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千帆过尽于此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09:14 解放日报

  今天,是“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的140年华诞。

  140年前,“江南”诞生,中国民族工业之火由此点燃,中国工人阶级也由此萌生。

  140年来,“江南”建造船只逾千艘,创造中国工业史上逾百个“第一”。

  140年波澜壮阔,于“江南”即将乔迁长兴岛的今日回望,仍是令人惊心动魄,激扬不已……

  黄浦江畔的工业母机

  “中国第一厂”始建的1865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结束5年,太平天国运动也过去了一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内忧外患中稍稍喘了口气,统治者终于接受了洋务派“采西学制西器”的建议。

  这年6月,拿着海关通事唐国华因贪污交纳的4万两“赎罪银”,在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支持下,江海关道丁日昌买下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更名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其时,李鸿章已在安庆建有军械所,在苏州建有洋炮局,但“江南”自诞生之时,就承载了中国“工业母机”之期望。为此,曾国藩选派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容闳到美国,购得了100余台机器。

  凭借着军费的强大支撑,短短两三年,“江南”在黄浦江畔高昌庙建起了机器厂、洋枪楼、气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轮船厂……中国第一个民族工业企业隆隆的机器声中,东方古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时代,走到了尽头。

  第一批火炮错仿了洋人放烟花的礼炮,第一批火枪近半有“走火之弊”,“江南”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前行。1868年,“江南”所造的第一艘轮船,也是中国第一艘大机器生产的轮船“恬吉”号下水,曾国藩亲自登船试行。其后诞生在“江南”的,有中国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门工业火炮、第一炉钢……“江南”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翻译馆,培养了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代工程师徐寿、华蘅芳。

  无论如何,一个工厂不可能救国。前后投入1000万两白银的“江南”,最后没能武装清朝的海军,更没能阻挡帝国的衰落。1894年,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向日本“赔饷巨万万(白银2亿两),割全台(台湾)以求成”,孕育了“江南”的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

  但是,近代工业的火种已经点燃。“设厂救国”的呼声四起,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

  从“官府”到“东风”号

  1920年,“江南”建造的第一条万吨轮“官府”号下水。

  可惜,这条身长131米、宽16.7米,时速每小时10.5海里的万吨级运输轮,并非属于中国,而是“江南”为美国政府所造。由美国运输部交来的订单,总共计有4艘万吨巨轮,为当时中国所签订的最大造船合同,也是国外首次向中国船厂订造的船舰。

  在当时起重设备不全缺乏机器的条件下,中国工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为美轮配造了3000匹马力的巨型主机。当4艘万吨轮交货后,《东方杂志》曾载文云:“从前中国所需军舰商船,向之需求于人者,今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更打开一新纪元。”

  然而,动荡的时局,只能让这个新纪元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和当时大多数的民族企业一样,“江南”只能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在奄奄一息中艰苦挣扎。直到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第一号通令接管“江南”,新的时代,才正式开启。

  1960年,“官府”号下水40年后,新中国自己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江南”下水。

  今年70岁的“东风”号监造师王振德回忆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造了载重10500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江南”建造的万吨轮就命名为“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东风”只用了88天,比原定计划提前11天,比“西风”的建造时间少了整整41天。“东风”号载货量1万吨,航速每小时17海里。这艘货轮如从上海起碇,沿太平洋,经印度洋、大西洋,中途不加燃料、淡水,可直达苏联列宁格勒。

  1961年,“江南”又成功地制造了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彻底改变了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江南”工人表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大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包玉刚订了两艘船

  1980年,香港船王包玉刚向“江南”订造了两条27000吨散装船。

  造出口船,新中国成立后,这还是头一遭。为了这批订单,小平同志曾同包玉刚亲自谈话,并对历经文革浩劫、等待重生的中国船舶工业作了重要指示:“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话这么说,但对于与国际造船界隔绝了30多年的中国造船业来说,谈何容易!

