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东方卫视《深度105》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2日16:07 人民网

  2005年元月一日,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合制作的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开播,这个新办节目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深度105》栏目的收视率很快登上华东14个城市省级卫视新闻排名榜的首位。

  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档深度报道节目《观察与思考》开始,中国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已走过25年历史。目前,全国各电视台开办的深度报道栏目有50多档之多,《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很多栏目都有十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电视界有很高的“江湖地位”。《深度105》作为深度报道栏目的一个后来者,却能在这个趋于成熟的节目领域迅速脱颖而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一、整合资源,联手打造品牌节目

  东方卫视开播于2003年10月23日,目前东方卫视已经覆盖北美、澳大利亚、日本、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全国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在地级市的覆盖率也达到90%,全球共有5亿以上人口可收看到东方卫视。东方卫视是在地方性媒体队伍的基础上组建的,要参加全国新闻竞争,必须首先有全国性新闻采集、发布系统。东方卫视筹建之初,新闻网络建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东方卫视除了依托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较强的实力和上海的地域优势、对本地新闻和国内外重大新闻快速反应之外,还需建立一个触角遍及全国的新闻网络。

  新华社在国内31个省区市设有分社,十几个城市设有支社、记者站,并建立起了功能强大、数据存储量巨大的多媒体数据库;在数据库中,仅音视频(电视)资料即超过1万小时。

  2003年东方卫视开播前就和新华社制订了战略合作关系。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新华社音像部与东方卫视在电视新闻采制方面的协作。这是新华社全球新闻采编体系从文字向图像的拓展,也是东方卫视立足上海,着力打造全国城市平台的关键举措。从2003年10月至今,新华社记者与东方卫视在全国乃至海外、对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多次进行联合采访、直播,双方的合作含盖了各个层面。

  在一系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新华社、东方卫视都认为,双方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为此,新华社音像部和东方卫视编播人员前期做了大量的论证、调研,他们认为,电视深度报道是近年来各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但很多节目侧重于软性的社会题材和人生情感故事,不可能成为长时间稳固地维系传媒与受众关系的纽带。新华社和东方卫视可以通过自身的信息触角,发挥传媒的社会守望功能,发现社会生活中隐性的或被人们漠视的危机,制作一些题材重大、受众关注度高的节目,起到社会预警作用,扮演环境监测者的角色。

  他们认为,节目的深刻来源于事实本身的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说,深度就是对有效事实的占有。我们获得的有效事实越多,我们的报道就越有深度。栏目的工作就是“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105米据说是目前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深度,所以新的节目取了一个很有特点的名字《深度105》。

  2004年年底,《半月谈》、《法制日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均报道了发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起离奇案件。一位叫高铁钢的市民被怀疑杀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在看守所内被羁押677天,后因证据不足被释放。高铁钢随后开始上访,历时1500多天,三门峡市最终对其进行了国家赔偿。高铁钢的上访没有就此停止,他要求对他进行超期羁押的人得到处罚。新华社与东方卫视记者认为这一案件是超期羁押的典型案例,双方进行深入调查促使问题的解决。

  被超期羁押的高铁钢和决定实行超期羁押的三门峡市公安局副局长,这两人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如果不能全部采访,将使节目有失平衡,而采访三门峡市公安局副局长的难度很大。几位主创人员机智灵活,与整个三门峡市公检法机关不断协调,最终成功专访三门峡市公安局副局长和主管这一案件的三门峡市政法委副书记。

  节目播出后,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致函(豫检文侦监字[2005]1号)新华社、东方卫视,表示真诚地接受舆论监督,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关注“弱势群体”,化解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中间出现了所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分化。《深度105》栏目从开办之初就定下一个宗旨,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各得其所、平等互爱、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鼓励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近年来,民工讨薪难问题不绝于耳,2005年春节前,为了揭开隐藏在民工兄弟们讨薪难问题背后的黑幕,《深度105》记者刘炜跟随一位安徽来上海打工的小包工头两上无锡年前追讨工钱。一经播出,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促使有关部门迅速着手解决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

