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爱泼斯坦的中国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04:57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爱泼斯坦的中国传奇

  他曾深情地说:“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是宋庆龄的挚友,他掩护过邓颖超,他用镜头和钢笔记录过毛泽东、陈毅、邓小平等领袖的点点滴滴,他是斯诺夫妇的朋友。他曾是一个外国人,但却是周恩来总理特批的获得中国国籍的外国专家。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个把毕生奉献给中国的传奇老人。

  童年

  1915年,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拉沙尔因为参加犹太人劳动联盟反抗沙皇的统治,曾坐过沙皇的监狱。那期间,做助产士的母亲松亚被流放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亚。

  爱泼斯坦出生后不久,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恰逢父亲被所在的公司派往日本开展太平洋方面的业务。随着德军逼近华沙,母亲抱着襁褓中的爱泼斯坦,通过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又转乘轮船来到日本与拉沙尔重逢。两年后的1917年,爱泼斯坦一家移居到中国哈尔滨。

  1920年以前,爱泼斯坦生活在哈尔滨,在那里,他接受了一生当中惟一的一点俄语教育,那时他的整个世界都是俄国式的。

  不久,沙皇军队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打败,在他们大量逃往哈尔滨的同时,也把“排犹”的恐怖活动带到了那里。哈尔滨街头,白俄官兵追赶、射杀犹太人的情景时有发生。于是1920年,爱泼斯坦一家被迫举家南下,迁往天津,并在那里生活了18年。

  在爱泼斯坦7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了一所美国人开办的小学读书。尽管生活在欧美文化的圈子里,但父亲仍坚持向他灌输民族平等的思想。

  记者

  当一名记者是爱泼斯坦从小的理想,初中毕业后不久,他如愿以偿。1931年,爱泼斯坦在《京津泰晤士报》开始了记者生涯。

  这家英国人创办的报纸在京津两地发行,每天出版20版,由于报馆人手不够,年轻的爱泼斯坦从采访编辑到打字校对都是亲自上阵,尽管辛苦,他却从中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1933年底,有人将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远东战线》交到了爱泼斯坦的手中,要他写一篇评论在报纸上发表出来。

  在阅读《远东战线》时,爱泼斯坦被书中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风格深深地打动了。他打听到埃德加·斯诺在北京的住址,在一个周末专程去拜访了斯诺夫妇。

  那一年,爱泼斯坦18岁,尽管在年龄上与斯诺夫妇有着10年的差距,但他们很快就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和伙伴。爱泼斯坦就开始为斯诺夫妇主办的《民主》月刊写稿,接着又成为这家刊物的编委会成员。此后,爱泼斯坦坚定地与斯诺一起投身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当中。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北京、天津沦陷成为敌占区。一天,斯诺带着一位衣着朴素但谈吐不凡的女士,突然到天津造访爱泼斯坦,斯诺称那位女士为“李太太”,希望爱泼斯坦协助“李太太”从敌占区返回延安。

  爱泼斯坦利用自己在天津的特殊身份,安排“李太太”住进了犹太人开设的一家饭店,然后又买到了开往烟台的船票,护送“李太太”从烟台上岸,直至安全抵达了延安……事后,爱泼斯坦才知道,“李太太”就是邓颖超。

  也是在那一年,爱泼斯坦做出了意义重大的抉择:决定留在中国。

  落难香港

  1937年华北风云突变。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爱泼斯坦的父母不愿居住在被日本占领的地方,忍痛离开自己的独生子,东渡太平洋到了美国。当时,爱泼斯坦22岁,担任美国合众社的记者。作为一名记者,他头脑敏捷,目光敏锐,把所有战地新闻源源不断地发往美国,以此来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爱泼斯坦不仅用笔支援中国抗战,而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行动掩护抗日人士。

  爱泼斯坦为了及时报道战地新闻,随着战局的发展而四处奔波。1938年10月,广州失陷,爱泼斯坦转道去了香港,直接参加保卫中国同盟总部工作。在广州和香港,他结识了许多中国著名革命人士,如廖承志、胡愈之等。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飞机也突袭香港。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香港沦陷。爱泼斯坦由于来不及撤走,被日军关入集中营,处境十分危险。

