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怀着牺牲的思想,父亲投身抗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09:29 南方日报

  记者 林亚茗 实习生 黄小静 通讯员 沈卫红

  著名抗战将领李汉魂的子女,将30万元捐赠给吴川市岭头村,以资助家乡的贫困儿童受教育,但却被该村村委会挪用。近日,该事件的中心人物,李汉魂将军的女儿李浈接受本报专访,在对挪用表示不满的同时,深情回忆父亲的壮怀激烈——

  我省是全国海外侨胞最多的省份,也是接受侨胞捐赠最多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用于支持公益事业的侨资多达400亿元人民币。但同时,一些地方未征得捐赠人同意,擅自改变捐赠项目用途和受益对象,挫伤了侨胞支持公益事业的热情。一个月前,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广东省华侨公益事业项目监督捐赠管理办法》,并明确由侨办监管侨资捐赠的用途。

  5月30日,本报推出一篇独家报道《将军最后一笔钱 捐赠故乡被挪用》,披露了著名抗战将领李汉魂的子女,将30万元捐赠给吴川市岭头村,以每年资助家乡的贫困儿童受教育,但却被该村委会挪用。报道引起省侨办的高度重视,省侨办主任吕伟雄在6月1日会见了李汉魂的女儿李浈,省侨办马上组织调查此事,并希望举一反三,以推动全省对海外捐款的严格管理。随后,我们采访了李浈女士,话题就从捐款开始。

  挪用事件事

  情没办好,我愧对父母和兄弟姐妹

  记者(下简称记):你这位美国的医学博士,就这样成了侨捐新规出台后“第一案”的中心人物。你们兄弟姐妹都在美国,当初如何决定把父亲留下的这笔遗产捐给了家乡?

  李浈(下简称李):当年我祖父在岭头村创办了育英小学,如今学校越建越好。但我有一次回去时发现,因贫困而读书有困难的孩子很多,记得一个9岁的孩子还没上小学。我们就想,如果把这30万元捐给家乡,父亲的在天之灵肯定会支持。于是在2000年,我们兄弟姐妹经过讨论,同意这个建议,而且由我和弟弟联系这件事。

  记:你们捐赠时,对目的和运作方式都有约定吗?

  李:是的。当时,30万元捐款经过宋庆龄基金会转入,指定捐助对象为贫困学生,并要求每年都要有一份拔款报告给我。

  记:那实际上这笔资金是怎么用的呢?

  李:这笔基金并未转入学校,而是由村里一个小组来管。在第一年还好,有十几个小孩每人得到400元资助。后来,我听说他们拿出8000元奖励一个考上重点初中的学生,3000元奖励老师,这实在是离谱了,考上清华、北大也不必奖这么多吧。而且,奖励教师非本基金会的事。前年,我跟我弟弟回去了一趟,对这样发奖学金表示置疑,而且补充说明,每笔奖学金不得超过1000元。后来却更离谱,根本没用在学生身上,竟然将这笔钱盖办公楼和买家具,听说已经花光了,帮不了孩子们了。

  记:这令你们很失望。那当地领导是么解释这件事的?

  李:他们说,村委会是基层组织,政府管不了。我对此太伤心了。我们顾念乡亲父老,很希望老家的孩子能够好好地读书。因为这事是由我联系的,事情没办好,我愧对父母和兄弟姐妹。

  记:那刚才侨办的吕主任向你承诺,本月底给你初步的调查结果。侨资管理新规定刚刚才出台,如果岭头村的捐款挪用被查实,那是所发现的第一起违规事件,有关部门会查处的。

  李:我也希望得到一个说法,让支持故乡的人安心、放心。

  将军爱文

  父亲本来是喜爱文学的,从小喜欢看书、写文章

  记:今年是抗战胜利60年,又是你父亲110岁诞辰,有关的纪念活动挺多的吧?

  李:是的。我昨天还接受凤凰台“口述历史”节目的采访,也相继参加广州、韶关的纪念展览,两地都有我们捐赠的文物,其中广州就有40多件,包括军令状、委任书、日军威胁信、1940年拍的抗战电影,以及抗战期间父亲与家人、好友来往的信件,还有父亲用了50年的毯子。

  记:这些东西是你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吗?

