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未能实施的“星球大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10:46 沈阳晚报
未能实施的“星球大战”(图)
  虽然没有明确点名,但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6月2日发表的一番话显然将矛头对准美国:如果有哪个国家在太空部署武器,那么俄罗斯将采取报复性措施,不再同那些在其他国家部署战术核武器的国家就核扩散问题进行谈判。

  可是,尽管俄罗斯态度强硬,美国总统布什仍有望在近期签署雄心勃勃的独霸太空以及导弹防御计划。美俄新一轮太空竞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6月份美国《空军》杂志发表一篇文章,首次披露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都计划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而前苏联的“美国后门”计划则极具创意。

  太空军事化始于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当时已拥有了随时准备发射进入轨道,袭击美国的核武器系统。这种核武器将低空飞行导弹和核弹头结合在一起。具体情况就是,武器从苏联发射,后脱离轨道对美国实施核攻击。更为重要的是,它不是飞越北极,到达美国本土,而是横越南极地区,从“美国后门”飞抵美国!

  抄美国的后路

  最早的一套预警监测系统是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即将高能、远程雷达部署在西半球的北部边界、面对北极圈的广阔地区,组成一个庞大的雷达预警网。美国当时认为苏联导弹和轰炸机最有可能越过北极对美国本土发动攻击,因为这是苏联到美国距离最短的路线。

  华盛顿希望至少能提前30分钟得知苏联的核打击。在这半小时内,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轰炸机将从中西部的空军基地倾巢而出,同时美国领导人将发射地基和空基导弹,对苏联进行大规模报复性打击。

  从三套方案中脱颖而出

  前苏联当时至少准备了三套方案。第一种近轨道导弹是弗拉基米尔·切洛米在UR-100洲际弹道导弹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苏联于1961年3月16日开始研制这种两节导弹系统。第二种导弹来自天才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勒夫。他于1960年开始涉足全球导弹一号(GR-1)的研制工作。GR-1是科罗勒夫月球计划推进器的一部分。科罗勒夫设计的三节GR-1重117吨,可以携带220万吨级的核弹头。第三种导弹来自米克海尔·杨格尔,他设计的R-36-O于1962年4月16日获准进行开发。R-36-O是在SS-9超重量级洲际弹道导弹基础上设计的。R-36-O导弹共三节,填满燃料后重180吨。3000磅重的返回车携带的炸药相当于200万至300万吨级TNT炸药的威力。

  1965年初,设计者都制造出所需的硬件,但他们设计的导弹系统并没有进行试射。战略火箭部队认为杨格尔设计的导弹最有前景,于是停止了其它两个研究计划。

  玩起文字游戏

  当时前苏联很快就将其轨道武器系统命名为“部分轨道轰炸系统”,也就是FOBS。理由是:国际条约禁止部署轨道武器,而我部署的是“部分轨道武器”,它并没有完全进入太空轨道,所以国际条约对这种武器不具约束力。

  所以,前苏联仍在继续研制FOBS,并在特余拉塔姆西部一个地点修建了18个FOBS导弹发射井,于1969年8月25日成立了第一个FOBS作战营,后来又成立了两个作战营,一起组成第98导弹旅。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FOBS肯定不是一种精确武器,它击中目标误差率在3英里以上。因此,这种武器不会用于摧毁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或其他需要直接命中才能摧毁的目标。

  但是,美国的战略决策人员认为,FOBS将被用来扮演“探索者”的角色,该武器系统可能会被用于摧毁华盛顿特区的大量指挥与控制中心,比如白宫、五角大楼等等,美国将因此失去核反击能力。

  可是,FOBS的威胁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前苏联设计人员开发出先进的潜射弹道导弹,将他们配备在潜艇上,可以更方便更隐蔽地打击美国。到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开始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FOBS的使命已经接近终点。美苏于1979年签署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但它一直没有获得美国参议院批准。尽管如此,两个超级大国还是依照条约的规定,裁减核武器数量。这份条约特别提到了SS-9FOBS,认为这种武器在裁减之列:18个导弹发射井中的12个必须拆除,其他的改作他用。(杨孝文)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