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三角地面沉降:治不愈的顽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19:31 云南日报

  长三角地面沉降的话题,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被频频提起,然而,时至今日,这个困扰还远没有终结。几十年来,逐年加剧的地面沉降,已经给这一地区带来了超过3000亿元的经济损失。那么,是什么让这个“沉默的土地危机”,成了久治难愈的顽疾呢?

  地面沉降扯断了煤气管道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有一个“沉降村”。在这个名为“因果岸”的小村庄,几年前的地面沉降造成村中路面大片下沉,沉降断面所经的一幢二层民宅,被“劈开”一条可以伸得进手掌的裂缝。由于这场由东向西的不均匀沉降,村民不得不把历来是南北走向的水田“改造”为东西走向。专家认为,几年前惠山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因”,给居民带去了无奈的苦“果”。

  去年夏天,上海市天山路两户居民四口人煤气中毒,经抢救,所幸没有生命危险。调查发现,煤气泄漏的原因是地面发生沉降,将一根口径为300毫米的煤气管道扯断。

  危害远不止这些“看得见”的破坏。据地质专家介绍,地面沉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表现在对防洪堤的威胁上。在嘉兴市的沿杭州湾地区,由于地面沉降,按2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的数十公里大河堤岸,已普遍下降到低于10年一遇的防洪水平。

  浙江省温岭市的西部平原,因为地面沉降,其农田地面低于或接近正常河水位的面积达9740亩。由于处于长期受淹或在汛期受淹状态,这部分农田至今还无法种植水稻。

  经中国地质调查局等部门评估,几十年来,长三角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3150亿元。其中上海地区最严重,直接经济损失为14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为2754亿元。

  更令人不安的是,长三角地区的地面沉降,目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

  一些沉降区竟没有专门监测机构

  据专家介绍,由于地面沉降具有缓变性,不易察觉,因此监测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上海,地面沉降冒出一个让人心忧的信号:郊区开始加速,部分市郊的地面沉降速度已经赶上中心城区。奉贤区水文站专家张福春介绍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奉贤区的地面沉降每年不到1毫米,只相当于上海中心城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四分之一;从1995年起逐年加剧的趋势明显,2001年以后,奉贤进入加快沉降阶段,平均每年沉降达16毫米左右,赶上了上海中心城区的速度。

  据了解,上海郊区的沉降速度逐年加快,很大程度上由于缺乏监控和管理。上海市中心城区自上世纪60年代就启动了地质灾害研究,但上海的10个郊县,一直以来没有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调查。记者从国土资源部门了解到,在地面沉降问题突出的浙江嘉兴、台州和宁波等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吴国华表示,当地投入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的经费资金缺口很大。据国土资源部一个建设长三角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的项目内容,浙江省预计需要投入经费4000多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计划投入的500万元已全部到位,而计划由浙江省投入的经费却迟迟没有到位。

  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足够的重视,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开展缓慢,这影响了长三角地区沉降防治工作的整体进程。

  回灌地下水是防止沉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浙江,除宁波地区回灌过一段时间地下水之外,其他地面沉降同样严重的地区,均未实施过防治沉降的地下水回灌。

  防治地面沉降地方政府应有作为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罗进荣告诉记者,“地面沉降完全可以控制。”但是,由于防治地面沉降无法立即体现政绩,目前的考核体系使一些地方难以真正重视地面沉降问题。

  一些县市认为,沉降是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即使“本届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得到的“后续效果”,也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出来。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治理地面沉降没有专门的财政安排,没有有效的行政措施,甚至,不设立监测机构,不想把沉降情况调查清楚。

  目前,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已对沉降问题给予重视:江苏一些地区引入太湖水,以缓解当地大量使用地下水的状况;上海大幅压缩地下水的开采量,去年比上一年少开采地下水1042万立方米;浙江省政协已将控制地面沉降问题列为2005年重点提案。

  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的原因,除七成归于地下水过分开采,还有三成来自高层建筑和市政重大项目建设的影响。近年来,上海市已推出包括“高楼控制、回灌地下水”等措施。有关专家认为,“限高”、回灌都应以掌握具体地质动态为前提,上海更需要对每一个区域实施有效管理,例如像国外一些城市那样,建立网状的全市地面沉降情况动态数据库,把各区域的管理落到实处。

  如何才能有效解决长三角地面沉降问题?一些专家建言献策:长三角地区不妨尝试打破省市行政区划界,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的投入和保护。当前应尽快把对地面沉降的监测和防治,列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促成地方逐步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积极推广地下水回灌,并根据监测情况,确定合理的沉降速率,控制沉降量。新华社记者朱立毅、高路、蔡玉高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