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动在大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09:28 南方日报

  鄢烈山

  五一节前去了趟大理,一个久已心驰神往的地方。

  回来有许多话想说,却多是令人扫兴的;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只讲两点。一是出了机场,但见沿途洱海东边的山峦一片惨红,草木稀疏有如黄土高原;二是正值春末夏初“蝴蝶飞来采花蜜”之时,“蝴蝶泉”公园里,养蝶棚外,我们见到的蝴蝶不足10只。这与预想中的情景相差得太离谱了。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洱海之西的苍山,封山育林20多年已初见成效,乘索道游苍山大峡谷,脚底的新松郁郁葱葱,隐约感到有风涛远接洱海波浪拍岸的节律。

  让我来记下在大理的感动吧。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地居民的勤劳。

  苍山东麓、洱海西岸,是一马平川的滩地,旅游公路从中间穿过。从大理市政府所在的新城区“下关”的桥头到大理古城,车程是13公里,我在这条路上往返三趟;从古城到“上关”方向的蝴蝶泉公园有20多公里,我们往返是在早晨与正午。公路两边除了村镇全是农田。有些是种粮食的。麦子收割不久,有的人家在犁地,有的人家已在插秧。这与我的老家江汉平原很不一样。我的老家旱地与水田一直分得很清,水田如果种麦子、蚕豆,那是用来做绿肥的,一般不等扬花结果就翻耕沤泡。同一块田这样水旱兼作,利用率自然高,人却一日也不得闲。更多的是菜地,种的是土豆、青菜之类。这当然是因为在城郊,要向城里人供应菜蔬。我知道,菜农是最辛苦的,照料田间不能松懈十分辛苦;一旦可上市了,天天要去采摘、整理,还要及时送到集市上售卖。

  公路两边田畴,地块都不大,如棋盘格子。我是第一次在这里看到两头黄牛并拉一张犁,即古书上所讲的“耦耕”。一家家的男女老少在高原的日晒下挥汗劳作。粉脸玉面的“金花”都躲在影视屏幕中,在风光片里,在城里的宾馆店铺。这又何须多说。

  我老家的农民从前也是很勤劳的。乡间小路边,河汊沟渠旁,乃至地角坟头,很难见到杂草丛生的景象,最多有几株野蔷薇,是人们存心留着它们点缀家园的。这几年我回乡,只见路边、渠岸到处是齐腰深的荒茅野蒿,无人顺手刈它们几镰刀,更无人砍回去当柴禾……不出门打工的,除了非做不可的农活,就是“码长城”的干活。

  看着大理农民精耕细作如织似绣的田园,对比江汉平原老家的现状,我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不过,难以断定的是这种感动是否真有道理。

  有一个场景把我感动得一塌胡涂。我请旅伴将它抢拍下来了。

  那是在大理最著名的景点崇圣寺三塔公园里。刚翻修已“试营业”的崇圣寺与三塔公园其实是两个毗连的景点。我们没有去看庙。先是在三塔周遭,特别是可见三塔倒影的水池旁留连,然后去寻找门票上许诺给我们的“李元阳墓”。我知道李元阳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和荆州知府,是李贽所崇敬的理学前辈,不知他是云南大理的白族人。偶得此机缘,必欲找到他的墓碑。以不达目的誓不还的决心,在公园西部的一片荒岗中终于找到了所谓的“李元阳墓”,乃1992年大理市政府用砖头码的一堵半人高的纪念墙,水泥上写的字依稀可辨,说是原墓在何处建筑如何宏伟,石人石马“文革”时被毁云云。

  不知何时风云突变,骤雨将至,我与旅伴跌跌撞撞赶紧走出乱草岗,到大钟殿中去避雨。眺望不远处的苍山,风景绝佳。最美的是山色明晦变化百端,奇幻难言。思来想去,料得这般美景乃是地处高原的苍山,苍穹之下真个白云苍狗;彩云之南的云彩如仙人嬉戏,祥云分合聚散,驰骤奔逐,投影于山峦的苍松翠柏也就诡谲万象。

  说了半天,感动什么?

  我正在殿中观山景,转过身来,忽见一洋人肩背一个小男孩,低头看着台阶,一步步默默向大殿走来!雨后的斜阳照着他略见稀疏的头发,照着他背上满脸兴奋手之舞之的穿红色圆领球衫的小孩。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子应该是三十四五岁,小孩只有一岁左右。“背篓”是我从未见过的,高高的,样式像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行囊,却是用不锈钢或铝合金做的骨骼,衬以蓝色帆布,孩子可坐可站,身系保险带,舒适又安全。父亲腰间挂着水壶,背后还有一不大的旅行袋连着“背篓”。

  啊,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大男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算是在昆明工作的外国雇员也是不远千里吧),却不忍留托,不惮烦劳地带着他呀呀学语的稚儿。(稍后我发现,他的太太领着他们的一双可以自己行走的小儿女。)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男人才叫伟大!这样的家庭才叫和美,这样的文化才叫文明吧?

  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是“南诏德化碑”的看护人。

  说起来,“南诏德化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在大唐、吐蕃、南诏国三足鼎立、合纵连横的时期,南诏曾与大唐有两场大战,唐军均告失败。双方审时度势,决定罢兵讲和,共抗吐蕃。所谓“南诏德化碑”就是当年南诏“归顺”唐朝之后,双方讲睦修信的“立碑为证”。

  碑是真古董,在南诏的古都太和城、今天大理市郊的太和村里。尽管还有太和古城遗址,还有“茶马古道”,这个真名胜古迹却冷冷清清,门虽设而常关,与洱海之中的假古董“南诏风情岛”的热闹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我们的出租车司机是太和村人,傍晚到“下关”时,他特意绕道带我们来看这个景点。我们原来只打算“到此一游”就走人。孰料看护景点的老者,却一五一十对我们娓娓道来,讲得“眉清目秀”。一点也看不出来,他比专门受过训练的导游还专业,对南诏国史如数家珍。

  他就是一副老农民的模样,一双解放胶鞋,一身廉价的衣服,硬硬的胡子茬黑白相杂,脸膛红黑。司机后来告诉我们说,他就是本村的农民,但不是白族是汉族,姓杨,祖上是南诏国王从四川掳来做大臣的文化人。一旦归化南诏,传播中土文化,世代以为荣耀……

  “天涯何处无芳草”,中国人也有落地生根的能力、信念和传统呀!

  我很后悔,当时没有与杨老汉合影留念。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