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拉斯·冯·特里尔维护纯粹的挑衅者(大师与经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3:42 人民网-江南时报

  卡尔·德莱叶、帕索里尼、塔尔可夫斯基等导演特立独行,终生创造纯粹的影像,他们才是特里尔心中真正的大师,唯其如此,特里尔用“爱恨交织”来形容自己对英格玛·柏格曼的情感,特里尔痛惜的是,这位国际电影和戏剧两界公认的大师。已丧失了激情。特里尔缅怀大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向往打破陈规重建法度的时代。这恰恰是他以挑衅者的姿态,策划维护纯粹影像的“道格玛宣言”的强有力的心理动因。

  1989年2月,丹麦Frederiksberg城的一处公墓群里,一位30多岁的青年人正虔敬地跪在一座素朴的墓前,他的双眼紧紧盯着小小的墓碑,墓碑上刻着一行字:卡尔·西奥多·德莱叶1889-1968。

  1968年5月20日,卡尔·德莱叶因染上肺炎而辞别人世,长眠于此。作为丹麦电影导演,他与跪在墓前默默祈祷的青年人一道,同为丹麦民族电影的骄傲。

  青年人的名字叫拉斯·冯·特里尔,1956年4月30日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他的力作《破浪》(1996年)和《黑暗中的舞者》(2000年),在国际影坛大获成功,令他跻身于当今极骇世惊俗的导演行列。

  这位“道格玛宣言”之父为晚近丹麦电影的复兴而身先士卒。然而,业已功成名就的他至今仍然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赞美者将他奉为“青年戈达尔”,诋毁者将他贬作江湖骗子。国际影评家宝琳·凯尔的评价则包容了这两个极端的形象:“拉斯·冯·特里尔这个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特里尔随心所欲,无所不为,这全然是母亲对他娇生惯养创造出的业绩。他曾对人说,妈妈总是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他肆意妄为。特里尔在家排行老二,父亲具有犹太血统,母亲是一位公务员的女儿。自信而独立的母亲婚后一直保留原有的姓氏,这在当时的丹麦实属罕见。她对学位的追求也丝毫不让须眉,曾一举攻下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并进入政府的社会部工作,两口子同吃同住同学位同单位,后来有一天特里尔惊讶地发现这些大同之中也有小异:1995年,母亲弥留之际告诉他,他喊了近30年的爸爸并非亲爹!在这一点上,特里尔有一半像德莱叶,德莱叶也是一个私生子,只不过一直在养父母身边长大。痛别慈母后,特里尔曾想方设法找到生父,然而生父却漠然面对亲生骨肉。不知是刻意回避年少的孟浪,还是不堪回首如烟的往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特里尔无法激起生父应有的父爱。

  这桩事造成的心理冲击有多大,惟有特里尔本人心知肚明。不过,特里尔的灵魂深处有着景仰已久的精神之父———卡尔·德莱叶。特里尔总是身穿德莱叶的晚礼服出入于特殊的社交场合,仿佛继承了前辈伟大的衣钵。这件礼服是德莱叶1921年在巴黎筹拍《圣女贞德受难记》期间,请一位丹麦裔裁缝度身定做的。1995年,德导穿着它走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领取因《诺言》一片而获得的金狮奖。

  更神乎其神的是,特里尔声称自己那只心爱的金毛猎犬跟德莱叶心有灵犀,爱犬的阵阵嚎叫仿佛声声呼唤德莱叶这一永垂影史的英名。特里尔时常启用与德莱叶合作过的演员和摄影师,甚至要求摄影师使用德导用过的摄影机。

  1988年,特里尔按照德莱叶取材于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创作的尚未搬上银幕的剧本,拍成了一部电视剧。拍摄该剧期间,特里尔又声称自己在心灵上与德导的奇妙感应。

  放眼望去,让特里尔这样目中无人,头长反骨的怪才佩服,而且是五体投地佩服的电影大师,还真的不多。特里尔信奉德莱叶宛若神明的原因何在?德莱叶置身于崇尚华丽奢侈、卖弄玄技的电影体制内,依然是特立独行的另类,他忠诚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立场,坚信电影可以通过关注个体生命来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本真。

  拉斯·冯·特里尔取法乎上,将前辈卡尔·德莱叶奉为精神导师,他的力作《破浪》和《黑暗中的舞者》,依然是德莱叶影像主题的变奏———蒙受苦难的妇女以及信仰创造的奇迹,呈现了这两位丹麦导演之间的心灵感应。

