讨会的发言摘要,现独家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张胜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学以来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依恋故土,深得秦之精华,多才多艺,特别是他的小说创作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在文学界享有很好的声誉,同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喜爱和好评。他是一个很幸福的作家,同时占据了两个高地,纯文学高地和畅销书高地。贾平凹文学现象很值得我们评论家、文学界认真地研讨。

  王强(中宣部文艺局研究员)

  讲五点感受。一、《秦腔》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农村、农民风俗画卷,一幅《清明上河图》。二、《秦腔》以迷惘而心伤的笔触写足了伦理和人情。三、东方神秘文化集成。四、人物形象生动,细节耐人寻味,语言精彩。五、节奏沉着。用一句话来感受这部作品,我借用书中的一幅对联:忽然有忽然无,何处来何处去。水在流淌,混沌不清,可在混沌不清的到处流淌中,情感的青草在成长,人性的光亮在闪烁。

  牛玉秋(中国作协创研部)

  平凹终于写出了一部让我们都很满意的作品,这种满意和你对他的期待相符了,因为我们对他的期待一直是很高的。《秦腔》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为传统的农耕文化奏响了安魂曲,把平凹的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以极其现实,甚至显得有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类精神困境,使得小说在象征的层面上具有了普遍的人文关怀的意义。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这部作品把它放在整个中国今天乡土叙事的背景下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平凹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突破了以往小说的写法,比较难读,但要慢读,慢读才能读出它的意义和味道。他抽取了故事、悬念、情节等小说里面很多很多元素,可以说,这是一次冒着极大风险的写作,这样写太不容易,但《秦腔》却成功了。这部小说到底写了什么?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因为害怕失去而写作”,我的意思是说现在乡土叙事比较复杂,我们意向里依靠的乡村价值受到了动摇,这是非常可悲的,平凹在作品里更多写的是一种留念,更多的是割舍不掉的东西,他的笔下充满了温暖。作品中引生这个人物最值得研究,他是惟美,是真正没有功利主义的苦爱、酷爱,非常痛苦的爱情理想。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越琢磨越有味儿。整个生活的团块结构靠对话向前滚动,能写这种小说的人我认为是不多的。这是一部沉重之作,写出了生存本相,它要完成它的任务,它只能节奏缓慢,采取这种极独特的写法。

  陈晓明(北大中文系教授)

  我一直非常尊重平凹先生,非常关注他的作品,当年的《废都》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当代重要作家的重要代表作,迄今为止我给学生上课,《废都》是指定学生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现在《秦腔》又深深地打动了我,是我在情感上和文学观念上非常认同的一部作品,这个认同使我想起一个概念,即在这样一个全球化、中国社会如此高度发达的时期,文学对乡土中国的表达又会采取哪种方式?读到《秦腔》,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了:乡土中国叙事的终结。这部作品,非常令人震惊地写出了乡土中国历史在这样一个后改革时代的命运。终结的第一点,是乡土中国历史的终结,这方面作品本身展示得非常充分。第二点是乡土文化想像的终结,作品中写出的消失不是突然间消失的,是一点一点的消失,一寸一寸的消失,写的那样不知不觉,不惊不乍。白雪从秦腔名角沦落到为红白喜事赶场子,体现了作家非常浓重的绝望感,她身上印注了对传统文化想像终结的意味在里面。第三点,乡土症状学想像的终结。在一个全球化想像的时代,乡土中国的叙事是以何种方式存在,何种方式建构的,我们其实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最极端的表达方式,我们的文学叙事只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学想像的一种衍生物,而《秦腔》是把这一切推到极端了。他进行了一种阉割式的叙事,在小说中引生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阉割的行为对于所有叙事来说都是高潮,都是推到小说结束时再实行,但《秦腔》一开始就让引生把那个东西割掉了,这一点恰恰显示出贾平凹先生极其高妙的地方,作为乡土中国叙事在这里一开始就阉割了,他要把所有的想像和所有的激情,所有的现代性对于文学的想像全部剔除。

