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欧盟,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3:41 人民网-江南时报

  荷兰6月1日就《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投票,投票率达到62%。在目前已清点的五分之四选票中,63%投了反对票,37%支持,《欧盟宪法条约》未获通过。法国《解放报》的文章称,欧洲人不再对“大欧洲”心驰神往,欧洲政治一体化进入“脑死亡”状态。欧盟领导人将在6月中旬的峰会中评估法国和荷兰否决条约所带来的后果。欧盟到底该何去何从?在欧盟首脑会议上,他们将会作出什么新的决定?

  荷兰对欧宪说“不”

  此次荷兰全民公决的投票率高达62%,远远超过了原先的预期。尽管与法国不同,荷兰的此次公决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条约仍需议会讨论批准。但由于投票率很高,估计议会将听从公众的意见。荷兰议会将于6月2日开会讨论此事。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随即在荷兰广播节目公司发表了电视讲话。他承认他感到非常失望,但表示这是荷兰选民发出的明确信息,承诺政府将完全尊重这一结果。他还表示,欧盟其他成员国应该将批约程序继续进行下去。重启谈判已无余地按照欧盟各方达成的一

  致,欧盟不可能针对《欧盟宪法条约》中的内容重启新一轮谈判。这是因为《欧盟宪法条约》的制定本身就是历经三年的政治谈判才被各方接受而完成的;其次,已有10个成员国通过了《欧盟宪法条约》,如果再推行新一轮谈判对这些国家不仅不公平,同时也显得极不严肃。此外,虽然法国与荷兰人说“不”使欧洲陷入十几年来最为严重的政治危机,但事实上却并没有多少国家真正愿意重新展开谈判进程。

  选择性采用欧宪?

  欧盟领导人即将开始收拾残局,重新审视欧盟发展的步伐,并且再度着眼于如何改革欧盟,以避免更多的失败。

  其中一个可能就是在今后选择性地启用部分《欧盟宪法条约》的内容。包括采用新的“双重多数表决制”,即通过决定只需得到55%的成员国赞同,而这些成员国代表65%以上的欧盟居民。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仍需要像迄今那样采取一致同意表决制。新的表决方式对人口多的国家有利。

  如果欧盟宪法不能生效,欧盟仍将在尼斯条约的基础上继续运转。但某些政治家警告说,欧洲的形象将受到巨大损害,欧元也会受到压力,停滞不前的时期会随之而来。因此欧盟的一些官员已经在考虑“尼斯+”。例如他们打算从失败的欧盟宪法中拯救两个要素:欧盟外长和基本权利宪章。这种状况也有先例可循,包括“欧元区”迄今只有12个会员国,而申根条约执行国也只有13个欧盟国家加入。

  然而,任何想要选择性采用现有欧宪的想法,必将引发新的政治口角与争议,并且最终必须获得所有成员国一致支持方能成功。因此,最佳选择可能是维持现状。

  长时间维持现状?

  从理论上来说,要让《欧盟宪法条约》完全生效必须经过所有25个会员国的批准。而在法、荷对欧宪说“不”之后,欧盟本身无法反过来再对法、荷说“不”,因为大多数成员国可能对某个否决《欧盟宪法条约》的欧盟小国下逐客令,令其主动离开,但是要强迫如法国荷兰等欧盟创始国离开这个组织,几乎可以说没有可能。因此,惟一的选择便是维持现状,而且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状态,直至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为止。

  尽管欧洲议会议长博雷利、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首相容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当地时间1日晚在布鲁塞尔发表联合声明说,他们将找到合适的途径,推动欧盟就其身份认同、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等问题达成一致。但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欧盟领导人而言,维持现状是他们最容易作出的选择。

  继续推行欧宪?

  在法荷两国先后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呼吁还没有批准《欧盟宪法条约》的各成员国不要作出鲁莽决定取消全民公决或议会投票。

  按照现行的欧盟条约规定,到明年10月,如果只是少数成员国未能通过欧盟宪法,欧盟领导人届时将举行峰会研究对策。然而,作为欧盟的奠基国家,法国和荷兰先后否决了宪法条约,这使欧盟领导人不得不提前商讨对策。因此,在两周后举行的欧盟峰会显得至关重要。

  据估计,欧盟首脑们将会重点讨论《欧盟宪法条约》在法荷遭否决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届时,欧盟各国的首脑还将会发表一项共同声明,呼吁继续推进欧盟宪法条约的相关程序。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3日 第二十四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