  李:是我的朋友一点点提回来的。他也68岁了,曾在由我母亲创办的韶关儿童教养院成长,后移居美国。

  记:这说明,他对你的父母一直很尊重。从资料上看,你父亲从17岁起,先后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武昌军事预备学校、保定军校,成绩都很优异。

  李:我祖父很重视教育,在父亲小时候就为他请来教师。所以,父亲本来是爱文学的,从小就喜欢看书和写文章。在读军校时,他才十几岁,就偷偷地写小说,有一部《雪梅影》还寄到杂志社。这在军校是不允许的,因此是用笔名发表,还可以赚点小钱买笔买纸。

  记:他后来也短时间当过杂志编辑和高中教师。

  李:是的,父亲在军队时也被称作是“儒将”。我小时候他经常教我读唐诗。

  战争惨烈

  我当时心里很害怕,担心他一去不归

  李:他也是善于打仗、勇于打仗的。我是1933年出生的,战争年代的孩子成熟得比较早,从父亲跟母亲、部下或朋友的交谈中,我们对战争也很早就有了认识。

  记:抗战期间,他打过一些硬仗。

  李:父亲是怀着牺牲的思想,投身抗战的。我7岁那年,听他跟母亲说,美国人可能要在广东沿海登陆,他自愿带军队跟美军会合,一起打日军,虽然牺牲的可能性很大,也是要去的。我当时心里很害怕,担心他一去不归。

  记:听说李将军1937年在潮汕任职时,带领一排腰间挂手榴弹的警卫登上日军军舰,令日舰撤离汕头。你父亲参加过的哪些战斗最激烈?

  李:1938年春季,他任第六十四军军长,指挥军队血战开封,激战3天3夜,收复罗王砦火车站,日军被打得丢盔卸甲,最高官的剑都被缴获。这一仗,是当时中国军队从日军手中第一次夺回被占领的地盘。这个火车站影响到我军粮食的运输。

  记:他曾被授予绣有“钢军”的锦旗。

  李:父亲不对我们讲打仗的事情,觉得太残忍。在战争最艰难时,他带兵6个月,就死了5万子弟兵,那实在心痛呀。

  记:听说中国军队与日军血战台儿庄时,驻守湖南的李将军主动申请,用两个半师的兵力参战。

  李:当时,战斗已经打得十分惨烈,父亲他们无法进入核心战场,只能在外围牵制日军部分军力。从此,他和在主战场的李宗仁成为生死之交。

  记:听说你父亲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期间,韶关成为广东唯一没有沦陷的地方?

  李:韶关成为省政府的所在地,他从1938年到1945年在此地任职。之前,广东腐败成风,蒋介石对他说:“我知道你不会搞腐败的,相信你能挽救广东。”他到广东之后,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体重减到48公斤。在任上,他对韶关各界进行全民动员,积极防御,韶关最终都没有沦陷。

  艰苦卓绝

  战争时期粮食不够,他一天就吃两顿粥

  记:你家好像与韶关的联系比家乡湛江多,你的名字与韶关的浈江有关,父母亲也是在那里结婚吗?

  李:他们在宜昌认识,1932年7月在韶关结婚,当时父亲任广东西北区绥靖主任,并主持修建了韶关曲江大桥。母亲是安徽人,订婚时父亲问母亲作为妻子有什么要求,她说:“我唯一的要求是将来你要让我上大学。”

  记:她很好强。

  李:她虽然生在富裕家庭,但自幼丧母,从小就觉得男女不平等,立志要自强。但我外公不让她念书,她很不服气。她爱上我父亲,是因为觉得他是个开明的人。1937年,母亲怀着第三个孩子时,父亲在汕头任职。母亲就带着我和我妹来到广州,在补习了6个月后,终于考入了中山大学农学院专业,圆了她的大学梦。

  记:那在战争期间,你父母的情况是怎样的?

  李:父亲母亲都为抗战而忙。父亲每天带兵出巡、安排防务,或为前方准备物资。而母亲就奔波于广州、香港等地,为部队筹购被服、药物等军需品。从1939年起,越来越多的人从香港、广州等地逃难到韶关等地。母亲就建立了广东儿童教养院,几年中收容、收养沦陷区难童3万余人。另外,她率领妇女工作团到医院、战地劳军慰问,团员上千位,大多数团员的丈夫都已经阵亡。

  记:所以,她的压力和辛苦一点不亚于丈夫。听说在几封你捐出的信中,你父亲都是向你母亲布置筹集军需品的事情?

