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各界专家论证:南京应该弃提火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3日12:15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金陵晚报记者韦晔“今年,咱们南京要创建全国首批精神文明城市,10月份召开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也已经进入倒计时,届时来自全国各地运动员、教练员都将齐聚南京,这对南京城市形象也是一次大考验。火炉称号已经与南京市现在真实形象极不相符,同时也影响到南京吸引外资和技术人才,以及南京旅游业的发展。我建议大家弃用火炉这个称谓。”5月25日,复成新村刘岚读者的来信经本报刊发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读者来信堆满了编辑的案头,“我的火炉记忆”讲述征集也是热火朝天,新闻热线的值班记录上每天几十条读者意见,jlguandian@126.com成了读者的观点擂台,先后有百余位读者参与了“弃提火炉”讨论。不仅仅是市民,各领域专家一直关注金陵晚报的系列讨论,昨天上午,气象、环境、园林方面的权威专家来到报社进行座谈,专家们各抒己见,就南京要不要弃提火炉发表了一致观点:南京再叫“火炉”不合适。

  “火炉”在气象意义上不成立

  韩桂荣(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火炉”不是气象学上的概念,只是民间的说法而已。我个人认为,成为“火炉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该城市本身很热;二是要比周边地区热。现在看来,这两个条件南京都不具备。一是南京的夏季气温有下降趋势。建国以来的数据统计表明,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正有所下降,每10年下降的幅度是0.113℃。这从每年夏季的极值高温和平均高温天数上都有所反映。从1979年开始,南京的夏季气温开始走低,直到2001年,全年的极端高温一直在36℃至38℃。与此同时,夏季高于35℃的高温天数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据统计,从1949年以来,南京平均每年的高温天气约为13天左右,但是前23年的高温天数明显偏多。1949年至2002年的53年中,前23年的平均高温天数为15天左右,后30年的平均高温天数为10天左右,30年来高温天数已减少了近三分之一。二是南京没有周边地区热。去年,全国的高温中心在浙江、江西;2002年、2003年,这个中心在山西。此外,我们对“三大火炉城市”的平均高温天数做了比较,重庆28天,武汉23天,南京只有15天。近年来,南京夏天还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低温,8月中旬的均温仅在20℃左右。我认为,再把南京比作火炉不大科学。

  工厂搬迁,“热岛”不热了

  王合生(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我不是老南京,20多年前在南京上学时就对老城的棚户区有过很深的印象。拥挤潮湿,通风不畅,那时的南京有“火炉”之称很自然。现在南京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个提法就不合拍了。工业区和居民区混在一起,不少城市有过这样的通病,这些工业企业排放热量增强了热岛效应,人体的舒适程度受到很大影响。工业企业逐渐搬迁以后,我们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资料显示,20年来南京的空气质量逐渐好转,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自1985年至2000年下降明显。这对主城区人居条件向好的方面转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另外,人体对热的反应受到风速和湿度的影响。高楼多了,绿地、广场空气流通加快,同样温度下人的舒适感增强了。“火炉南京”不敌绿色南京陈雷(南京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南京的绿化工作基础好、起步早,和周边城市、省会城市相比,绿化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大片的绿地分布比较均匀,对城市夏季小气候的改善起到很大作用,很多市民感到这些年南京的夏天没有过去热了。近几年来,从2002开始建设“绿色南京”后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南京市就完成绿化造林47.5万亩,相当于从1986至2002年整整16年造林面积的总和。2004年我们园林部门又提出立体绿化。从去年以来,南京已栽植了爬山虎、金银花、凌霄、紫藤、常春藤、扶芳藤等10多个品种的攀援植物,建成垂直绿化带突破50公里,在品种选择与绿带长度上均超过去年,创下历史新高。经过几代绿化工作者的努力,主干道行道树中四五十年树龄的大乔木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一定体积的空间内,一棵树冠高大、枝叶浓密的树木比空旷的空间可降低局部气温4℃至8℃、湿度则能增加50%,噪声减弱20%左右,而成排的树木效果更佳。目前,人均绿地面积已达11平方米,夏季太阳光的辐射大大减弱,人体的热感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了大量热量,同时有效增加了空气湿度,人的舒适感明显增强。夏天越来越好过,火炉这个说法就不能成立了。(本版摄影许军)(编辑小羽)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