  今年55岁的老焊工李维新还记得,第一艘27000吨散装船的第一分段船体造好,包玉刚请的外国验船师前来验船,验完后焊工们一看,呆了:满眼都是老外划的“×”记号,这里焊角不平整,那里上下不对称,不合格!对一向以焊接技术领先全国为傲的“江南”工人来说,这个打击真不小。“当时心里难受呀,真切感受到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李师傅说。

  学习,学习,再学习。“江南”引进管理经验,调整工艺结构,整顿生产纪律,大力推行新工艺、新技术……两年奋战和拼搏,1982年6月,第一艘27000吨散装船“世沪”号胜利交船。船王包玉刚十分满意,称赞它“可与日本任何一家造船厂建造的船舶媲美”。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和时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出席了新船命名典礼,为新船取名“世沪”。

  这年9月,包玉刚订造的第2艘27000吨船“世谊”号也造好了,应包玉刚之邀,正在上海访问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特地光临“江南”,主持了下水仪式。

  “世沪”和“世谊”这两艘船在环球航运集团服役了近20年,上世纪90年代,两艘旧船被高价拍卖,一位参加了拍卖的验船师告诉李师傅,船看起来还是像新的一样……

  江南造船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金海感言,改革开放为百年老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包玉刚集团的合作,让“江南”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投向了世界一流船厂的宏伟目标。

  长兴岛上新梦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南”续写着创造“第一”的光荣传统。1985年,中国第一艘汽车滚装船在这里诞生;1991年,中国第一艘3000立方米全压式液化气运输船“华粤”号在这里建成;2001年,江南又承接了国内首条跨海铁路火车渡轮“粤海铁一号”的建造合同……

  国家许多重大工程,从上海大剧院到F1赛车场,从卢浦大桥到三峡船闸,都留下了“江南”的名字。

  在“江南”向世界一流船厂稳步迈进的20多年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也在“江南”一步步推行。1995年,“江南”作为船舶行业唯一一家被确定为国务院百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的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7年,钢结构事业部改制为“江南重工股份”,并于当年上市;2000年,“江南”与上海求新造船厂实施资产重组;2000年,华融资产公司入股,“江南”由国有独资改制为二元股权结构……

  新的机遇再次降临了,上海申博成功,“江南”面临搬迁。

  “我是第一个反对搬迁的,也是第一个赞成搬迁的!”陈金海说。离开这块挥洒了几代人青春的热土,确实是心有不舍。但他更明白,对现在的“江南”而言,只能建造最大8万吨船舶的黄浦江,确实也是太小了。

  长兴岛,这个月牙型的长江口明珠,进入“江南”决策者眼中。长兴岛依长江、濒东海,面积80平方公里,具有59公里长不淤、不积、不冻的深水岸线,无疑是造船宝地。2003年7月,中船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关于长兴岛南岸8公里岸线用于建造造船基地的合作备忘录。一下子拿出这么大一块地方造船,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又是一个绝无仅有。

  如今,一座绵绵9公里的新堤正在长兴岛岸边浮现。岸线边,将矗立起拥有4个大型船坞、具备450万吨以上造船能力的中国第一造船大厂。

  “世界任何一艘超大型船的建造都不受限制。”这,绝不是梦想。

  (集成 尤莼洁)

  记者手记 创造奇迹的“中国精神”

  在我们这个以五千年文明著称的文化古国,动辄几百年的“老字号”多的是。但今天,一个船厂140周岁的生日,却比任何新闻都吸引我们的眼球。

  因为它是“江南”。它以“中国第一厂”的独特身份,见证了中国变化最为显著的140年,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如何在屈辱和磨砺中凤凰涅?,继往开来,走向伟大的复兴。

  “江南”草创时,正是旧中国最风雨飘摇之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以船坚炮利轰开了“天朝上国”的大门,也把中国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江南”的诞生,虽是迫于救国于水火的局势,却更负着“自强”、“求富”的梦想。自此而始,“富强”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旋律。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为这个梦想,付出了自己的才华、心力乃至生命。

  美国曾把“江南”为之建造的一艘船更名为“中国精神”,在美国人眼里,这“中国精神”就是创造不可能奇迹的精神———有了这股精神,“江南”赤手空拳开创了工业时代,又在今后的岁月里创造了数百个“中国第一”。这个140年历史的老厂开拓创新、永不言败的执著,也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五千年不倒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上海,以最美的姿态重新崛起于东方。今天的“江南”,也将离开浦江迁至长兴。千帆过尽于此始,“江南”,新时代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

  本报记者 丁波 尤莼洁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传真:63515783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