  特里尔所受的电影启蒙教育,恰似韦姆·文德斯、斯皮尔伯格等大导,可归为“从娃娃抓起”的类型,小时候扛着摄影机四处乱拍,纯属好玩儿。特里尔11岁时就扛着妈妈的摄影机到处狂拍,18岁进入丹麦国王电影学院时,在同窗面前侃起许多经典的影片来如数家珍。或许特里尔觉得名不正则言不顺,求学期间,自己又在姓和名中间加了个“冯”字,“冯”是欧洲老贵族的标志,此举令特里尔的姓名看起来更趋平衡,读起来更显节奏,用心可谓良苦。好笑的是,如此在乎自己大名的人,在20多年后,也就是1995年策动的道格玛宣言的第十条里,竟然明文规定;“导演的名字不可以在片头和片尾出现。”功成名就的特导已到了不在乎名气的状态,特里尔以此举抗衡“作者论”传统,旨在提醒人们关注影像自身的品质,而不是某位导演的大名,多少合乎情理。特里尔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曲,是他在从影道路上留下的坚实脚印。1984年的《犯罪元素》,因其扑朔迷离的叙事形式,奇异惊悚的影像风格备受国际影坛瞩目,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委将技术成果奖颁给特里尔以示嘉许。该片与《时疫》(1986)和《欧罗巴》(1991)统称为“欧洲三部曲”。

  绚烂之处归于平淡,1995年,以特里尔为首的一帮人,痛感那些复杂多变、花里胡哨的形式技巧往往会遮蔽纯粹影像的内在品质。于是,他们发表了“道格玛宣言”:实景拍摄;声画同步;手持摄影;采用自然光源;故事置于现代环境;不拍类型片;仅用35毫米摄影机;导演不在片头片尾署名等等。严格地讲,特里尔们订立了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纯洁盟约,特里尔本人也承认,迄今为止,真正符合“道格玛宣言”诫条的电影尚未拍出来,也不可能拍出来。1999年,特里尔将板子打在自己身上,他向人宣布,由于未能严格遵守规则,所以现在无疑是罪人。不过,特里尔创作的“金心三部曲”———《破浪》(1996)、《白痴》(1998)和《黑暗中的舞者》(2000)都尽最大可能地按照“道格玛宣言”的规则拍摄。三部影片基本延续了德莱叶悉心建构的影像主题———“蒙受苦难的妇女以及信仰所创造的奇迹”。

  2002年拍摄的《狗镇》是特里尔“美国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这一审视人性卑污的影片,呈现了极端的风格化倾向。特里尔的拍摄地点就放在空荡的空间里,布景道具能省则省,极尽简洁,仅存人物和情节。该剧暗合了戏剧大师彼德·布鲁克的“空的空间”的戏剧理念,即在一个空荡荡的空间里,只要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注视下走过,就构成了戏剧表演。《狗镇》在总体上承继了电影史上梅里爱首创的戏剧化电影的美学传统。

  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什么话也会说得出来,特里尔抨击那些被电影体制同化的“年长而性感的大师”,他们见风使舵,出尽风头,骨子里却出现艺术创新上的乏力,他们“用心良苦地拍摄带些人文气息”的作品纯属粗制滥造,他们早年与电影发生的“充满激情的爱”已经蜕变为目前“基于财物利益的婚姻”。诚然,那些“老男孩”很难把持住自己,坚守富于创新精神的纯粹影像。卡尔·德莱叶、帕索里尼、塔尔可夫斯基等导演特立独行,终生创造纯粹的影像,他们才是特里尔心中真正的大师。惟其如此,特里尔用“爱恨交织”来形容自己对英格玛·柏格曼的情感,特里尔痛惜的是,这位国际电影和戏剧两界公认的大师,已丧失了激情。特里尔缅怀大师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向往打破陈规重建法度的时代,这恰恰是他以挑衅者的姿态,策划维护纯粹影像的“道格玛宣言”的强有力的心理动因。

  “电影是我惟一的伟大激情。”1950年的德莱叶曾如是说,那年他51岁。

  “激情是电影的命脉,激情可以创造出许多迥异的影像形式。”1982年的特里尔作如是观,那年他26岁。

  特里尔跪于德莱叶的墓前,是想在这位精神导师百年诞辰之际,向永恒的大师奉献心中永久的虔诚和敬仰,创造的激情是他们之间产生心灵感应的纽带。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3日 第三十一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