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16:10 新华网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由《名利场》率先披露“深喉”身份,可能是伯恩斯坦与伍德沃德(右)最大的遗憾,但值得骄傲的是,他们信守了承诺。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1978年的费尔特,这时他已离开FBI多年。

  5月31日,一个91岁高龄的老人在隐匿身份33年后终于向外界公开,他就是“深喉”。他就是曾经幕后操纵“水门事件”,把美国总统尼克松逼下台的最核心人物——美国FBI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在最新一期《名利场》中,美国三藩市知名律师约翰·奥康纳受费尔特的委托公布其“深喉”的身份,并大篇幅披露了费尔特当年的“英勇”事迹。

  费尔特,30多年来时刻掩饰着内心自责和骄傲心情的激战,在他自己的监狱里挣扎。但现在,在他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费尔特终于不需要再自我挣扎。

  第一回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最核心人物公开身份

  1999年8月份的某一天,加州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早,忙碌的西班牙语大学教授兼单身母亲琼·费尔特正设法在上班之前完成繁琐的家务。忽然,前门传来了敲门的声音,这本不应该是有人到访的时候,到底是谁前来找自己呢,琼一脸疑惑并停了手头的事情。其实在之前,琼曾遇到一位50岁左右彬彬有礼的中年男人,他自称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并询问能否见见与她一起住在居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莎市的父亲马克·费尔特。

  伍德沃德突然造访

  伍德沃德这个名字没有对琼产生特别的作用,琼也不认为他与这个星期内找过自己的其他记者有什么不同。毕竟,自从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被迫在任期内辞职后,这已经是第25个年头了,琼的父亲费尔特一直是人称“深喉”的“水门事件”最大嫌疑的告密者,他被怀疑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告密,最终使“水门事件”大白天下,也使尼克松成为第一个在任期内下台的美国总统。

  伍德沃德和其他记者有点不同,他独自前来造访琼,另外,他还强调自己是父亲的朋友。于是,琼告退了一会前去告诉父亲有关伍德沃德的造访。费尔特当年已经86岁了,随着时间的消逝,前来寻访他的记者也越来越少,但当琼听说父亲把门口的那个陌生人亲切地称呼为“鲍勃”,并答应和他会面时,琼还是吃了一惊。

  琼回忆到,自己把伍德沃德引领进房间后就暂作回避了,留下他和父亲谈了近一个半小时。然后她邀请他们陪她驾车前往附近的市场,“鲍勃坐在后面,我问了有关他的生活和工作的事情,他看起来和我年纪相仿。当时我就想,‘噢,他真有吸引力,真可惜他不是单身!’”

  那天午饭的时候,父亲的兴致非常高昂,不停地述说和鲍勃畅饮马天尼的事情。不过,琼仍觉得对眼前的一切有些不对劲,父亲在这个星期内都尽量避免和记者见面,却和伍德沃德相处甚欢?琼相信自己的直觉——虽然她仍未把伍德沃德、华盛顿邮报和水门事件联系在一起,但她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次偶然的探访。

  双方一直保持联系

  在随后的几年里,马克·费尔特和他的女儿,女儿的弟弟和儿子都会利用电话或电邮和伍德沃德联系。2001年,费尔特经历了一次不算严重的中风,他的身体机能恶化了不少,但他仍如以往一般精神抖擞和充满幽默感。61岁的琼说:“伍德沃德一直和我们通信,并不时询问有关父亲的健康情况。”2004年8月份,伍德沃德发了一封邮件给琼,里面写着鼓励的话语,“我父亲也快91岁了,他看起来总是很开心,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祝福你们每一位,鲍勃上!”

  意外认识费尔特孙子

  伍德沃德造访后的第三年,一天,我和妻子做晚餐款待了读大学的女儿克里斯蒂和她在斯坦福大学的7位朋友。因为女儿的几个朋友刚从南美度假回来,晚餐的气氛因为难得的团聚显得特别兴奋和热烈。妻子简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意大利大餐,正适合大家边吃边讲述旅游趣闻。

  我说起父亲的故事,他是一名律师,在二战时就开始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间谍部门工作。克里斯蒂的朋友尼克·琼斯(我认识他也三年了)听到父亲的故事时,提到自己的爷爷也是律师,我问他爷爷的名字,尼克回答说:“他叫马克·费尔特。”

  听到这个答案时,我几乎透不过气来。尼克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孩子,他使我想起自己:我们都拥有在间谍部门工作的亲人,都是中学里的出色运动员。我曾经鼓励尼克好好学习,成为一位律师,但我没想到他的爷爷竟就是传言中被称为“深喉”的人。费尔特还曾经和我的导师共事。

  “深喉”此人,也许从一开始就成为了英雄——还有在他的“协助”下揭露水门事件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而我女儿的同学竟然就是这位著名人物的孙子,我惊呼起来:“你的爷爷就是“深喉”,你知道吗?”