  李:当时,父亲从前方写信给身在香港募捐的母亲,说日本人施用毒气,我军有两营战士被毒死。他要母亲买500副防毒面具,尽快投入使用。另一封信要求母亲买回6000件棉衣给开往北方的士兵。

  记:那对你们这群孩子都顾不上了?

  李: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日本的飞机一天几次轰炸韶关、曲江,我没一次是与父母一起躲进防空洞,而总是跟着管家、老师跑。更可怜的是,我弟弟阿韶在1939年得肺积水。可是那时每天都有100多个难童涌来,吃住、医疗、教育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妈妈还跑到重庆为教养院去筹款。那一天,她从教养院回家,副官来报告说我弟弟死了。母亲听后整个人僵住了,她说:“我很愧疚,阿韶病了整整81天,我没有一天能好好照顾他。”后来,难童看到她那么痛苦伤心,便来安慰她,说:“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记:她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所以,学生即使到七八十岁了,还是很怀念你妈妈。

  李:是的,都叫她“院长妈妈”或“吴妈妈”。前两天,在韶关一个当年的难童指着我,对别人介绍说:“我的妈妈就是她的妈妈,她妈妈就是我的院长。”

  记:你父亲在广东省当省主席,你对父亲的印象是怎样的?

  李:我父亲执政期间可谓清正廉明。当他的厨子是最容易的,因为他不挑食,一小碟咸鱼就能打发了。他就一样菜不爱吃,就是豆芽,因为带兵时天天吃豆芽。母亲对此很担心,跟他约定要他一天三餐。可是,战争时期粮食不够,他一天就吃两顿粥,所以那么大个男人不到50公斤重。

  离开中国

  抗战胜利后,父母对政治上的争斗感到心灰

  李:父亲做人极为严谨。他有两段话我觉得很珍贵,一是1933年创办力行中学时制订的“力行公约”:“今日的事要今日做,大家的事要合力做,已知的事要决心做,未知的事要找来做”;二是他题写的校训:“人能自助,天必相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未助我,我先助人;人人助我,我助人人。”虽然简单,却代表了他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念。

  记:从你父亲的简介中,我们发现他虽然身居要职,却多次离职。而且,1948年你父母亲二人均被选为国大代表,父亲没有出席国民大会。而出席会议的母亲,在战后第一次总统选举时,也未投蒋介石的票。他们是否与高层有矛盾呢?

  李:蒋介石用人是很挑剔的。我父亲一来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算不上他的嫡系,受到排挤;二来蒋介石不信任粤桂将领,只是当打仗需要时才用我父亲,或者蒋认为广东腐败,就要求父亲回广东执政。但是在抗战胜利后,父母对政治上的争斗感到心灰,计划辞职,将来自己办学校或开农场。他最后离开中国,说“去国也是爱国,不忍中国人自己开战”。

  记:除了李宗仁,你父亲还和哪些将领来往多些呢?

  李:父亲很尊重廖仲恺。廖夫人何香凝抗战逃难时,曾到韶关来呆过一段时间。父亲和白崇禧、张发奎、薛岳等人较要好。另外,他与李济琛、戴季陶等常有书信来往。这次,我就捐出了部分信件给广州和韶关。

  自食其力

  将军管饭馆的账务,母亲张罗全面

  记:他去美国之后,一切要从头来,靠什么谋生的?

  李:我一家到了纽约后,在当时歧视华人的美国很难入籍,也没有什么生活来源,就与亲友合作开餐馆。说来好笑,因为要入了籍的人才能开业,于是母亲生了个美国娃娃——我的小妹妹李美。我们八口之家有她这张小“饭票”,饭店才能开张。

  记:那你父亲在饭馆里能做什么事情?

