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爱要不要理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11:42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玮

  第一次去福利院,了解到这里85%的孩子都有身体、心理上的缺陷,智障、脑瘫、失聪……他们因残疾而遭亲生父母抛弃,许多人无法进入普通学校读书,即使参加“随班就读”(即让特殊孩子到普校读书)的也多半成绩不理想。社会的容纳程度往往决定了随班就读成功率的高低,作为普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长、学生、老师,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决策。本期教育周刊通过对普校学生和老师的两份问卷,以梅华小学二(4)班为测试样本进行调查,得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结果。

  学生篇(共44人)

  1、如果班上有1—2个特殊小朋友(比如他腿脚不方便、长得不太好,或者有一些奇怪的举动),你愿意吗?

  愿意不愿意

  结果:3名选“不愿意”,比例为7%,理由是“他会有一些奇怪的举动”。

  2、你会和他们交朋友吗?

  会 不会

  结果:全班学生都选择“会”,理由是“他和我们一样”。

  3、如果他们有困难(比如写作业、劳动方面),你会帮助他们吗?

  会 不会

  结果:仅1名选“不会”,理由是“他们不懂得乐于助人”。

  4、你会给他们起绰号(外号)或者叫别人给他起的外号吗?

  会 不会

  看到别人叫,我可能会

  结果:有6人选“看到别人叫,我可能会”,比例为14%,其余均表示“不会”。

  5、看到别人欺负他们,你怎么办?

  加入不吱声

  阻止,要欺负他们的人不要这样做

  结果:100%选择“阻止别人欺负他”,理由是“关心弱者”。

  家长篇(共36人)

  1、觉得特殊孩子(如轻度智障、残疾等,但能够自理)入读普通学校合适吗?

  合适不合适,应该入读元平特殊学校等

  结果:两答案选择人数等同,均为18人。

  选“合适”的理由:a、教育是平等的,让这些孩子觉得自己和正常孩子无异,可增强自信心;b、可使特殊孩子充分发挥潜能,和健全孩子享受等同的教育,身心得到更好发展;c、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在我们估计之外。

  选“不合适”的理由:a、每班最多一名,否则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其他孩子安全;b、两种学校的教师、设备都不一样,进特殊学校对其成长有好处;c、和正常孩子在一起更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且老师要花很多精力辅导他们,管不过来。

  2、如果老师开家长会时说,你孩子班上将会加入1—2名特殊孩子,你可以接受吗?

  可以不可以

  无所谓

  结果:三选项比例为19:4:7,53%的人选“可以”。

  选“可以”的理由:a、可让自己孩子从小学会“如何真正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培养助人为乐精神,并从中体会乐趣;b、他们没父母,比一般的特殊小孩还可怜,应该为他们营造爱的环境;c、环境影响人,和正常孩子一起,他们今后能更好融入社会。

  持反对态度的理由与题1的“不合适”相同。

  3、如果特殊孩子已经分到你孩子班上了,作为家长你会有什么反应?

  向学校要求转班

  继续在班读,但告诫孩子与他们少来往

  继续在班读,并告诉孩子要关心他们、不欺负他们

  结果:除两人选第二项,其余全部选第三项。

  选第二项的理由:a、担心有病会传染b、近来特殊孩子在社会上犯罪率呈上升势头,要注意。

  4、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和他们成为朋友吗?

  会不会

  随小孩自由发展

  视特殊孩子的情况而定

  结果:选“会”的有19人,“自由发展”的17人,另两人选最后一项。

  5、“随班就读”,即让特殊孩子到普校读书,得到等同关爱,以便今后更好地走上社会。你觉得这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吗?

  可以不可以

  看那个孩子本身情况而定

  结果:比例依次为21:1:14。

  (以上是问卷的部分内容)

  教育会客厅

  福利院 〉〉

  模拟家庭为孩子创造新家

  嘉宾A:福利院付院长 嘉宾B:保育科黄科长

  记:福利院有多少孩子接受教育?

  黄:目前432个孤儿100%入学,其中85%为智障、脑瘫、心脏病、失聪等残疾儿。方式上除了个别送到元平特殊学校,院内分别针对失聪、生活无法自理、需配合康复等情况开设了聋儿班、技能班(设缝纫、绘画、手工艺制作等特长)和引导式教育这三类班。正常儿或轻残儿则基本入读普通学校。

  记:在普校“随班就读”的有多少人?在校情况怎样?

  付、黄:由于大多数孩子都还处在婴幼期,因而现在在普通小学、初中就读的只有30多人,大多数成绩不好,甚至留级。一是因为自身有病或残疾,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强烈自卑感、孤独感,性格孤僻,有些还不想念下去;二是从小学习习惯没养成,对成绩好坏无所谓。但这种情况在模拟家庭出现后明显好转。据统计,模拟家庭的11名在校孩子中,8名获得了“优秀学生”、“进步学生”或“文明学生”的奖励。

  记:“模拟家庭”对孩子的好处是什么?

  付:模拟家庭是寄养的一种形式,由政府出资在梅林建龙苑租4套单元房,每家由一名保育员和四五名学龄孤儿构成。由于孤儿没有家庭、亲人的概念,而且早期教育不足,学习习惯没养成,读书后还在福利院生活的话,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监督(在院保育员一人需带十几个孩子),而模拟家庭不仅可以帮他们找到家的感觉,还能更好地辅导他们学习。

  普通学校 〉〉

  首要任务是培养心理素质

  嘉宾:梅华小学黄校长

  记:目前为止,学校在特殊孩子的教育方面做得怎样?