  尼克回答得很平静,可言语间仍透露出一丝不确定:“你知道,我也听说这件事挺长时间了。不过直到现在大家才开始比较确定说,我爷爷就是“深喉”。

  尼克希望祖父公开身份

  我们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讲起了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是过了一些日子,尼克打电话来,要我以律师的身份去和他祖父会面。尼克和他的母亲希望可以了解费尔特当年的所作所为。尼克说,祖父费尔特最近承认了自己的秘密身份,不过他从来不肯和家人分享这个秘密,了解他身世的反而是那些多年的好友。当然,这个消息直到现在仍属于费尔特的隐私,他并没有将整件事情公诸于世。费尔特对多年前的往事仍选择沉默,如果我们试想,揭发“水门事件”是件多么不名誉的行为,那么也可以体谅他“死也不说”的决心。

  尽管如此,琼和尼克坚信费尔特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他们意识到,要打开费尔特的心房,就必须让一个局外人来帮助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坦诚一切。“水门事件”不能再沉默下去,在费尔特去世之前,我们要向世人披露一切。在经过一段思考后,我同意见见马克·费尔特。

  第二回 幕后操纵“水门事件”

  “深喉”迫使总统下台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5月31日,费尔特的女儿琼像明星一样接受记者的追访。也许这种场面正是她希望看到的。

  “深喉”的真实身份是当代记者最想揭示的秘密。有人说,“深喉”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者”。当忽略这个人的公职身份后,我们仍会追问:谁会冒这么大的个人风险向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告密,去追踪隐藏在深处的“水门事件”的真实性呢?

  “暗探”事件挑起波澜

  1972年6月17日的清晨,五个“暗探”在波拖马可河旁边的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被捕。关于这起“暗探”事件新闻界予以极大的兴趣,一直高居头条,这个功劳不得不归于一个顽强的记者队伍,两位队员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卡尔·伯恩斯坦,曾是衣衫褴褛的辍学者,在《华盛顿邮报》任职六年,经验丰富,现在是一个作家、演讲家,同时也是《名利场》杂志的创建者之一。鲍勃·伍德沃德,曾是一位海军军官,毕业于耶鲁大学,现在是著名作家,也是《华盛顿邮报》的助理总编。“水门事件”一直让他们保有很高的知名度,美国联邦调查局仍然在近几十年间断断续续地传召他们协助调查。

  调查受阻惹恼费尔特

  当时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的马克·费尔特曾为此事调查了86位白宫人员和总统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但是这些调查遭到了阻挠。白宫和总统选举委员会联合聘请了它们的律师,并要求所有的调查谈话均要有律师出席作证。费尔特相信联邦调查局故意给中央情报局错误的指引。许多高官的“情况报告”都被秘密地传给了尼克松的辩护律师约翰·迪安。这段时间过去后,尼克松集团否认白宫和总统选举委员会涉及“水门事件”。三个月的“调查”毫无线索,白宫的工作人员似乎都清清白白。

  “水门事件”中的窃听器仍然是一个迷,这个僵局一直难以打开。“暗探”中有人说,这只不过是一些私人的物品,不能作为怀疑总统和白宫的证据。尼克松的竞选对手麦克·麦克盖文在这次事件中并没有得到好处,最后尼克松在1972年10月以不可压倒的优势连任总统。

  化名“深喉”协助报道

  在1972年的夏天和秋天,至少有一位政府官员决意不让“水门事件”淡化,他就是伍德沃德的消息来源——“深喉”。“深喉”持续不断的对当时错误或正确的报道作评论,希望通过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妙笔生花来确立自己的话语权,以致《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常常成为封面头条。

