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送别爱泼斯坦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09:03 解放日报
送别爱泼斯坦老(组图)
  1944年爱泼斯坦(前排右二)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后排右一)接见了他和其他外国记者。
送别爱泼斯坦老(组图)
1985年,爱泼斯坦 70寿辰,邓小平亲自到会祝贺。

  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

  爱泼斯坦明天,爱泼斯坦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

  就在4月17日,爱老90岁生日前3天,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专程上门亲切看望他。

  可大病骤恶。5月26日上午11时,这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因病医治无效,在京与世长辞。

  送别爱泼斯坦老,送别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传奇。

  【人物】用一生见证中国

  爱泼斯坦是谁?

  他曾帮过邓颖超,从沦陷的天津逃离;他与斯诺一起,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他是宋庆龄的挚友,被视为唯一相信可以为她写传的人;他的70大寿,在人民大会堂的隆重集会上,邓小平亲临祝贺;他的80大寿,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江泽民、李瑞环,又亲临祝贺……

  他是1915年生于波兰的犹太人,却在2岁时就随流亡的革命父母来到了中国,且在1957年加入了中国籍,又在196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担任了一长串的领导职务:全国政协六届至十届常委、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

  他15岁就成了《京津泰晤士报》的记者,却因口袋里插着一本美国共产党的刊物而被开除;他作为美国合众国际社的记者,在台儿庄前线采访过李宗仁;又在广州抗日游行中,见识了宋庆龄的风采,随即为她所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即中国福利会前身)主编机关刊物《新闻通讯》;而1944年的延安之行,让他写下最重要的著作《中国未完成的革命》,向世界广为宣传“延安是未来中国的缩影”;后来,他修改了新华社历史上发出的第一条英语新闻……

  他一生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

  2003年他还写道:“我始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从一开始,就不断地有人宣布它的‘死亡’,但直到现在,它一再地复活,并被奉为实践的指南。”

  他80大寿时,一篇《答谢词》语惊四座,对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热忱批评和建议。

  他90大寿时,当友人献上一幅他的画像时,老寿星莞尔一笑:“我好像在哪见过他?”

  从出生到今天,90年了,爱泼斯坦只有8年不在中国。

  他跨越世纪的90年,正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最重要的历史时期。

  他一生写下了上千万字,“中国成为我写作的唯一主题。”

  就在他逝世前一天,记者还曾与其秘书联系,了解到,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而爱泼斯坦,正是当年参与英译者。

  当时秘书就告知:“爱老住院了……”

  【追忆】最后那一句叮咛

  昨日惊闻噩耗,记者立即在第一时间独家采访了爱泼斯坦生前最主要的3个工作机构: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基金会和他1951年参与创办并长期担任总编辑的《今日中国》杂志社……

  王亚丽、张爱荣、裴华、王唤君宋庆龄基金会工作人员“爱老走得实在太快了,前不久他90大寿,我们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网页专栏……”

  点击打开网页,只见一张相片中,爱泼斯坦笑得灿烂。

  “当时爱老看了这照片,自己也笑了,笑得还是那么孩子气。”基金会宣传处副处长王亚丽回忆:“爱老睿智诙谐,平易近人,几乎每个工作人员,甚至包括我们的孩子,都有和他的合影。”

  原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张爱荣,认识爱泼斯坦20多年了,最记得的,还是一桩趣事:“上世纪80年代他写回忆录,就是在宋庆龄故居又闷又热的资料库。有次我看他一边叼着大烟斗,一边出神地思考,我怕引起火灾,赶快拿个烟灰缸。没想凑前一看,他笑了,我也笑了。原来,他的烟斗是空的,身体不好,夫人早下了戒烟令。”

  秘书处裴华难忘的是,爱泼斯坦对“亲自”一词的憎恨。

  “那是4月14日下午,我写了一篇纪念他90大寿的文章,去征求意见,文中有3处提到他‘亲自’写文章、出席会议和参与整理采访记录,结果被告知———爱老不喜欢这词,他的文章都是自己写,资料都是自己整理,看到有的报道用‘亲自’,爱老曾诙谐地反问:‘按这样,那就该说我亲自上厕所了!’而在通读全文时,爱老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把我写得太高了’。”

  有一个心愿,成为爱老永远的遗憾了:再去一次西藏。1955年起,爱老每10年一次进藏,写给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

  不过,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就在90华诞期间,最后的一次出行圆了另一个多年的梦———

  陪同前行的王唤君回忆:其实在2002年,爱泼斯坦做过一次大手术,长期只能靠导管在病房静养,但每当有人探视,他总是轻松地说,身上的机器开始罢工了。“最后一次出门,是去天津,住了两晚,精神很好,特意前往参观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并在周总理蜡像前留影纪念,说这是他多年的一个梦……”

