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年畲族面临“失语” 国家将采取措施抢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9日13:00 大华网

  前段时间一场“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穗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忧虑地指出,目前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失传,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更是受到严峻考验。在濒危语种名单中,就包括在潮汕平原上唯一聚居的少数民族———畲族的语言。近日,记者走访了潮安县多个畲族山村,对其文化、语言现状进行了一番探究。

  山区畲乡变化大

  驱车翻山越岭,临近归湖镇山犁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崭新的畲村风貌,白墙红瓦的二层小楼处处可见,若不是寻到了那几座“畲香畲色”的黄土房子,脚踏山乡特有的圆石台阶,你会以为走入一个平常的汉人山村了。村里的孩童对记者身上的相机表现出了山外孩儿所没有的好奇,躲躲闪闪又期盼着走近镜头,记者卖弄着几句刚学来的畲语和他们交谈,他们点点头表示能听懂,但当记者要他们“再教教我几句”时,却张大了嘴说不出话,只是热心地带着记者在村里四处寻觅。

  凤凰山畲乡的黄土房子形似汉族人以石灰、贝类和沙土烧制而成的“土角厝”,但工艺却不尽相同,是以黄黏土和稻草直接捶成土角而成的。千百年来,传统的畲民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现在这样的房子在整个畲族都颇为罕见,眼前这些“老态龙钟”的黄土房群落中还住有畲民。当年畲家拳以“一疾、二硬、三力”的“三绝”闻名山内外,村村有“拳头师父”,人人懂得三五招,如今会者寥寥;蕴含着畲族舞蹈、音乐印记以及畲族祭祀风俗内涵的畲族祭祀舞,对了解畲族文化有极大的人文价值,但现在跳祭祀舞的后继无人;至于原来扬名山外的畲族医药、织布、酿酒等技艺也都濒临失传。

  传统风俗文化面临挑战

  在日常生活方面,如今的凤凰山畲民,已与本地的汉族差别甚少,包括“凤凰装”在内的畲族传统服装,早已消失。目前山犁等村所存的几套畲族学生装、新娘装,均是浙江等地的畲民所赠,保存在学校之中少人问津。学生自不消说,连新娘也更热衷于现代的婚纱了。畲族自己的语言,也日渐式微。碗窑村大部分村民还保留着说畲语的传统,但与碗窑相隔不到一公里的山犁村,除了40岁以上的人,年轻一代的畲民,听得懂却说不出来;石鼓坪的畲语则早已由汉语所代替;如今整个凤凰山区能编唱畲族山歌的只剩下李工坑村的一位老人,年轻人能哼唱畲歌的都很少见。

  为何当地的畲族文化、语言会如此处于濒危状态?有老畲民感叹地说,随着公路的修建、电的畅通和普及使用,原本闭塞的畲族小山村与外界有了沟通,畲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外出求学,或打工挣钱,一拨拨的年轻人离开家乡,畲族村的传统文化传承便受到严峻的汉化考验。特别是在语言方面,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只停留在远古祖先创造流传下来的、用于日常生活对话的语言。在与外面世界的接触中,现代的畲民并没有创造出新的词汇来,汽车、互联网等新事物只能以汉语表达。碗窑村的蓝书记说,他们村虽然大部分人都能讲畲语,但在日常对话上,只能是畲语夹杂着潮汕话,这样才能表达出一些畲语所没有的词汇。这种情况中最典型的,当属凤凰镇石鼓坪村的语言变迁。这个畲村因种植茶叶出了大名,经济发展上去了,与外界的沟通也变得频繁,口口相传的畲语适应不了交流的需求,也就慢慢由汉语所代替了。

  各地畲民祖先均来自凤凰山

  “各地的畲民都称自己祖上来自凤凰山,但来自凤凰山哪里,为何迁走,就没人说得清楚了。”碗窑村的蓝书记这样告诉记者。目前聚居在凤凰山区的几个畲民村落,均是从外地重新迁徙来的,并无一直聚居于此的原住民。碗窑村的始祖自明代由福建砚田畲民的一支迁来,他们在此筑村,并以出土的明初瓷碗而名,但在村中供奉了数百年的明瓷碗,如今也流落他乡。在这个村里,除语言之外已很难发现畲族文化的痕迹了,世代相传的唯一一幅盘瓠图腾画像,也葬身于解放前的一场大火。由于缺乏本族文字来记录下一份完整的族谱,很多珍贵史料不断失去,使畲族的历史变得难于考证。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对畲族文化的保留维护,反倒是浙江、福建一带更为喜人。当年在迁徙过程中,老一辈的畲民不断地将“我们祖上来自凤凰山”及本族的神话传说、各种文化风俗传承给自己的后代。目前,由于聚居的畲族人口较多,浙江等地分别设立了畲族自治县和自治乡,对畲族文化进行保护。

  所幸的是,意识到畲族文化遗产濒临汉化、流失的情况后,目前潮州市也加大了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力度,深入畲村收集、整理民族文化,并在李工坑村恢复了畲族传统节日“招兵节”,辟建畲族文化陈列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畲族传统文化原始性资料采集、整理,永久性保存;并再次上山组织畲民编排了“原版”的畲歌畲舞,同时策划开发畲族文化的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凤凰山畲族风情区,扩大畲文化影响。

  抢救濒危畲族语言

  针对畲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濒危,有关学者也呼吁社会各界要引起重视。在“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原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的林伦伦教授用沉重的口吻说道:“1992年,我们到潮州一个畲族聚居村调查,发现320个村民中只有6个人会讲他们民族的语言———畲话。当我们去年再去的时候,会讲畲话的只剩下3个人了,另外3个已经过世。估计再过几年,就没人会讲这种民族语言了。”他说,中国已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多种,目前是每一到两年就会消亡一种。

  据介绍,广东现有少数民族语言最少有10多种,包括畲话、粤北标语等。可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已经没人愿意再学习、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语言的交际功能越来越弱。”专家们认为,“我们虽然无法阻止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上的消失,但有义务将它作为文化的财富记录和保存下来。”

  从凤凰山区采访归来,记者获悉,我国目前正加强抢救40多种濒危语种,包括畲语、仡佬语等。为抢救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国家加强贯彻语言平等政策,加强双语教育,为一些濒危语言的教学和使用尽量创造有利条件,延缓其消亡时间;同时在资助研究课题方面给予倾斜。并积极组织民族语言专家,深入调查各地濒危语言,记录、描写、保存这些语言资料,出版这些语言的研究专著、词典,逐渐建立少数民族语言音库,录制、保存弱势、濒危语言的声像资料。本报记者陈江、陈史报道(来源:《特区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