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金陵晚报“征集老工资条”活动反响热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10:38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 金陵晚报记者郑正

  “我家有1975年的工资条,我还记得,我经常花1分钱给我女儿买两颗上海产的硬话梅糖。”“上世纪50年代,我外公月薪90多元,绝对是当时的高薪了。”“我工作35年,工资涨了35倍!”……连日来,本报“征集上个世纪的老工资条”热线持续升温,众多市民纷纷找寻出尘封的老工资条,向我们细述一张张小纸条背后折射出的生活巨变。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一直保存着母校华东军大的工资记录,它伴随我跋山涉水辗转了半个中国,每当我浏览重温它们,便会钩起许多美好回忆。”75岁的离休干部石生康,珍藏着新中国成立后领到的第一张工资记录,虽然那时用的是旧币,可在石老的记忆深处,却是一个年轻人对新生活的热烈憧憬和期待——好日子还长着呢!

  1955年3月,旧币按1万元折合成1元新币,旧币流通时,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定价6100元旧币——市民陆廷璋的老工资条,记录了新中国经济生活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瞬间。

  1965年,26岁的陈成,每月领35元工资,可是,捏着不多的节余,满大街买不到想吃的肉、鸡蛋——市民陈成的记忆有点苦涩,三年自然灾害延缓了经济的发展,那时,许多人一个月难吃到一顿荤。1975年,一个大学生工作一年,就能攒钱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了,虽然,粮油肉豆制品还要凭票供应,可是,市场经济的苗头已经悄悄冒了出来,在通济门的自由市场里,一群南京市民边挑着新鲜蔬菜,边讨价还价——市民夏庆琪的追忆,重现了经济复苏前的一幕生动的市井生活图。

  1985年,一位太平商场的职工发现,工资比16年前涨了10倍多——细看市民山峰岚的老工资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工资涨了、商品多了,粮油不再完全凭票供应,不少人家看上了黑白电视。

  1995年,许多新名词出现在工资条上,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保险金等等——在市民孙斌的记忆中,自己刚参加工作,挣的钱就超过老爸老妈,而且,工资条上比老爸老妈的多了一些扣除的名目。随着工作日子越久,这些扣除的名目慢慢多了起来,医疗保险等也加入进来,“看样子,失业保险等不久也会在工资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张张工资条的变化,见证了上个世纪5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变迁。现在,人们发现,工资已不再能囊括一切收入了。最近中国经济景气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对几大城市的调查发现,37%的人表示除了工资之外,还有其他收入来源,其中19.9%的人甚至表示有多种收入来源,只有32%的人说收入来源单一。今天,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工资体系渐渐建立。现在,工资考评工作业绩的比例急剧上涨,保障日常生活的比例急剧下降。将来,每个人的工资条,既是一张敏感的生活晴雨表,也是体现一个人市场竞争力的标尺。

  新世纪的经济生活瞬息万变、丰富多彩,今天的工资条如何浓缩了新世纪的变化?请继续关注我们即将推出的《新世纪篇章》。

  (编辑 小羽)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