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商榷信”引发民工生存热论(老王说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3:33 人民网-江南时报

  昨天,本报《一位老者给一个教授的商榷信》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一些读者给本报来电说,林老先生已经是73岁的高龄了,可是身上仍旧有着关注民生的情怀,真的叫人感佩。也有读者对林老先生能与一位社会学教授进行交流感到很羡慕。昨天,记者终于采访到了正在外地出差的邹农俭教授,他向记者介绍了当时和林老先生交流的情况,并谈了对于如何改善民工生存状态的看法。

  邹教授告诉记者,今年元旦过后不久,他接到了一位名叫林怀智的人的来信。这封信中的字迹非常漂亮,而且信中所谈的内容又是关于民工生存状态的问题,所以就对这封信非常感兴趣。从这封信的文风看,他猜测信的作者一定是位老者。元月7日晚,按照信中所提供的通讯方式,邹教授和林老先生通了电话,并进行了交流。

  邹教授说,对于如何称谓民工,他自己是提出过“客工”的说法。因为现在社会上“农民工”的称谓,含有某种贬义,所以他才提出了这个说法。不过,他也赞同林老先生的说法,就是称谓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改善民工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称谓的内涵要比称谓本身重要。其实,民工们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一直不被城市的主流所接纳。其实,很多的时候,离开了他们,我们的城市就无法运转。现在全国共有一亿多民工,如果他们的生存问题处理不好的话,那就绝对是个隐患,就会对和谐社会造成威胁。所以,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一定要高度重视民工的生存问题,将对于他们的保障纳入制度的体系中。民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绝对是个“大文章”。邹教授说,他对林老先生很敬佩,这么大的年龄还关注国家大事,真的很不容易。

  昨天,在苏州盐务部门工作的一位姓王的同志,给本报发来了电子邮件。他在邮件中说,一个大教授能和一个普通的老者进行交流,这本身就叫人感到欣慰。这说明关注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年龄和文化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工问题的确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确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处理民工问题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像对如何称谓民工,就是诸多问题的一个折射。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民工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个基石,苦、脏、累的活是他们干,可是工资却经常拿不到,以至于出现跳楼讨要工资的情况经常发生。民工孩子的入学问题以及他们将来的养老保障等等,都深深地困扰着他们,也困扰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民工问题需要我们去着力解决,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这位读者在邮件中建议,希望本报能借这个契机,在读者中展开讨论:我们该如何称谓民工?我们该如何看待民工对于城市的贡献?我们应该为改善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做那些具体的工作?这位读者的建议很有建设性,所以,我们愿意提供一个平台,希望大家来共同讨论。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3日 第三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