  “深喉”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的交往非常谨慎,他们采用一种职业间谍式的方法会面,避免尾随和偷听的人,以至于他们频繁的交往始终没有被外人发现过。如果伍德沃德需要和“深喉”见面,那么他会在自己公寓的阳台上放一个空花盆,里面插上红色的小旗子。如果“深喉”想和伍德沃德面谈,那么在早上7点以前,伍德沃德每日订购的《纽约时报》的第20页上便会出现一个神秘的图案——手绘的钟。接着他们会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见面,一般是地下停车场。伍德沃德一般要换两辆出租车来到约会地点附近,然后自己走到准确的地点,以确保会面的安全。而选择地下停车场的原因在于,“深喉”喜欢比较暗和安静的地方,不想让人们看到他的样貌。不得不说,他们二人的会面是非常聪明和小心的,避免了任何潜在人员的跟踪和窃听。即使秘密被发现,二人也可以从昏暗的停车场迅速逃离。

  “深喉”处境孤独危险

  在与“深喉”的交往中,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也感受到了作为政府官员的他内心充满挣扎。这两位《华盛顿邮报》记者曾在1974年出过一本关于“水门事件”幕后采访的书。书中提到作为总统手下的人,“深喉”一直生活在孤独的恐惧中,他时时刻刻受到泄密事件败露的威胁,要么被开除公职,要么被起诉,他没有朋友可以分享这个秘密。他深信“暗探”进入水门大厦的目的并不单纯,窃听器肯定是用来窃听的。他不得不被完全孤立,因为他自身的安全和自己的事业都被置于危险的境地。“深喉”曾经警告过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每个人都很危险”。这意味着记者伍德沃德、伯恩斯坦以及他,都有可能落到万劫不复的结局。

  尼克松总统被迫下台

  接下来的几个月,《华盛顿邮报》从未放弃过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并且日复一日的头条给了白宫极大的压力,也促成了几次群众的游行示威。“深喉”随着事态的发展,对白宫行政部门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激愤,在透露的信息方面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大胆。除了两位记者在其他方面搜集到的真实材料以外,“深喉”则向他们提供了政府部门的一些决策纲领。

  不久社会舆论哗然。其他的媒体也加入进来,开始认真地调查“水门事件”。参议院于1973年召集电视媒体进行听讼,接着事件的关键人物约翰·迪安不打自招,事件的来龙去脉昭然若揭。尼克松总统在以前会议的录音材料被公开,其中谈到的内容都被列为考察之列。1974年8月8日,美国众议院开始明确地提出弹劾总统要求,尼克松发表了他的辞职申明,霎时间尼克松政党分崩离析,30多位政府官员和政党工作人员被起诉。

  “深喉”始终拒绝露面

  《华盛顿邮报》事无巨细地披露了所有的秘密,有时还会涉及到“深喉”。法庭和国会没有想到会弹劾总统,极不情愿地给他安排了受审判的位置。同时担心白宫的行政工作人员会阻碍他们查看一些以“最高执行者特权”为名的文件。“水门事件”大概是一场关于“独立讨论”的法律界验证。它帮助人们认识到法律精神责无旁贷,至今看来这次披露活动是非常勇敢的,当然也是极具冒险性的。“水门事件”也宣布了新闻自由时代的到来,也可以说,它培养了一批喜欢凡事都拿来“调查”一番的年轻记者。

  在尼克松第二任总统期间以及他辞职之后,“深喉”始终拒绝露面。他经历了7任总统的上上下下,成百上千想探求“水门事件”幕后故事的人希望花大价钱诱他出山写书,却都成为雷声大、雨点小的独角戏。伍德沃德曾说,“深喉”希望保持的身份直到死去,而且他誓死保护那些曾透露过消息给他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平安无忧。

  第三回 初出茅庐受赏识

  仕途路上步步高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当年“暗探”用于偷窥的地方和窃听工具。

  在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所撰写的《总统班底》(All thePresidentsMen一书中,作者把“深喉”描绘成“一个激情澎湃又充满矛盾的男人”“他抽烟还经常喝苏格兰威士忌,他不太善于掩饰自己的情感,对于像他那种地位的人,这可是个不利因素”“他身处敏感职位,许多外人不可接触的文件资料他都可以看到,但同时他又对自己如此敏感的身份警惕万分”。伍德沃德在2003年的一次讲座中还说到“他欺骗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好友和同事,绝不肯承认自己的身份”,这是知情人透露关于“深喉”身份的最后的蛛丝马迹。