  李敬泽(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本书中的叙述者。有人认为这个叙述者不过是我们中外文学史上常见的疯癫或痴狂的叙述者的又一次出现,我感到恐怕情况更为复杂。其复杂性在于:第一,中外文学史上癫狂叙述者用一个词叫圣愚,他是愚蠢的,又是圣,在他癫狂、愚蠢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或者更根本的真理支撑着他,一个视角所采取的一个必然的结构,包括《尘埃落定》也是这样。而《秦腔》不一样,他无所不知又无所知,背后根本不存在我们过去所习惯见到的依靠的那个真理。第二,面对这个世界,这个叙述者实际上采取了一种自我阉割的办法,自我阉割的姿态,他对他既不能也不愿做出阉割的那样一种叙述态度。

  这部作品初读起来似乎很艰难,但到后面我感觉到它极其重大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这部小说有一个巨大的沉默的层面,甚至我认为它的主题就是沉默。乡土中国此时此刻的终结也是一种特殊的终结,当我们谈终结的时候,我们通常知道前景在哪儿,知道什么将开始,而此时此刻的结终没人知道什么要开始和将要怎么开始。我们看到,一切就是在这样没有关于前景的想像空间的情况下在崩解,一个巨大的沉默区域,是历史展现在那里。能意识到这个东西,直到沉默的巨大的区域风险在那儿摆着,中国作家中我觉得为数甚少,甚至我觉得在《秦腔》之前,没有看到哪个中国作家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秦腔》给我们的东西不仅是挽歌、爱、留恋,不仅仅是在一个向前和向后的方位上采取的情感取向,而是一个站在此地,站在广大的沉默的中心,感受到这种沉默的压迫,为此而焦虑,为此而不知所措,也为此在小说艺术上采取了现有的这样一个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极端地瓦解了我们到目前为止的关于乡土写作的所有成规、想像方向,它无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是一部使我非常吃惊的作品。我的吃惊就在于贾平凹这个作家永远能和我们这个时代在出人意表的地方建立一个非常秘密而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十几年前我们在《废都》中曾经体会过,现在我相信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这一部《秦腔》也是建立一个非常准确而秘密联系的通道。我真诚地希望今后我们的作家如果要写乡土文学作品,真要看一看《秦腔》,想一想我们究竟应该从哪儿出发。

  孟繁华(沈阳师大教授)

  贾平凹的创作有两部作品最重要。一是《废都》,一是《秦腔》。读完《秦腔》我觉得有一种透彻骨髓的绝望感,也就是说贾平凹对于乡土中国的叙事彻底解构掉了。乡土中国的完整性已彻底被破解,这一点非常重要。《秦腔》的清风街上再也没有完整的故乡可以讲,历史的整体性,乡土中国所有的想像再也不存在了。《秦腔》是对中国乡土叙事的最后性抒写。

  张颐武(北大中文系教授)

  这是一部宏大的著作,非常宏大,也非常沉闷。贾平凹思考穿透的有力量的地方在哪儿?就在于他发现民族国家建制需要每个地方都有表征它的文化民俗形式在衰落,在断裂,秩序在瓦解。这像福克纳,有和福克纳灵魂相通的状态,发历史很深的感慨。贾平凹确有温旧梦寄遐思之感。从《秦腔》里读到一种非常矛盾的痛苦,原来我们想的中国革命都是基础在乡村,在风土,在民俗,但突然发现这个东西根断了以后,中国倒反而越崛起,怎么回事?可能是历史最大的挑战在我们面前,所以《秦腔》不是像张炜那样简单地宣告沙化了,完了,我不干了,而是它有一种感情真正的焦虑,真正的痛苦。《秦腔》是温旧梦寄遐思,旧梦是为了中国的新梦,所以我觉得这不是悲观之作,有很强的悲伤感觉,但不是悲观之作。

  韩鲁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我先谈对贾平凹创作的三个判断。一、他属于主体精神表现型作家。二、他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意象的建构,属于意象主义。三、他是中国当代最坦诚,同时最具叛逆性、最具有探索精神,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作家。我觉得《秦腔》是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也是一部可以写入现当代文学史的作品。同时,还是一部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的作品。在此,我主要谈三点:一、这部作品彻底地突破了以基本情节支撑作品的创作模式,采取的是一种生活漫流式的细节连缀。它带有反情节,甚至反人物、反性格的特点,这方面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也有过,如马原、张承志的一些作品,但他和他们又不一样。二、这部作品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反映也不仅仅是一种再现,同时文学还是一种还原。生活现象的还原;生活整体模态的还原;生命感情的还原;文化精神的还原。三、平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提倡要建立新汉语写作,并以自己的创作,建构自己的一套文学创作系统,他的这种努力,我觉得是和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为建构中国文学新语言系统的努力是一致的。人们习惯于谈情节性的作品,《秦腔》是用细琐的事情构成的,所以比较难读,但一旦进去就会被作品描写的情致韵味的魅力所吸引。它不是鸭梨,不是红苹果,是陕西的羊肉泡,味道混沌淳厚。

