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征北战的农机站长(聚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南征北战的农机站长(聚焦)(图)
朱庆来(中)在帮助机手们修理农机。

  李晖摄

  本报记者 刘成友 何勇编者按:

  布谷鸟叫了,麦子熟了,田野里忙碌起来了,麦客又出动了。不过,向田间走来的,不再是手执镰刀的一群,而是一队神气活现的农机手。今天介绍农机站长朱庆来的故事,既是向读者展示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上,这样一群“开路先锋”的风采,更是希望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快些,再快些,我们的父老乡亲能尽快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农历四月,正是小麦灌浆时节。朱庆来和他的农机作业队又开始准备今年的麦收了。在镇农机站办公室里,前来报名的农机手络绎不绝。这些纯朴的农民渴望加入这支队伍,好让朱庆来率领着去打胜仗。

  在很多乡镇,农机站目前运转困难;在很多人眼里,当个农机站站长无足轻重。可是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农机站的朱庆来却把这个站长当得有声有色,成了千万农民离不开的“大人物”。他组织的农机跨区作业队在短短几年里扩大到两百多台联合收割机、千余名机手,南到河南漯河,东到胶东半岛,都留下了他们南征北战的身影。

  “南征北战,朱站长就是一块招牌”

  近两百台机车,近千名机手,麦收时节分成三个中队一起向河南进发。彩旗飘飘,机声隆隆,绵延几十公里远。朱庆来们的跨区农机队所到之处,把人们给“震”住了。每次出发前,县里和镇里都要组织欢送,鞭炮声响个不停。

  这么庞大的队伍远赴外省作业,缺少协调和指挥是不可想象的。大部队开拔前,朱庆来提前和外省农机部门联系作业任务,签好合同。行进途中,他一路同行,时时处处指挥大部队。行车多是在夜间,岔路口处他要下车来打着手电指明方向,尘土飞扬,噪声震耳,他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河南漯河地区麦熟早,是农机队作业的第一个战场。日夜不停赶到这里的农机队迅速进入田间,每台机器配备两到三名农机手轮番上阵,人停机不停,争分夺秒展开抢收。他们必须在5到6天的时间里完成这里的作业,然后开拔到下一个联系点,那里金灿灿的麦穗正等待他们去收割。

  前些年农机最紧张的时候,每亩小麦收割价格曾经高达50元。现在机械多了,价格仍然在35元以上。一台机械每天收割上百亩,纯收入上千元。再苦再累,大把大把的钞票装进口袋,心里还是甜甜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的总指挥朱庆来。

  先是“南征”,后是“北战”。农机队开进家乡疃里镇收割,6万亩小麦在5天里收割尽净。然后“东进”到胶东地区,一部分干脆去了河北廊坊、唐山一带,最远的曾经到过黑龙江。农民不怕吃苦,哪里有活干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朱站长就是一块招牌,外省农机部门的人相信他,我们更相信他。”粗粗壮壮的农机大户付士法说。他去年跟朱站长商量后买了两台机车,麦收作业1250亩,纯收入2.4万元。秋季秸秆还田,机耕净收入1.4万元,全年盈利近4万元。他喜上眉梢,“我去年敢买车,完全就是冲着朱站长来的。”

  “记不清别的没关系,可别忘了朱站长的手机号码”

  俗话说“麦熟一晌”,收晚了会炸粒,碰上风雨天气会烂在地里。靠镰刀割麦苦,靠拖拉机打麦累,靠人打场脏。1995年麦收,时任农机站站长的朱庆来在镇附近看到几位农民拦住一辆外县来的收割机车,软话硬话一起说,不收麦就不让走,那苦苦哀求的情形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当时镇政府对购置大型机械的农民实行财政补贴,购买一台联合收割机补助5000元钱和5吨柴油指标。朱庆来到一些农民那里走访动员,推广农业机械,可是应者寥寥。农民想,投资几万元买一台机械,一年只干一个多月的活,不合算,风险大。两年里全镇只购买了两台。

  朱庆来没灰心。他和农机站的同志开始抬着宣传图板去赶集,吆喝着把五颜六色的宣传单塞到农民手里,同时,还带着农机具到田间地头做示范,手把手地教老少爷们儿使用。通过农机站购买机车的,他们用最快的时间送货上门。镇上的机车逐渐多起来。