  在发达国家,自闭症被列为最严重的儿童残疾,享受终生社会福利保障。在我国,自闭症长期不受重视,没有被列入精神残疾的范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发达国家一千个孩子里就有一个自闭症儿童,仅仅过了十几年,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五百分之一。根据这些国家的比例测算,中国可能有80万儿童患有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终生的疾病,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深度105》栏目组无意发现自闭症选题,他们被当中的一些东西深深触动了,觉得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去注视人的命运,让大众了解这个常被漠视的群体。编导陈曦首先要做的就是查找相关资料,并设法联系到有关的医疗和研究机构。几天几夜地打电话、上网之后,结果很失望,编导竟然没能找到国内有权威的医学机构能够对自闭症这个病做出解释,更别提掌握目前国内自闭症的发病情况和这些病人的生存状况。

  经过几次策划会的讨论,节目的策划和编导准备走“民间调查”之路,即自己着手调查。摄制组奔赴青岛、上海两地和自闭症家庭共同生活了好几天,亲身体验和拍摄了他们的生活,采访了大量的自闭症家长和儿童,取得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节目播出后,一位观众在网上写道:“我是流着泪水看完自闭症的。以前真的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作为母亲我感到自己的幸运与幸福,对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更是充满了敬意!可能这个时候母爱和父爱才能真正算得上伟大吧,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帮帮那些无助的父亲母亲,和他们可怜的孩子!”

  三、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

  《深度105》的宣传语是:“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栏目名称显示了其选题、制作立足于当下现实,又挑战极限的追求。

  为了了解我国藏羚羊保护情况,2004年9月18日到10月22日,东方卫视记者汤砺锋、张俊和西藏林勘研究院的科考队员一起,深入海拔高达5000米的藏北无人区长达33天,在国内外电视媒体中,第一次对整个羌塘的野生动物做了详细完整的调查,全面记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的分布、种群结构。

  在绝对无人区期间,两名记者搭帐篷、睡睡袋,吃干羊肉、喝雪水,近距离拍摄了野牦牛攻击人群的画面,用镜头记录了藏羚羊集群、迁徙以及日常觅食活动,目击了藏野驴组队和车队赛跑的可笑场景,听见了饿狼嚎叫的凄冽,体会了夜晚靠GPS定位摸黑赶路的危险。

  在羌塘,摄制组成功拍摄到了上万只藏羚羊集群的实况。而据西藏林业厅负责人介绍,在此之前,上万只藏羚羊的集群只有一位英国探险家在1903年有幸遇到过。东方卫视可以说创下了纪录。此外,难得一见的野牦牛群攻击考察队的全过程也被摄制组纪录下来,成为节目的又一亮点。整个节目将实况、音乐音效、空镜头有机结合,观众反映很有可看性。东方卫视记者的表现得到了科考队的一致好评,科考队还邀请东方卫视记者明年藏羚羊繁殖期间再次实地拍摄。

  2004年年底,上海出现了多家女子维权中心。这些女子维权中心从事的实际上是私家侦探性质的工作,而私家侦探目前是不被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所许可的,有意思的是,编导进行前期调查后发现,目前仅在上海就有七八十家从事私家侦探性质工作的商务咨询或调查公司,而且生意都红红火火。在不被许可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反而不断蓬勃壮大?他们面临的结局将是什么?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选题,而且具备很强的故事性。

  《深度105》栏目记者唐俊不满足于记录这一事件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一过程相当艰难,几乎没有委托人愿意出来说话。但记者的锲而不舍终于有了收获,一位女士在要求模糊图像和匿名的前提下,同意接受采访,吐露了委托调查公司跟踪其丈夫的原因。原来,很多委托者属于取证的弱势人群(如被丈夫背叛的妻子),他们是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求助于私人调查机构的。记者又联系了妇联等部门采访,取得了相关统计数字,发现在现代都市中,这种需求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要真正解决私人调查公司屡禁不绝的问题,必须先填补法制的盲区。

  正是基于记者的层层剖析,克服困难,递进采访,节目才走出了单一叙事的报道模式,摆脱了非黑即白的二元价值判断惯性,体现了“竭尽全力,让事实浮出水面”的新闻追求。

  虽然借助于新华社得天独厚的采访触角,使《深度105》得以拼抢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新闻资源,但《深度105》节目的制片人对此似乎仍不满足,日前又与多家部门达成协议,准备推出一系列专题和活动,这些节目和活动主题重大,极具新闻价值,无疑是值得广大观众期待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