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建国家级艺术殿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5: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构建国家级艺术殿堂(图)
本报记者 徐红梅

  近日,150多件非洲木雕落户中国美术馆,这是春节之后中国美术馆接到的第四批捐赠。2004年10月到现在,中国美术馆共收藏、接受捐赠作品达5000多件。藏品数量增长之快,艺术门类之多,艺术价值之高,在中国美术馆的历史上实为罕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得到蓬勃发展、美术馆既往的收藏模式受到巨大冲击的今天,是什么吸引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家和收藏家将自己手中的珍宝献出?中国美术馆又将如何完成从展览馆到国家级美术博物馆的转变?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

  搭建美术家与公众交流的平台

  为收藏20世纪名家作品而申请的2.5亿元人民币的收藏奖励基金于去年启动,每年将拿出5000万元鼓励艺术家捐赠作品;新馆建成后以长期陈列藏品为主;成立公共教育部,让公众真正了解美术、走进美术——中国美术馆正在完成从“美术家的展览馆”到“公众美术博物馆”功能上的转变,成为国际间艺术往来展示和推动的平台,冯远认为这是吸引众多艺术家和收藏家捐赠的主要原因。

  未来3到5年的时间里,中国美术馆将逐步把引进外展项目、本馆策划项目及国内艺术家小型展览的数量由现在的10∶10∶80逐步调适到25∶40∶35的比例,并将年办展的数量从200个减少到130个,以延长精品展示周期。这意味着中国美术馆的学术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美术家在中国美术馆办个展将越来越难;相当数量的专题展、新人展、成就展和各个专业门类的特展,将打造中国美术馆自己的品牌展览,中国美术馆还会为公众带来更多外国艺术精品展。当然,在引进外国精品展的同时,也会将本国的品牌展览推向国外。

  2004年起,中国美术馆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国际学术论坛,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和来自德国、奥地利、韩国以及国内著名美术馆的专家、学者。不久的将来,中国美术馆还将向全世界开放第二座“新馆”———“数字美术馆”,观众不出家门即可随心所欲地欣赏展览作品、馆内藏品,了解艺术家的详细资料。“流动美术馆”的设立,将把小型展览带入校园和社区,满足平时不易进入美术馆参观的市民的审美需求。

  “中国美术馆是全国美术家的美术馆、全国老百姓的美术馆,我们要做高学术含量的展览,通过公共教育等各种方式把更多的观众请进来。”冯远表示,“如果能够将艺术品开发等文化产业经营好,我们下一步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票价,甚至实行免票。从发展来说,这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和经营思路的转变。”

  与当代艺术同行

  未来的中国美术馆将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与当代生活和当代艺术紧密相连。2003年7月,中国美术馆一期工程后推出了开馆大展——“开放的时代”。这是该馆历史上第一次自行策划组织的展览,展览几乎囊括了1978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艺术样式,中国美术馆开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迅速发展演变的格局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美术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也渐趋明朗,其体制变革与当代艺术的发展之间必将产生前所未有的互动关联。

  中国美术馆与收藏、研究古代艺术的故宫博物院毕竟不同,部分的实验与前瞻功能应该成为美术馆的使命之一,艺术现状和艺术家当下的思考与创造更应该是美术馆的研究重点。“中国美术馆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文化载体,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应该兼顾一定的多样化,否则就可能偏废了一些艺术。我们正准备着手收藏部分当代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冯远认为典藏工作要有计划地主动出击。现在艺术市场非常红火,如果不及时与有代表性的画家建立联系,待作品进入市场后再靠收藏经费去收购,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希望用尽可能少的钱,来收藏尽可能多的作品,并尽可能做得规范。”

  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不但使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多元化,也标志着中国美术馆将扮演起展示当代艺术创新作品、扶持新人的新角色。下一步,中国美术馆计划邀请当代艺术家根据特定的展览主题创作影像装置等作品,并在展览开幕式上展示。这一举措不但使展览从平面走向立体,引发观众对现实和艺术更多的思考,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引进、退出”解决机制难题

  没有长期的规划与论证、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没有适度的体量与空间……由于最初体制的限制,过去中国美术馆没能很好地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传统,对近20年来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未及收藏。从硬件到软件、收藏到研究、服务到教育、藏品数量与质量,放眼望去,中国美术馆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美术馆转型期需要应对诸多困难:对名家作品的抢救性收藏、原有机构的重新设置等。其中,人的问题显然是最大的难题。随着职能的不断完善、研究门类不断扩大,馆内现有专业人员力量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美术馆突飞猛进的转变,软件的可持续发展体制和专业人才的稀缺,成为当前中国美术馆内部运作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据有关部门统计,尽管美术馆学、艺术行政管理以及艺术展览策划等专门学科,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部分院校中设有相关课程,上海美术馆与台湾辅仁大学也举办过有关美术馆行政管理的短期研习班,但与当前国内美术馆的运作要求相比,这些有限的学术资源相去甚远。

  为调整人员结构,中国美术馆将实施“退出机制”和“引进机制”,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长效机制,并联合北京大学开办研究生课程班,以提高现有馆内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同时计划每年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专业人员。冯远表示,今后美术馆大部分的编制都应该留给专业研究、策展和展览管理人员,后勤力争全部社会化,让物业来承担,将来还要和专业院校联合培养美术史、艺术史的研究生,以引进真正适合各个工作岗位的专业人才,如果能形成这样一个格局,中国美术馆国际大馆的框架结构就基本成形了。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3日 第十四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