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南京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01:18 东方网

  id=fontzoom>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采访团一行6月3日上午来到南京市教育局采访。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洪伟介绍说,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呈现拉大趋势,人们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

  洪伟介绍了南京市的做法:近年来,南京市在保证优质教育资源适度放大的同时,从改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入手,多渠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统筹捐资助学款,填“洼”扶弱
,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名气”大的学校总是成为家长、学生选择的热点,由此获得的社会捐助也比较多。在社会择校现象短时期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择校”必然造成名校越来越“富”,“弱”校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为了促进学校的“共同富裕”,南京市从2000年开始,对全市捐资助学款进行“均贫富”,每年统筹30%的捐资助学款用来资助薄弱学校。市盲人学校是一所福利性的特殊学校,每年政府、教育部门都要“贴”进去近百万元的办学经费,教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造。工读学校招收的是有轻微罪错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学生,办学经费主要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投入,几乎没有社会资金的融入,是一所名符其实的“弱”校。该校校园窄小,办学设施陈旧,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2001年,南京市动用统筹款,对盲校进行全面改造,对工读学校异地重建,两校共投入3800万元,没有动用一分财政拨给教育的“口粮钱”。目前,改造后的两所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盲校还被认定为江苏省盲人教育资源中心。

  在捐资助学款使用上,南京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2000年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提升工程”和“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对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学校标准化改造是一项“耗钱”的工程,在各乡镇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市教育局把部分捐资助学统筹款“填”在学校标准化改造上。凡是改造达标的乡镇,市教育局奖励60万元,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目前,全市1300余所中小学全部达到了“新课桌、新座椅、新讲台,教室灯光明亮”的“三新一亮”标准。

  近年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本身就捉襟见肘的公共教育资源,更显得力不从心。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增加了大中城市不小的负担。据统计,来宁务工就业的民工子女中,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约有4万多人。为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人口子女有学上,每学期南京市都从捐资助学款上“挖”出一块贴补办学经费的不足。仅今年以来,市政府就陆续向外来工子女学校赠送了500套新课桌椅和2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极大改善了外来工子女学习环境。目前,全市有200多所公办中小学接纳约2.6万名民工子女就读。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全市民工子女总数的65%。另外,还有1.35万名民工子女在政府批准举办的民办外来工子女学校学习。据调查,南京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优于全国同类城市。

  二是发放“助学券”,保“低”帮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城乡中,有一批贫困家庭难以支付孩子的读书费用,如果这些孩子得不到帮助很有可能会辍学。据调查,家庭困难学生集中的学校往往经济上也不宽裕。过去,南京市贫困家庭孩子的读书费用主要依靠学校减免或学生的捐助来维持,但由于学校本身的教育经费只够“吃饭”,无力“填补”这笔不少的开支。如何让适龄孩子既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又不给学校承担这笔本不该由学校承担的费用呢?2002年开始,南京市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该市通过发放“助学券”的方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根据1—9年级不同的学杂费,南京市制定了不同面额的“助学券”,凡是义务教育阶段城市低保家庭子女,都可凭“低保证”到教育主管部门领取相应面额的“助学券”。每学期,“低保生”凭“助学券”可以冲抵60%左右的学杂费。2003年,该市将“助学券”向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延伸。到2004年秋季开学,“助学券”已覆盖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除此之外,该市还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帮助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以及市属高校的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据市教育局负责财务工作的同志介绍,每年有近1000万元用于发放“助学券”以及补助困难家庭子女读书。政府的资助,让全市贫困生学而无忧。

  为帮助贫困孩子有书读、读好书,南京市还专门创办“爱心班”、免费学校这样的“教育特区”,保证适龄孩子百分之百地入学。2000年,南京市在全省首次创办了“爱心班”,专门招收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全免,有的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免费午餐。2001年,该市分别在六个城区开设了“爱心班”。目前,全市有200多名学生分别在这些特特殊班级读书。南京市还开办了一批免费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智残、肢残、视残的“三残”儿童、青少年。学生所有的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等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不需要学生、学校支付一分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

  三是实施教师优岗计划,奖教兴农,打破教育“二元结构”。农村教育的薄弱除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外,骨干教师的流失也是导致农村教育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农村中小学硬件不硬,骨干教师流失,会越来越薄弱。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干预,势必造成校际、地区间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稳住农村教师队伍,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南京市实施了教师优岗计划,鼓励骨干教师在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任教。南京市政府规定:“对在农村学校和普通学校任教工作量饱满、教育教学质量高、获得普遍好评的骨干教师,给予相对优厚的待遇或奖励。市学科教学带头人等高级以上优秀教学骨干教师在农村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每月发放优岗津贴600元。”这一政策有效“锁”住了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

  在留住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同时,南京市还出台政策鼓励城里名师往农村“倒流”,采取“定居”、支教、“城乡手拉手”等办法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师资。该市规定,城区名校教师到非城区、农村“薄弱”中小学任教、支教的,职称评定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城区名校至少要与一所非城区、农村“薄弱”中小学开展“城乡手拉手”帮扶挂钩活动,每学期,名校要派名师到挂钩的学校上公开课、指导教学,“薄弱”学校至少派1名老师到名校跟班见习;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名教师在六城区省级实验小学、省级重点高中(三星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以下中小学任教或在非六城区中小学任教,每月发放优岗津贴1000元。

  四是吸纳社会资金,兴办“民”校,满足老百姓多样化教育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变,老百姓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2000年,南京市教育局着手调研、论证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行性。2002年,按照民办学校“六独立”开始“名校办民校”工作试点。把三所“老牌”优质公办学校进行放大。南京外国语学校采取股份合作方式,学校品牌占25%的股份参股,在东郊征地355亩,兴建仙林分校。学校规划建设10万平米校舍,分别招收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学校建成后班级数达到80个,可容纳3300余名学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选址江宁开发区,建立江宁分校,学校品牌占股28%。分校占地530亩,校舍面积达24万平米,班级数可达120个,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金陵中学以25%的无形资产入股,在开发中的河西新城建立河西分校。分校占地231亩,建筑面积10万平米,学校规模达60个班级,容纳3000名学生。

  南外——东郊,附中——江宁,金中——河西。在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果敢决策下,形成了“名校办民校”三足鼎立的区位优势和教育优势。三年后,这种优质教育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南京市民办学校已经达到89所。民办中小学教职工总数约3700人,在校学生数近5万人,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7%。高中阶段学生7000余人;初中学生近2.6万人,占全市初中学生总数的10.27%;小学生1.5万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4.26%。

  这些“民”校的校舍、法人、资金帐户、人事管理等全部独立管理、独立核算,是真正意义的“独立”学校,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除了部分学校以学校品牌入股外,全部资金来源于民间。教师进出、工资奖金、晋升晋级等一律按照工作实绩考核,但分校秉承的教育风格、文化底蕴与本校却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化的校园设施、宜人的环境、全新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教育理理念、厚重的教育底蕴使得民办学校欣欣向荣、生机勃发。“名校”办“民校”,吸纳社会资金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在更高层面起到推进教育公平的作用。

  此外,南京市还从招生政策上尽力为学生提供均等的读书机会。在小学升初中招生时,该市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支持、不鼓励、不倡导”择校,对确有择校需求的实行电脑摇号的办法解决。多年来,一直比较火热的“小升初”择校现象所有降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市90%以上的小学毕业生通过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升入初中阶段学习。在中学升高中招生时,市教育局拿出热点高中3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初中校,调动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选稿:陈忠华   来源:东方网 作者:朱永斌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