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民工生存热论引起多重反响(老王说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06:13 人民网-江南时报

  本报两天来有关如何看待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以及该如何称呼他们的连续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昨天,众多读者给记者来电或者亲赴本报,畅谈了他们对于改善民工生存状态的看法。

  姜堰读者朱红华在来电中说,他从18岁开始就外出打工,曾经南下广州,北上吉林,甚至出国到新加坡等地,已有近20年的打工经历。他告诉记者,在这么长的打工生涯中,他曾有过各种名称,从起初的“盲流”,到后来的“农民工”、“打工仔”,一直到现在的“民工”,有时他还在媒体上看到“民工兄弟”的称呼。虽然“民工”这一词在字面上显得很中性,但在日常使用中往往带有几许贬义的色彩,特别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在种种待遇等方面不如城里人优越,使得“民工”一词几乎成了“另类群体”、“弱势群体”的同义词,众多称呼中隐含的歧视仍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朱红华认为,中国能否借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做法,将外来务工人员称作“客工”,这样更显得对他们的尊重。

  编辑点评:朱红华是站在一个曾经的打工者的立场,从称谓上来呼唤社会对于他们的尊重。从一个打工者的心理感受出发,朱红华对将“民工”的称谓改成“客工”的看法,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这只是一个最最基本的吁求,社会要为他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南京理工大学一位研究社会学的老师在给记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说,农民为了生计,从农村来到城市,出的是苦力,干的是脏活累活,收入不多,但对城市建设、对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贡献很大,可城里人对民工的歧视却有增无减,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平等的群体融入城市社区。他们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这种“夹心状态”严重影响着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心态。城市以及社会对于他们的歧视,赤裸裸地透露出“媚富贬穷”的价值取向,对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农民工是城市社区的平等元素,城市有责任保障其各项权利。城市管理者要从思想观念上给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个明确、稳定的定位。

  编辑点评:专家对于当今进城务工者状态的概括是形象而又准确的。民工一方面被期盼的目光和美好的祝愿推进了城市,一方面又在精神上遭到城市的挤压,这就是民工心中难言的苦与痛之所在。改变他们这种尴尬境地,关键是城市要真正地接纳他们。而如何接纳他们,需要我们有任重而道远的思想准备,空喊口号对于民工无疑是画饼充饥。

  家住南京模范马路2号的王金生先生昨天下午来到了本报,将他上午写的有关看法送到了记者的手里。他认为,尊重民工的劳动,其实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爱护民工,就等于爱护我们的城市!社会对民工的尊重,不能仅仅体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政府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歧视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年年出现的欠薪问题、“黑心”老板、“黑职介”屡禁不止,成为城市带给民工的“硬伤”。这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一如既往的努力,还需要每一个城市公民树立起真正尊重民工的意识。

  编辑点评:市民的话虽然朴实,但是却从个体的角度呼吁对民工的尊重要从城市的每个人做起。个体歧视并不可怕,群体歧视才会酿成精神灾难。所以,在记者的眼里,王先生的观点既是一种呼唤,也是一封倡议书,我们希望它能引起全社会的共鸣。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4日 第二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