  机车多了,没有组织也不行。麦收时农机手们像没头的苍蝇在附近乱转,胆大的到其他区县,却由于人生地不熟碰壁不少。1998年夏天,朱庆来组织成立了疃里镇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利用河南和山东两省多个地区麦收时间差,带领镇里的20多台机车,打起了“嘉祥县农机跨区作业第一大队”的大旗,远赴河南作业。一个月下来,每台机车的毛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作业队打出了名气,农机手尝到了甜头,农机队伍越来越壮大,到2003年,各种型号的收割机已经达到218台。

  出门在外的农机手们说:“记不清别的没关系,可别忘了朱站长的手机号码!”大忙时节,上百部电话朝着一部手机打,朱庆来的耳朵都疼了,手机费最多的一个月竟然高达6000元。

  伴随着接听手机是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晚上9点多,机手陈宣起电话告急:一个小零件烧了,机器趴窝了。深夜2点多,朱庆来从两百里之外赶来,把零件送来了;天还没亮,百里之外的机手李长河电话救急:一帮“坐地虎”强迫他以极低的价格收割,朱庆来火速赶到,软硬兼施,处理完毕;一位机手在电话中不好意思地说:车上一个价值5元钱的小零件坏了,可是附近怎么也买不着,朱庆来立即派车到百里外的商水县城购买,他明白,一台机子停下一个小时,就意味着损失上百元的收入……常常是刚进入甜蜜的梦乡,又被电话吵醒了。

  机车在外连续作业,经常会出些小毛病。当地维修价格高,而且不方便。每次出发,朱庆来都要带上一台专门的维修车,穿梭于方圆百里的作业地,随叫随到。为减少机手们的负担,农机站把每台机车加入农机大队的手续费由400元调低到200元。

  “我出身农民,知道农民最辛苦”

  农机队不仅吸引了本县的农机手,外县的农机手也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加入,最远的是来自江苏丰县的一位农机手。农机手们心里最明白朱站长为农机事业壮大,为他们增收致富付出的代价。享受过朱庆来优惠或免费服务的贫困户和孤寡老人也明白,朱庆来是个多么好的人。

  1999年,正在河南周口指挥作业的朱庆来接到家中电话,大儿子因大腿骨折被送进医院。大伙纷纷劝他回家。朱庆来考虑再三,他是农机手们的主心骨,出征队伍没了他,谁心里都不踏实。朱庆来还是留了下来,直到回家收麦时才抽空去了医院。

  2003年5月,大儿子病危。可恰恰是朱庆来要率领作业队出发的当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儿子绝望的哭声更让他揪心!可是,作业队一旦离开了他,农机手们很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弟弟指着他的鼻子吼:“孩子都这样了,你要走,我就永远没你这个哥哥!”朱庆来抹着眼泪,一狠心,跨出了家门。这竟成了他与儿子的永别。

  今天谈起这些,朱庆来已没有泪水:“那个月忙完了,很多机手都到家里来看我,连外县都派了10多个机手代表来,那是对我的很大安慰。”

  常年在外奔波,风餐露宿,朱庆来落下一身的病。每次出征,他都要带上那只煎药用的小沙锅。朱庆来动情地说,“自己苦点儿累点儿没什么。我出身农民,知道农民最辛苦。我就是想把乡亲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农机队各作业组都有“临时党小组”,60多名党员成为凝聚人心、相互帮扶的中坚力量。在党小组的倡导下,农机队规定,每台机械必须为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免费收割8亩小麦。党员王祥贵有两台机车,每年义务割麦都在30亩以上。河南省汝南县一位孤寡老人,在2亩地里种了几行树木,别的作业队嫌费事,党员张传合把车开到老人家地里,二话没说就干起来。当老人得知这个山东来的机手是在免费为她收割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河南舞阳县一位老党员李华岭种了10亩麦子,家中经济困难。党员张玉恩机车组免费为他收割,感动了这位老党员和他周围的群众。

  朴实而谦虚的朱庆来,满脑子都是农机站下一步的发展,他打算为农民做更多的事情。农机手们都瞧着他呢,乡亲们也都瞧着他呢。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5日 第五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