  谢有顺(广东作协创研室研究员)

  《秦腔》是一部需要耐心才能读的作品,因为它人物多,叙述实密,但如果认真读完,必然有非常多的感受和启示,它在中国当代小说的背景里,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大作品。贾平凹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非常窄小的空间里,建立起非常恢弘庞大的景象,这不是一般的作家可以做到的。《秦腔》写得是非常日常化、非常琐碎细密的当代生活。我非常看重一个作家是不是对自己当下切身的生活有表达的能力,在最日常的地方,最生活化的地方写出真情或写出当代生活中非常根本性的东西。这一点,《秦腔》做到了。这种能力也不是一般作家可以做到的。有人说《秦腔》是《废都》后的“废乡”,这个概括蛮有意思。面对消失的乡土生活也好或者跟大地之间的血肉联系也好,他那种心态或他那种感受不是简单地可以通过一种缅怀、赞颂或诅咒的方式来概括,《秦腔》给了我们很多的深思。文学的态度不是是与非的态度,可能更多的是发现,是呈现,是一种更高的对生活的仁慈,《秦腔》做到了。中国乡村,尤其这几十年来实际上积怨太深了,包括宗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秦腔》何以能用一种非常仁慈的,非常平等的,不带善恶是非评价的方式看待现实,这反映了贾平凹的艺术观念。这种艺术观念恰恰表明他对这样一种现实的分析里或对当代现实的承担里,他觉得没有一个人,也不知道该是谁,也不知道该是哪种力量为这样的一种消失承担责任,这正是文学的答案。中国作家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多少作家在帮人物恨时代,帮人物恨乡镇干部,帮人物恨很多东西,但《秦腔》没有这个,它走向了很广阔的艺术境界,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所以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

  胡平(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我觉得贾平凹在艺术上真是当之无愧的大家,这部书非常老道,老道的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废都》。有的作品每一段都很晦涩,但读完之后也没有什么,但《秦腔》每一段都写得很清楚,很流畅,它说什么,你完全理解,但整个阅读过程你要说清感受却很困难,这是我没有在第二部作品中发现的情况,这是一个创造。《秦腔》颠覆了故事,我想到《红楼梦》,但它和《红楼梦》还不一样,《红楼梦》还有故事线索,它完全没有,这在美学上也是一个创造,我似乎没有见过和它完全一样的作品。它可以好几页是一段,但丝毫不觉得困难,不是密不透泄,而是空隙很多,贾平凹的语言深得中国汉文字的特点,它把文言、现代白话、农民口语熔为一炉,其老道超过了他过去的所有作品。另外,叙述中不动声色的程度也是在我所见过的小说中最强的一部。确实是大家,功力太强了,这么大的作家在这个年纪还能拿出这样的作品,在中国也是独一份儿的。

  王干(中华文学选刊主编)

  《秦腔》的出现,可能是贾平凹人生的第三境界。他创作的第一境界是技巧境界,如《商州初录》,以《废都》为代表进入智慧境界,《秦腔》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知天命的平凹,我觉得他的小说已经进入了空谷无人的境界了。

