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迈向现代化:无锡教育亮点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01:17 东方网

  id=fontzoom>6月3日中午,参加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大型采访活动的记者们离开南京,下午抵达此次活动的第二站无锡。

  采访团一行在无锡市教育电视台召开座谈会,由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高国强同志介绍无锡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

  据高局长介绍,进入新世纪以来,无锡教育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
务为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围绕全面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无锡教育发展和改革概况:

  (一)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高水平、高质量地实施基础教育,在全国率先普及了以义务教育为基础、以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为延伸的十五年教育。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543所,在园幼儿109236人;小学411所,在校生322657人;初中127所,在校生202536人;高中71所,在校生97662人。全市学前三年幼儿(3-5周岁)入园率达97.9%,2周岁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比例达45%左右。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9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8.74%。把加强弱势群体子女的就学管理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实施了残疾儿童免费入学制度,制定了进城务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收借读费的优惠政策,据统计,目前有11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其中90%左右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达96.26%(其中市区达99%以上)。各类高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高考万人本科进线率为18.4/万,录取比例达89.8%,继续在省内名列前茅。

  职业教育进入了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目前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75所,在校生近8万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省级以上的30所重点职校的招生规模均超过了1000人。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初技班毕业生对口升入中职以及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校的比例分别达95%和28%以上。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全市75所中等职业学校中,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3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3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12大类8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行业、工种,目前有10所中专校和职业高中分别参加现代农业、机电一体化、商贸、服装、旅游等5大类的专业现代化建设试点,12所中等职业学校的24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中职示范专业。积极开展职业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试验和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不断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水平,我市6所中高职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

  高等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并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共有独立设置高等院校11所(其中1所部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0所高职院校),成人高校1所,外地高校在锡分院3所(位列全省第三位),在校本、专科生6.9万人。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地方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江南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校的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为我市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1.5万学生进驻这两个新校区。

  社会教育加快了向全民化、终身化方向发展的步伐。我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主动服务、主动参与全市现代化建设。我市每年约有10万职工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免费为9万多人次的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培训;每年约有2万余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取得了不同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市技术工人初、中、高技能等级结构比例也由2000年的43:51:6提升到38:53:9。全面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年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总量超过5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

  (二)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十五”期间,全市进一步巩固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启动并加大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力度。

  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不断促进教育基本现代化的内涵发展。全市构建了以宽带技术为支撑的无锡教育城域网,“校校通”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校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闭路电视演播中心,班班三机一幕进教室;全市有435所学校宽带接入教育网,350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全市学校师生人机比已达10.8:1。各地都建立了教育资源网站。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普及,师生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均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较为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大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市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9.41%、95.25%、91.19%和79.47%,其中小学、初中教师具有高一层次学历的比例,已分别达到70.5%和48.63%。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教学能手1000人,学科带头人502人,特级教师90人,市级名教师56人、名校长10人,省级名教师3名、名校长2名,教育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2001年之前,我市农村基础教育实行“政府统筹、三级办学、二级管理、社会参与”的体制,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但是,随着苏南农村经济模式的变革、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其体制上的弊端也逐渐凸现。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们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至2002年底,“政府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在我市全部调整到位,各级政府较好地落实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责任、经费保障责任和教育管理责任,把经费保障责任作为重点,逐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财政拨款成为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

  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我市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针,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境内、外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共同参与办学的格局。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民办学校123所,其中民办高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中3所、初中8所、小学24所、幼儿园67所、不同学段合一的学校14所;从办学主体看,共有完全民办学校79所、公有民营学校30所、外来流动人口子弟学校14所;全市民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0%、4%、6%和15%,在校学生约4.7万人。此外,全市还批准成立了271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民办教育在迅速发展中出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办学管理规范化的态势。

  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进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教育现代化实施计划,结合考虑生源变化,全市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目前,小学已从2000年的986所减少到411所,初中由139所减少到127所,完(高)中由78所减少到71所;全市已创建成省级实验幼儿园57所,省级实验小学68所,省示范初中74所,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32所(其中四星级普通高中17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3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

  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各类重点示范学校就读比例分别达到26%、38%、60%、71%;全市高中阶段招收的新生75%在各类重点学校就读。目前,我市教育按照“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创建名校、提高水平”的要求,会同市有关部门制订了市区中小学校新一轮布局调整和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准确定位学校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放大市区中学优质资源,做强名校品牌,一批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其中市一中扩建和无锡国际学校、天一中学、省锡中等校的新建工程已竣工并正式启用,市北高中、旅游商贸学校、太湖高中以及连元街小学、南长街小学、积余街小学等一批高水平窗口学校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均在进展之中,一个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的、能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教育优质化平台正在我市逐步形成。

  (四)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坚持“注重建设,打牢基础,突出重点,培植特色,整体发展、扩大影响”的原则,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逐步完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少年思想特点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我市制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积极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全市共建成了4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0个素质教育基地、100个学生志愿者服务点以及4个中小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132个学生“假日新视野”活动点,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在全省属于较低的城市。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努力提升全市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2001年,我市惠山区和锡山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2002年,我市所有初中、小学全面介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市各地强化对课改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研究制定推进策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精心组织教师培训,落实保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课改实验有效、有序地向纵深推进。进一步加强了课改实验研究,对实施新课程后的课程结构调整、教学方式转变、学校管理制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等具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以教育科研促进了教育创新,提高了课改实际效果;坚持课改带动战略,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断加强;加大了招生考试及评价制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新课程提供正确导向。



选稿:陈忠华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永斌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