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纵论“红楼”事畅谈不了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7:3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纵论“红楼”事畅谈不了情(组图)
纵论“红楼”事畅谈不了情(组图)
纵论“红楼”事畅谈不了情(组图)
  “‘百年红学’的回顾与反思——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今天就要在郑州隆重开幕了。多少年来,有关曹雪芹和《红楼梦》的评议和争论颇多,今日这组报道截取的是本次盛会之前的一个侧面,如果你是一个红学爱好者,昨日先期抵郑的几位红学家与本报记者的一席谈,将为你管窥当今的红学研究现状提供一个窗口。 ——编者

  梅节:枚枚印章映“红”情 “百年红学”的回顾与反思——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不仅邀请了内地红学界的权威,还有香港研究红学的名家。昨天,香港梦梅馆总编、国际知名学者、78岁高龄的梅节也带着论文赶到了郑州。而他向记者展示的150余枚钤在纸上的鲜红印章显示了海内外《红楼梦》研究者、艺术家及红学之友对曹雪芹的怀念、对《红楼梦》的热爱。

  说起这些印章,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要讲。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内地和海外一些红学界的朋友决定复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240部,并征集海内外著名《红楼梦》研究者和艺术家的印章,钤盖上面以资珍藏。操办此事的人希望通过这一形式扩大纪念范围,不分种族、国籍、学术派别,共同表达对曹雪芹的敬仰和缅怀。同时也借此表彰这些学者专家为研究和发扬曹雪芹的《红楼梦》所做的贡献。

  梅节说:我们征集印章加盖于纪念本上的倡议,得到红学界广泛支持。在短短两个月内,收到印章150多个,除了内地和港台的,还有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斯洛伐克等国的著名《红楼梦》研究者和艺术家,冯其庸、启功、王蒙、二月河、胡德平、张庆善、周汝昌、王文娟、刘旦宅、戴敦邦等人的印章都有。年纪最大的是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已经90多岁,研究红楼梦已经超过了六十年。盖章的除了老学者,还包括一批崭露头角、颇有成就的中年学者,显示出红学队伍的后继有人。学者们的印章多属篆刻艺术精品,这些印章逞奇竞秀,美不胜收,汇钤一起,等同于一部当代红楼学人的印谱,堪称珍贵。略感遗憾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海内外有些著名专家学者没有联系上,还有一些学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寄来印章。希望以后能有机会补救。

  谈起与印章有关的往事,梅老先生感慨万端:这些印章把我们带回到往昔聚首研红、促膝论学的日子里。秋风海上,丽日哈滨,蓟门烟树,维扬夜雨,共同的记忆会增加彼此的思念,巩固我们的友谊。

  胥惠民:贾宝玉不等于曹雪芹

  在《红楼梦》研究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写实自传”。昨日,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红学家胥惠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写实自传说”,红学界有不同的评价和批评。我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将近20年,我认为,“写实自传说”与《红楼梦》的实际不符。

  曹雪芹在书中明确表示,自己创作的《红楼梦》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承认自己的人物故事是虚构的。“将真事隐去”和“用假语村言”是创作小说时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真事”就是指小说创作中所依赖的原始生活素材,原始生活素材经过作家的提炼,再运用虚构的手法“敷衍出一段故事来”,这“故事”就同原始生活素材即“真事”有了质的不同。可以这样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在写家史,更不是在写自传。红楼梦早期的研究者脂砚斋也说,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只生活于《红楼梦》中,是古今小说戏剧中从来没有的人物,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从没见到过的人物。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传说”。

  胥惠民认为,贾宝玉不等于曹雪芹。“写实自传说”在把贾宝玉当成曹雪芹、把贾府当成曹家、把恭王府当作大观园遗址三大问题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破绽,无法自圆其说。“写实自传说”除了上面三大破绽外,还有许多破绽。如果说《红楼梦》是自传,但描写传主曹雪芹的文字所占比例太小,根本不符合自传的要求。如果曹雪芹写自传,以他的才学应该易如反掌,照生活实录,略加剪裁即可,何至于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呢?如果是自传,书名为啥不叫《贾宝玉自传》却“题曰《金陵十二钗》”呢?

  胥惠民教授说:“当作小说来读,是解读《红楼梦》的基础。”

  张庆善:《红楼梦》魅力永恒

  昨天,记者就中国红学会和河南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这次研讨会的有关问题专访了刚刚抵郑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

  张庆善说:河南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喜欢《红楼梦》的读者非常多。河南教育学院对红学研究非常重视,学报开设的《百年红学》栏目,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关注度。学院这样重视红学研究,并主办这次大型红学研讨会,是非常有眼光,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百年红学,风风雨雨。张庆善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是从红学研究开始的。红学研究走向科学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涌现出很多种研究方法,提出的观点更是数不胜数。在红学研究史上,曾经有很多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即便是目前,也时常听到一些奇谈怪论,这些观点主观臆测、想入非非。有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但要言之有据,不能脱离科学研究的范畴。百年红学的回顾与反思,就是要反思红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要提倡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即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已经离我们200多年了,但其魅力丝毫没有减退,甚至成为一门显学,这不奇怪,这是由它的思想、艺术价值决定的。我认为,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应该读读《红楼梦》,应该把是否知道、了解《红楼梦》当成文化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红楼梦》怀有敬畏之心,呵护它、珍惜它。”张庆善并不否认上述说法有偏爱的成分,但他认为这种偏爱并不过分。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张庆善说,出生在一个产生《红楼梦》的国度应该自豪,从事研究《红楼梦》工作更应该自豪。《红楼梦》的魅力是永恒的,红学研究也是充满希望的,“百年红学”的回顾与反思,必将在红学研究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策划本报文艺部首席记者张体义实习生夏杰文记者王建立图

  责任编辑:陈要逢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