  中国福利会秘书长艾柏英与爱泼斯坦共事近20年

  几天前就已知讯的艾柏英,直到昨天,依然“真的难以置信……”

  近20年来,从未见爱泼斯坦生气,而总是“乐观风趣,生命力那么顽强,逃过那么多劫难。”

  第一次见面,在中国福利会执委会上,时为普通一员的艾柏英恭恭敬敬递上名片,“没想这个很瘦的老头,居然笑着说了句中文,‘都姓艾,我们是一家人嘛’。”爱泼斯坦的昵称叫“艾培”。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前不久的寿辰。轮椅上的爱泼斯坦握着他的手,开怀地说:“我是艾老,你是老艾,再过段时间你也是艾老了。”

  还有,1998年那次聚会,83岁的爱泼斯坦,有天晚饭后突然变出条泳裤,非要去海里游泳。

  还有,见到抗战期间曾跳舞募捐的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突然建议共舞一曲,“我和你跳舞可没钱哦。”

  还有,去年家访聊起电脑,爱泼斯坦说自己常操作不慎丢失文档,“老在跟电脑战斗”。

  还有,今年4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看望他后,爱泼斯坦兴致勃发,冲着夫人大喊:“拿酒来!”

  ……

  只是,如今,斯人已乘黄鹤去。“他最后一次在媒体公开露面的讲话,曾在今年5月25日宋庆龄樟树奖颁发仪式上播放,其中对樟树奖获奖者说了句中文———还是那句老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今日中国》原副总编陈日浓与爱泼斯坦共事43年

  “昨天下午,我去了艾培家,那里设了个灵堂,来吊唁的中外朋友陆续不断……”

  相识已有43年了,陈日浓一进《今日中国》,就在爱泼斯坦手下当编辑。“后来,我当了副总编,他当总编,每次我汇报选题,他都秉持要深刻、有新意、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变化。”

  一本白色活页本,“艾培用了好几十年”,这是节俭的爱老。

  见街上外文广告出错,就记下报告中央,说“不能让我们的外宣出洋相”,这是较真的爱老。

  老友之子周幼马五六十岁了,还老说“在延安抱过小时候的幼马”,这是可爱的爱老。

  给小孩买了新裤子,也要打上两块补丁,“说是要培养孩子朴素的作风”,这是朴素的爱老。

  一篇天津缺水的报道,他在稿上批注“天津缺水,稿子缺人”,这是敬业的爱老。

  ……

  昨天下午,阴雨中,记者走进《今日中国》杂志社,门口的宣传栏上,贴着一张爱泼斯坦的遗像,还有一行大字:“沉痛悼念爱泼斯坦同志”。大楼内很安静,人们大多在忙着准备6月3日爱泼斯坦的送别仪式,一位工作人员扛着一巨幅爱泼斯坦的画像从记者眼前闪过,急匆匆往门外走去……

  永别了,爱泼斯坦。

  (集成:郭泉真)

  摘录 爱泼斯坦散墨集

  他写延安这个边区不光是一个有关英勇的人民被封锁的悲惨的地方,而是一个小规模的伟大的国家……这里进行着的活动恐怕比中国其他任何地区都更为丰富多彩,而且可以肯定,这里的人民也比其他地区真正积极得多。他们充分相信,他们代表中国,他们代表未来。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深信,延安是中国未来的缩影。

  他写毛泽东在集体照相时他总不站在正中的位置上,他随便找个地方站着……他能够把十分复杂的战略思想用极简单又极深刻的话表达出来,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能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和道理。他一生的经历从教员开始不是没有好处的。

  他写朱德看上去他更像是任何人的父辈,在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的活儿以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解开衣扣,放松地靠在一边坐着,笑眯眯地和你交谈。

  他写周恩来有一次他同外国记者交谈时,我发现他看上去非常疲惫,就建议他休息。他的回应是对我狠狠地瞪了一眼,他对我的态度向来是十分亲切友好的,这是唯一的一次例外……他的整个人格就是一首诗。

  他写邓小平我70岁时,邓小平和邓颖超亲自前来参加生日聚会,使我备感荣幸。当时邓小平已81高龄,兴致极高。我6岁的外孙宁宁扑到他的怀里,他亲吻了宁宁。他替我点烟,我们一起抽烟。这件事招来了第二天我接到的一个电话,责备我:“你和邓小平给年轻人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你们在电视上抽烟。”

  林环 本报记者 夏俊 郭泉真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