  李:将军管饭馆的账务,母亲张罗全面,她一天要在饭馆干上12个小时。在美国出生的小妹、小弟后来都是由父亲带大的。我们放学后也去帮忙,可父母不让女孩子多干,而弟弟八九岁就开始擦洗餐具。

  记:从金戈铁马到柴米油盐的生活巨变,你父亲能适应吗?听说有人数落你父亲:将军开饭馆有失体面。

  李:他坦然回答说:“自食其力,何愧之有!”我们的脑袋和勤奋就是自食其力的本钱。

  记:你父母过去都没捱过这种苦,餐馆经营得好吗?

  李:国泰和新国泰餐馆都经营得不错,可供养一家七口生活和所有孩子的深造。一个弟弟念法律,一个念医学,这些都是学费最高的专业。有人说他有本事,用餐馆收入在儿孙当中培养出15个博士。

  记:你父母一生拍档都十分协调呀。

  李:父母亲的性格很合拍。母亲说,他们55年的伴侣生涯中,前25年是他照顾我,后30年是我照顾他。母亲在韶关时就学会了广东话,这以后广东话就一直是我们家的交流语言。

  记:父亲在国外想念家乡吗?

  李:在美国,他思念家乡,思念中国,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周总理曾对我弟弟说,欢迎李汉魂回国来看看。于是在1982年,87岁的他带着母亲、我和弟弟李浩回国,在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的接见,那次还回到了广东,重游了韶关。他在美国期间,十分挂念南华寺。1933年,他曾主持重建南华寺工程,“衣钵真传,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落叶归根”,就是他题写的。

  几代情缘

  先后回中国大约50次,开展了许多项目

  记:那你是哪一年第一次回来?

  李:1973年。当时还是“文革”时期,我那时也不了解“文革”,觉得所看到的房屋与1947年离开时差不多,农民还是一样靠人工劳动,但墙壁上贴着许多“打倒刘少奇”、“打倒美帝国主义”之类的标语。

  记:那时怕吗?

  李:不怕,因为我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士,是来了解赤脚医生情况的。中美没有建交,我要到加拿大才能拿到签证。我们共8个学者,带着摄影器材,从广州、北京、上海到沈阳,考察了五周。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人民公社吃饭时,大家交谈得很融洽和开心,我站起来说:“啊,原来共产党人也会笑!”

  记:从那以后,身为医学博士的你,就频繁地与中国开展合作了。

  李:是的。我先后回中国大约50次,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在中国开展许多项目,与中山医科大学和昆明医学院合作比较多。

  记:目前在进行什么项目?

  李:担任着加州大学教授,另外还主持一些在中国的国际基金组织项目。现在进行的项目希望能迎合农村妇女的需要。我们与当地计生、卫生、妇联等合作,选择比较贫困的地方,来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妇女生殖健康的检查和治疗、农村接生、幼儿园、改水等等。我明天又要到那些试验点去。

  记:你也已经72岁了,是儿孙满堂的祖母了,还这样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工作,真是令人敬佩。

  李:这个月23日,在韶关的李汉魂纪念展开幕时,我会带儿女和孙子、孙女回来,最小的才五岁,让他们认识一下祖国。

  记:最后,能概括一下你的父亲吗?

  李:概括地说,他是一个爱国的将领。他在北伐、抗战期间,以自己当时的位置和能力实现了为国家奉献的理想。

  李汉魂将军生平简介

  1895年 出生于广东吴川县岭头村。

  1912年 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后进入武昌第二军事预备学校。

  1915年 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反袁世凯活动。

  1924年 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六旅营长、第四军12师36团参谋长、25师师长,赞成国共合作。

  1932年 任广东西北区绥靖主任。

  1935年 任广东东区(潮梅地区)绥靖主任。

  1938年 指挥64军与日军激战开封,被提升为第29军团长。同年7月,参加保卫武汉的九江防线作战,后被任命为第八集团军副司令长官。

  1938年 12月广州失陷,被任命为广东省主席。

  1939年 兼任第三十五集团军总司令。

  1942年 支持夫人吴菊芳成立广东儿童教养院和妇女工作团,先后收容、收养沦陷区难童3万余人。

  1945年 被任命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驻浙江杭州。

  1949年 被李宗仁代总统授予四星上将军衔。同年,与李宗仁同机飞往美国。

  1982年 87岁时回国,受到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的接见。

  1987年 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91岁。

  图:

  年过七旬的李浈女士,仍在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尽心尽力。本报记者 林亚茗 摄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