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闲话曼联收购风波(五洲茶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1日04:5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勇

  笔者在英国留学期间,看一场足球赛是学校对外国学生的要求,说是有助于了解英国文化。不久前应邀访问伦敦,听到一个关于足球的说法,十分传神。英国文化协会一名官员谈起英国大选和政党时说:“英国人都支持的政党只有一个,那就是英国国家足球队。”听了这话,不由得对当地报纸上总在报道的曼联收购事件关注起来。如今,收购案已尘埃落定。美国商人格雷泽如愿以偿地入主这支英国著名球队,买走了英国流行文化的一个“标志”。

  足球迷都知道,曼彻斯特联队可是一支了不起的球队。没有人否认曼联是一个传奇,没有人怀疑曼联给球迷带来大喜和大悲的能力。曼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无论在英国还是欧洲,它都取得过辉煌的战绩,让它的支持者备感自豪。在世界职业足球领域,曼联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最富有的俱乐部”,即使在收成不好的年份,也能制造令人眼红的财富。它于1991年上市,去年总收入达到3亿美元,利润近5400万美元,而且没有任何债务。曼联的主赛场,已成为曼彻斯特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在比赛期间,不仅一票难求,球场周围的旅馆房间也十分难订。近年来,曼联的名声与超级巨星贝克汉姆联系在一起,相得益彰。不过,贝克汉姆已于2003年转会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当时是一条轰动的新闻。曼联还是一支充满悲情的球队。1958年,球队乘坐的飞机在慕尼黑机场失事,8名球员丧生。俱乐部花了整整10年,才使球队恢复元气,重回欧洲顶级球队的行列。因此,对于许多英国人来说,曼联不仅仅是一个足球俱乐部,而是一个承载着他们的悲欢、成败的“公共机构”。在英国,曼联就是成功、魅力和时尚的代名词。它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不低于披头士乐队或者劳斯莱斯汽车。

  英国球迷本来就以疯狂著称,而曼联球迷更是其中最热烈、最狂暴的一个部落。因此,当这些球迷遇上对曼联的成功、名声和财富垂涎三尺的美国亿万富翁格雷泽时,就难免会上演一出“好戏”。去年秋天,已拥有曼联28%股份的格雷泽提出一个价值高达15亿美元的控股方案,结果被曼联董事会拒绝。但格雷泽没有放弃他的企图和努力。于是,曼联球迷被激怒了。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向格雷泽和支持他的银行家发出了“死亡威胁”。在今年2月一个寒冷的夜晚,1万多名球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出现了不少过火的言词和行为。还有人打出了“没有观众就没有利润”的标语,向俱乐部董事会发出信息:如果格雷泽来,我们就会走。不过,这些威胁是“真空的”,没有实质意义。无论谁当俱乐部老板,球迷都不会放弃看球。结果可想而知,就像索尼买走了披头士老歌的版权和宝马收购了劳斯莱斯品牌一样,美国人格雷泽成了曼联的新老板。

  曼联收购风波,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一个民族情感爆发的小插曲。既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是民族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就必然会产生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上的冲突和纠葛。曼联球迷以及许多英国人的敏感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孵化出曼联这样一个带有民族认同意味的文化标志殊为不易,谁也不愿看到自己养大的孩子被别人抱走。事实上,当三菱公司买下纽约洛克菲勒大厦,奔驰公司合并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时,也有不少美国人从情感上觉得难以接受。但是,能把这些民族情感上的震荡和起伏冠之以“民族主义”吗?西方媒体没有这样做。在西方政治理论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有着明显分野的。前者带有排外主义的内涵,简言之,就是爱自己的国家,恨别人的国家。观察曼联收购风波,让人产生遐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一事件中的过激行为和言词出现在某个发展中国家,西方媒体将会如何评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推断,恐怕早已是民族主义泛滥的大帽子满天飞了。双重标准一直是西方媒体的一个潜规则和“集体无意识”。而这种双重标准恰恰符合民族主义的爱恨之律,给自己戴上了民族主义的帽子。

  《人民日报》 (2005年05月31日 第十六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