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宁波:倒逼机制逼出集约发展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05: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何伟

  多种视角看宁波,这里的开放型经济在我国东部地区很具示范性。从区位看,宁波居我国海岸线正中点,是拥有罕见深水泊位群的港城;从工业结构看,标准的临港产业带动型;从产业特征看,外向度高达90%。从遭遇的“成长中的烦恼”看,资源瓶颈加剧、原材料涨价、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等,同样具有典型性。

  “这烦恼,那烦恼,归根到底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带来的烦恼。”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一语中的。资源瓶颈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倒逼”机制,把宁波开放型经济逼上了集约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从“要我转”变为“我要转”———宏观调控逼迫贪恋价格战的企业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在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公司决定从6月份起停掉一半的生产线,设法从调整产品结构上把市场夺回来。”宁波鄞州区一家服装出口企业的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宁波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感受到竞争的加剧。

  “重新洗牌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是利好消息。”已把生产车间放到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低、贸易壁垒少的国家的宁波申洲针织集团,如今已成为包括面料研发到成衣加工的大企业。他们认为,在欧美竞相设限、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浮起来的是品牌企业,沉下去的是长期靠低价竞销的企业。

  在“服装之乡”奉化市,一位经济领域的干部抱怨说:服装生产表面看很红火,实际赢利并不高。贴牌出口的服装只挣个加工钱,而市政府出口退税一年就要补贴1.5亿元。消耗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还未算在内。

  记者翻阅宁波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转变增长方式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有要求,有措施,可为何少效果?回顾宁波近年来粗放与集约的几番博弈,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怪圈:资源要素供给一紧张,集约发展的呼声就强烈些;困难一旦缓解,粗放经济又卷土重来。出口产品更多的是劳动力参与国际循环而非附加值高的品牌。

  “我们要在挑战中考出好成绩,”宁波市市长毛光烈语气坚定,“宏观调控让企业体验到成长的‘阵痛’,但也有助于企业加快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从贴牌加工到自创品牌,凭借品牌打天下,目前宁波已拥有有效注册商标22879件,注册国家和地区达到80多个。宁波富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富达”商标。凭借品牌战略的推动,今年宁波已有雅戈尔、维科、广博、贝发等15家出口企业跻身出口金额“亿元俱乐部”,占全国“出口名牌”的12%。

  优化贸易结构,调整加工贸易“腿”短、一般贸易“腿”长的畸形结构。“今年是我们加工贸易的启蒙年、加速年。政府已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区域确定重点扶持100家加工贸易企业。”宁波市副市长邬和民介绍。宁波加工贸易占全部贸易额不足20%,严重制约了宁波利用“两种资源”实现产业升级。电器插座业内出口第一的慈溪宏一电子公司,从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采购国际市场的优质低价原料和配件,加工成各种低压电器后出口欧美国家,每年产生的塑料原料差价利润就有700多万元。

  从“招商”到“选商”———惟有好中求快,才能摆脱发展“烦恼”,引资体现科学发展观

  宁波某乡镇前几年引来的10多家粗放型企业,其盈利与一家不大的生物药厂持平,而用地用水用电却是这家药厂的十几倍。感受到“有量无质”发展模式的切肤之痛,宁波迈出从“招商”到“选商”转变的步伐。

  “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一个不批。符合产业政策的,要多少,我们努力供多少。”浙江外资最密集的北仑区今年以来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0家,大多数为电子电器、精密机械、生物制药和三产服务企业,而土地供应没有增长多少。

  有人曾经根据宁波这几年在土地、用电、资金等要素资源供应紧张、区域性商务成本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大等方面的窘态,担心宁波利用外资已经到了“极限”。“如果走粗放发展的老路,很可能是这样。但走集约发展的新路,必是柳暗花明。”宁波市外经贸局局长王仁洲自有见解。

  记者了解到,宁波招商引资出现三大新走向:在招商目标上,从追求数量为主向偏重质量和档次为主转变;在招商工作的重心上,从依靠优惠政策为主向提高环境综合竞争力为主转变;在招商方式上,从政府招商为主向“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为主转变。去年以来,宁波的外资企业平均每天新增3家。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在宏观调控、资源瓶颈和市场竞争的机遇和压力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宁波从“烦恼”中突围的线路图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正争分夺秒,已有学者专家叩问再三:大桥一通,更方便物流、资金流、人才流等要素资源向长三角经济的“车头”上海聚集,这座大桥的最大受益者究竟是谁还很难说。

  宁波人却换着角度看问题。从历史看,港口双赢便是佐证。虽然毗邻中国第一大港上海港,但宁波港的发展非但没有受到遏制,相反在大陆港口中吞吐量跃居第二位,集装箱增幅连续“六连冠”。从现实看,目前沪甬间不仅不存在产业同构问题,相反产业配套互补性较强。如今,宁波在沪企业超过2000家,上海到宁波投资的项目金额达100余亿元。从长远看,合作大于竞争。宁波北仑港与上海洋山港共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更是举世瞩目的大合作。

  大桥未通,桥这头的宁波已在设兵布阵:将杭州湾南岸的余姚、慈溪一带规划为宁波的新城区,将镇海、北仑滨海地带为中心的区域列为临海临港大工业区。

  接轨大上海,宁波更深远的考虑还在借路出海“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置业,寻找新的财富源,是缓解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王仁洲说。宁波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地,在美国投资电信技术项目,在德国收购当地品牌专利。前不久,由宁波工业投资公司牵头的中国投资联合体,在南非德班30万吨级BOT船坞项目中一举中标,这是中国在南非最大的工程承包项目。截至目前,宁波已建立380家境外企业,分布在56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5日 第一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