  为了尽早逃离虎口,爱泼斯坦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着机会。集中营设在海边一所学校内,紧临海边,利用大海,是逃跑的最佳途径。爱泼斯坦聚集了4位难友,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名叫邱茉莉,出生于英国。

  经过2个月的精心筹划,制定了一个冒死逃跑的危险计划。1942年3月18日夜,爱泼斯坦等人先潜伏在铁丝网旁,当日军巡逻队过去后,他们立即剪断铁丝网,跑到海边,挖出事前掩埋在海滩上的小船,把船推向大海。5个人跳上小船,奋力向深海划去。但是一上船就迷失了方向。第二天中午,他们飘到一个小岛,庆幸的是,岛上的中国渔民救了他们,帮助他们偷渡到澳门。

  邱茉莉找到一位在澳门的朋友,并在这位朋友的帮助下,5个人顺利地离开澳门,登上了赴中国内地的征程。值得一提的是,爱泼斯坦和邱茉莉等人逃离日本侵略者虎口之后不久,两人喜结良缘。

  朋友和信仰

  1939年,广州和武汉相继沦陷后,爱泼斯坦受雇的合众社认为中国的抵抗会逐渐消沉下来,同时日本会成为合众报在亚洲最大的客户。于是,他们以爱泼斯坦过于“亲华”而不适宜在日本占领区工作为由将他解雇了。

  这个变动成为爱泼斯坦一生当中的分水岭,他来到香港,加入了老朋友宋庆龄领导下的“保卫中国同盟”。爱老回忆说:“宋庆龄那时只有45岁,她是一位彻底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忠诚奉献的革命家,我们大家把她当作慈母一般看待。”他也因此与宋庆龄结下了长达40年的友谊。

  1951年夏天,爱泼斯坦和夫人邱茉莉应宋庆龄的邀请,克服重重阻力,由美国绕经波兰返回北京,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宣传刊物《中国建设》的创刊工作。

  这一呆就是十几年,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对外宣传人才。期间爱泼斯坦经周总理批示获得了中国国籍,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75年的一天,宋庆龄在和爱泼斯坦的闲谈中透露出,希望在自己身后由爱老来为她写传记的愿望。此前,她已谢绝了许多人为她写传记的请求,由此可见她对爱泼斯坦的信任。

  事实证明,爱泼斯坦的确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开始写作《宋庆龄传》那一年,爱泼斯坦已经70岁了,他经常到宋庆龄故居写作,寻找宋庆龄生前的痕迹,感受宋庆龄留给他的精神财富。经过十个春秋,爱泼斯坦终于完成了宋庆龄生前的嘱托,于1992年出版了《宋庆龄传》一书。

  在爱老的传奇人生中,战争占去了大半,他本来可以远离中国战场上的硝烟到西方社会去做一个绅士,然而骨子里的正义感和对中国的热爱,让爱泼斯坦坚定地留在了中国,即使经历困苦,他也从不曾有过退怯。

  文化大革命期间,爱泼斯坦未能逃脱厄运。“文革中很多‘红卫兵’组织请我去参加他们的集会或者在会上讲话,希望借此显示国际上是同情中国这场革命的。对于这类的邀请我一般是有请必到,只有一次我拒绝了——有一群红卫兵要把刘少奇‘揪’出中南海,邀我同去……”

  因为爱泼斯坦的这次拒绝,为自己招来了厄运。不久,他和夫人邱茉莉被“四人帮”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关进北京秦城监狱,一关就是5年……

  即使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爱泼斯坦仍坚定他的信仰,他在自己的回忆录《见证中国》当中写到:“我从没有想过把离开中国作为一条出路。我对自己起誓:我永远不会那样做。”(新华)

  2005年4月20日,180名中外人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九十寿辰庆祝会。图为爱泼斯坦与夫人黄浣碧共同切蛋糕。新华社发

  作者: 编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