  李洁非(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贾平凹在《秦腔》里回到了农民本位。几千年来中国是一个农民的国度,但我认为中国文学恰恰一直是农民生活和农民思想的最大遮蔽者,可以说采取了农民语言以及农民所喜欢的形式,但精神上是与农民相疏离的。上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三个有代表性的农民题材作家,赵树理、柳青、浩然,他们都在不同程度地表现农民生活的同时走到了农民的反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后来,包括知青文学,实际上都是用农民这个酒杯浇自家的苦乐。过去的贾平凹也是这样,所以我说他过去的写作可视为《秦腔》之前的漫长而充实的准备。拿到《秦腔》,我确确实实觉得是面对一个陌生的全新的贾平凹。这部书把他以前对文人传统和经典文本认同的任何痕迹一扫而尽,变成了一套纯粹的毫无杂质的农民话,原原本本呈现自身。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的一个农民,这是目前惟一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秦腔》里作者是不理会现实的实际原则,而在陈述一种理想,人来于土、归于土。还是通过这个陈述他完成灵魂向农民的归一,也找到了个人哲学。它要表现的是农民的内涵,要挽留的是农民这一古老事物代表的精神。可不可以这样讲,几千年里中国的主流文学终于有了一部陈述农民自己理念的,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称得上纯粹的作品,《秦腔》确实是一块大碑子。另外,有人说读《秦腔》感觉有点困难,但我一点都没有觉得有困难,相反读得非常过瘾,这种语言实在是太棒了。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研研究员)

  《秦腔》不光是细节密集,而且细节很精彩,这是这部作品非常大的长处。视觉独特,他把多层性用最低的视角写出来了。作品塑造了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夏天义,代表了传统农民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没落,一个是夏天智,代表了乡土文化的衰败,一个就是叙述人张引生。这部书是真正可以当枕头的书,可以终其一生死而无憾。对于评论和阅读来讲可能是最有持久性和耐久性的一部书,需要我们今后不断阅读不断解读。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秦腔》是非常值得读的小说。阅读它同时是对我们今天的阅读环境提出的一种挑战。《秦腔》体现了平凹的成熟,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体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特别看重《秦腔》在叙事上的特点,这部作品具有一种叙事革命的意义。我们如果对现当代文学史描述的话,从叙事角度可能我们会感到有两种叙事的交错,一种是革命叙事,一种是日常叙事,一直以来革命叙事成为我们文学史的主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常叙事逐渐被很多作家挖掘出来,比如《长恨歌》,但《长恨歌》实际承接了张爱玲现代文学日常叙事的路子,《秦腔》则是承续了传统文化中的日常叙事,比如《红楼梦》。虽然我们看重《红楼梦》,却实际上在我们的写作史中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日常叙事的脉基本上断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秦腔》非常具有叙事革命性的意义。

  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编审)

  贾平凹是一个很执著于自己的艺术追求或者说有一点执拗的作家,更是有定力的作家。《秦腔》确实是一个碑子,这个碑子是纪念碑也是里程碑。他写出了一个让我们去评价和评说的很好的文本。

  张水舟(作家出版社副总编)

  即使现在把《秦腔》放在世界文学丛林,比如读《铁皮鼓》《喧哗与骚动〉和辛格的作品,放在这些中间他也是毫不逊色的。《秦腔》最大的成功就是因为有个人物“我”,“疯子”张引生。他把作者全知的无所不在的角度和人物的有限视角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超越了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局限,从而创造了一种两者角度相结合的叙事可能性和完美性的范例。贺绍俊说贾平凹在叙事上是有革命性的,我同意这个观点。读《秦腔》,两种视角的转换非常巧妙,是行云流水般的,“我”,张引生既是贾平凹自己,又不是自己,他是一部分作者,是作者的另一部分,是作者的另一个“我”,借用沙特的经典表述,“我是我所不是,我不是我所是”,在是与不是之间,在似是而非,是非而似之间,贾平凹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非常杰出的文本。

  白描(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大家虽对《秦腔》评论很多,我注意到可能还是很谨慎的有所保留,我觉得《秦腔》是当代农村题材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成果,一个重大的收获。现在好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和《秦腔》相比。第一比生活,第二比功力,第三比人格。老老实实地不卖弄,扎扎实实地写生活的那些具体的日常情景,这一点,当代作家很少能比得上他,这么长的作品,节奏拿捏得那么好,能收住气,气韵贯通,没有巨大的功力是做不到的。贾平凹已经超出了好多作家谈的对于现实改革中矛盾的焦灼,甚至对于腐败现象的激愤。《秦腔》里表现了一种大悲哀,大感伤,大痛苦,由此我想到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对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感到像上苍在看他的子民一样,那种人类精神,悲悯精神、而《秦腔》里我们看到了那种眼神。有些作品需要翻一翻就行了,有些作品需要读,而《秦腔》是真正需要品味的。(张懿翎整理)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