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喉”现身:记者承诺与媒体职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02:09 新京报

  日前,隐藏了30多年的“深喉”终于露面了。

  自“水门事件”曝光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猜想:谁是“深喉”?正是这位关键人物提供的内部消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才捅开“水门事件”的内幕,这才有了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揭秘报道,有了最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黯然辞职。

  可以说,正是这位被称为“深喉”的神秘人物,改变了美国历史,也影响了整个美国新闻界。这种影响,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一方面,“深喉”的出现成就了《华盛顿邮报》的辉煌,推动了调查报道、揭秘报道在美国的盛行,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水门事件”之后,美国媒体的揭秘报道不断。远的有里根的“伊朗门”、克林顿的“拉链门”,近的有去年的“虐囚门”和眼下闹得轰轰烈烈的亵渎《古兰经》事件。“深喉”一词,如今也成了“匿名消息源”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深喉”的出现,让匿名消息源登上了媒体报道的“大雅之堂”,诸如“从有关方面获悉”、“据权威人士透露”、“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人士说”这样的文字,成了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文字。有时甚至发展到离开了匿名消息源,新闻记者就无法顺利采写新闻的地步。但是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却有真有假,同样是《华盛顿邮报》,1980年也曾因一名女记者虚构匿名消息源撰写的虚假报道而陷入丑闻,导致公众对整个美国新闻界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正因为如此,记者在面对匿名消息源时,常常会陷入两难处境。既不愿意错过很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新闻,也不愿意落得个“不实报道”,或者违背公众知晓权的恶名。媒体该如何使用好匿名消息源这把双刃剑呢?

  《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的报道中对“深喉”的处理,恰恰是在这一方面为媒体做出了榜样。

  首先是两位记者没有违背他们当初的承诺。30多年来,人们一直想知道这位改变了历史、引导了新闻潮流的神秘人物究竟是谁。但是30多年来,接触过“深喉”的两名记者和《华盛顿邮报》高层领导都一直拒绝透露当时线人的身份,他们甚至发誓,除非获得“深喉”同意或者“深喉”死亡,否则绝不会说出这个天大的秘密。正是记者的承诺,让这个秘密得以保守到了今天。

  其次,《华盛顿邮报》并没有把“深喉”作为惟一的消息源。正如两位记者昨天向媒体证实的,91岁的马克·费尔特确实是为他们提供了关键信息的“深喉”,但是还有许多其他人也提供了大量信息,“水门事件”报道的成功,除了“深喉”的内部消息,更不能少的是记者详实全面的调查。

  报道新闻事实是记者的天职,作为民众“耳目喉舌”的媒体,理应追求事实真相,打破沙锅问到底。在记者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消息源,这个时候,记者必须把握好承诺与职责的关系。记者可以不公开消息源的姓名、保护消息源的隐私,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但是另一方面,记者必须保证他报道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这也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因此,记者必须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来证实消息的真实性,而不是一味听信于匿名消息源。他必须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把握“以事实为基础”的准绳。

  据说,“深喉”已经成了美国许多新闻学院的一个研究课题,许多老师都会让学生们以《谁是“深喉”》问题写论文。现在“深喉”的身份已经大白于天下,这个课题也许会告一段落,但有关媒体职责与记者承诺之中的学问,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继续学习下去的。

  徐扬(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见A31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