  黄:深圳的这类孩子是不缺物质的,主要还是缺乏亲情和存在心理缺陷。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负责人是专业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的,定期召集班主任开会。由于每个特殊学生的问题都不同,因此只能个案分析,要求老师先观察,搞清楚是什么问题,再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说实话,教师压力很大,尤其是安全方面,有老师跟我说“宁愿多带一个班,也不想班里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经常和福利院沟通,现在模拟家庭的尝试对弥补孩子们的心理缺陷起了一定的作用。两方面综合,尽管多多少少还有问题,但效果比较好,每个孩子都有进步了。

  记:在让特殊孩子随班就读方面,学校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

  黄:最大的问题还是普校老师缺乏特教专业知识。但我们办校思路还会朝普校路子走,目的是把特殊学生转化进普通环境。而且,对他们的要求首先并不是成绩,而是心理素质、人格方面,这个做好后,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专家 〉〉

  “让爱的花粉传遍社会”

  嘉宾: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医师颜家睦

  记:调查中我们发现,福利院的孤儿较一致地存在自控性差等特征,为什么?

  颜:0—4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如果把智力开发计成100,这段时期就占50%。但孤儿由于没有家庭教育和关爱,这段时期并未获得系统、充分的开发,潜能没有发掘,无意注意力多于有意注意力,因而自控力差。

  记:“随班就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颜:由于孤残儿长大后也要接触社会,当他们从隔离的小世界进入复杂的大社会时,人际、合作沟通等都会面临很多问题,成功的“随班就读”可使其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学校不愿接纳;二是老师不知道怎样教育,缺乏专业培训,易造成混读现象;三是部分家长不理解,非常排斥。

  记: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应对?

  颜:一是老师发自内心真诚关爱,不能只是形式上;二是多观察、分析孩子,根据差异性,因材施教,可以在正常的教学外给他们“开开小灶”;三是建立资源教室,组织学校老师、义工或高年级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方法,发掘他们的某种潜能;四是加强老师特殊教育的培训。另外,各阶段教育目前是“倒三角”状,政府应加强对早期教育的投入,这可以为今后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

  记:这种教学能否双向受益?

  颜:我讲一个故事。在荷兰,一个花农引进了郁金香,第一年开得好,第二年有虫,第三年枯了,于是他问专家“怎么才能种好花”,专家说“你把花粉给每家每户送去,花粉传播会帮助种植”。其实“花粉”就是“爱”,让每个在校孩子用爱包容特殊孩子,不仅有助于孤残儿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适应社会,同时也培养了正常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无形中提高了道德品质、深化人格。此外,社会人士可多与孤残儿开展游戏、春游等活动,并建立长效机制,让爱传遍整个社会。

  记者手记

  明天是否会更好?

  第一次去福利院,了解到这里85%的孩子都有身心上的缺陷,智障、脑瘫、失聪……他们因残疾而遭亲生父母抛弃,许多人无法进入正常学校读书,而进入普校的也大多存在裂唇、脚内撇、面部发育不全等问题。在最需要关爱和扶持的年龄,“残疾儿”和“孤儿”却成了他们身上的枷锁,按照特殊儿童教育专家颜家睦的说法,他们是“特殊中的特殊、弱势中的弱势”。于是,采访之初就无数遍地预想了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的自卑、孤僻等特征。

  然而,这却是一次出人意料的采访。一份上学期期末的成绩单上,11个孩子中的8人获得了“优秀学生”、“进步学生”、“文明学生”等奖励(尽管里面不乏鼓励、同情和放松标准的成分)。几天来的日常观察也让人很难分辨出他们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一位新调来的老师说:“我教了他(一名特殊学生)几个月,除了觉得成绩不理想之外,根本就没发现他是福利院的孩子。”

  的确,福利院“模拟家庭”和“学校特教小组”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福利院凡是到了学龄的孩子都会说“我要到模拟家庭去住了”,脸上充满期待。在寄养家庭之后,模拟家庭成为福利院孩子从群居进入个体家庭生活的一个过渡,它多少让没有父母、兄弟姐妹概念的孤残儿找到了“家”的感觉。老师们也普遍反映“妈妈”们很负责,和其他家长一样参加家长会、到校了解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动态,并签名。

  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残缺的特征仍会在细微处体现,今天的“不错”不一定标志“明天会更好”。根据观察,有缺陷的福利院孩子(目前都集中在一、二年级)在校普遍存在“自控力差、随意性大、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有时还具有攻击性,而这些又直接导致了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他们的疏远。

  不少老师也对这些孩子的未来提出担忧:目前已有部分孩子出现学习吃力、难达要求的情况,随着今后知识难度的加大,他们可以跟上进度吗?思想上,随着孩子认知程度的增加,特殊孩子会因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同而变得自卑、敏感吗?其他孩子的思想变复杂后,一些引导教育还可以顺利进行吗?

  校长坦诚:“他们今后的教育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专家建议:“应整合社区、学校、家庭三方的力量,建立长效帮助机制。”建议还包括政府应多对在院孩子早期教育进行投入,增加老师的特教专业培训,组织老师、义工或高年级学生帮助特殊孩子找到学习方法,让社区居民多和模拟家庭孩子展开游戏、春游等活动。

  图:

  “模拟妈妈”细心照料孩子让人感动。模拟家庭不仅让孩子们找到了家的感觉,还能更好地促进早期教育。丁玎 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