  少年生就一副明星相

  费尔特于1913年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在那个年代,FBI还是一个纯粹为打击国内犯罪的安全机关,只是后来为应对战争、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及黑手党肆虐才逐步变质。成年后的费尔特先后考进爱达荷州大学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就读于法学院,后与女同学奥德丽·罗宾逊结婚,于1942年正式加入FBI。

  年轻时的费尔特长得一副明星相,整洁、俊秀的外形,加上一头浓密的柔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成熟的灰白色),让许多人误以为他是男演员劳埃德·布里奇斯(《正午》男主角之一)。尽管加入民主党,但其保守倾向让费尔特在里根时代转投共和党的怀抱。在FBI任职时,费尔特面面逢源,不仅上司赏识,而且下属爱戴。让费尔特加官进爵的转折点,是他采取一系列革新策略,有效铲除堪萨斯州黑手党组织,之后即被胡佛(时任FBI局长)提拔为培训部门主任。费尔特的行事风格备受胡佛认同,他把费尔特笼络为身边的亲信之一。1971年,为了牵制局内另一强力对手威廉·苏立文的夺权,胡佛把费尔特派去一个新设的部门,意在监控苏立文的行动。

  激进女儿与老父作对

  老爸官运亨通,女儿琼却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影响,激烈主张“反当权政党主义”,这让费尔特非常不安,他严正义辞地警告琼不许继续胡闹,他担心琼加入臭名昭著的反政府极端组织“地下气象站”(WeatherUnderground),而费尔特正在想方设法扑灭该组织。年少气盛的琼与家人断绝来往一段时间,并在外结婚生子。一次,费尔特夫妇赶来农场探望女儿,却发现琼与另一朋友赤身裸体地一边晒太阳,一边给孩子哺乳。

  视自己为“FBI的良心”

  1979年,费尔特与人合著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他对胡佛的溢美之辞引来批评。在公众眼中,胡佛是个独断专行的情报头子,但在费尔特眼中,他是才气、魅力、勤勉、极权的结合体。胡佛坚持清教徒式的生活作风,对生活规律的偏执几至呆板程度,比如他坐飞机要坐同一个位置,住酒店要住同一房间号的房间。费尔特与他的上司有不少相同处:自我约束力强、对领导无限忠诚、对于局内事务坚持己见,反对任何折中妥协方案。正因为如此,费尔特自视为“FBI的良心”。

  FBI与尼克松关系恶化

  早在胡佛死前,FBI与尼克松政府的关系就日益恶化。1971年,美国与苏联展开谈判前,尼克松召见费尔特,说白宫内部有人把谈判策略泄露给《纽约时报》记者,他要求FBI找出这个内鬼,就算使用窃听或测谎技术都行。

  费尔特虽然领命着手调查,但他反对在没有法庭允许下使用窃听手段,于是调查一无进展。这让尼克松很恼火,他不再寄希望于FBI,把调查交给自己的情报组织“水管工人”。这一事件使FBI与尼克松政府开始产生芥蒂。

  1972年,尼克松政府陷入一桩腐败丑闻案,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一份备忘录曝光,称向尼克松的总统连任选举班底“进贡”40万美元就能帮自己了结一桩公案。尼克松政府被此事搞得灰头土脸。尼克松特别顾问查尔斯·科尔森“求助”FBI,要求其出面证明这份备忘录是伪造品。出于维护FBI声誉的动机,负责此事的费尔特给出了与预期相反的结论。这一事件使政府与FBI的关系更加紧张。

  执掌FBI的美梦破碎

  不难看出,费尔特一直对尼克松政府利用司法部门进行政治目标的手法很看不惯。但胡佛的猝死,让费尔特与其他FBI旧部下失去了保护盾。

  胡佛刚死,白宫便任命帕特里克·格雷掌管FBI,而本来这位置很有可能让二把手的费尔特继任。新领导与旧部下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费尔特觉得在FBI无立身之地。

  第四回 一次偶遇改变命运 记者特工结忘年交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离职后的费尔特因为“水门事件”,要经常接受听证会的质讯。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介绍过费尔特的生平后,也该来说“水门事件”的另一主角——《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

  1970年,身为海军上尉的伍德沃德经常被派去白宫送一些包裹,“通常等的时间很长,有时是一个小时或更长。”一天傍晚,伍德沃德又去白宫送一个包裹,这次只等了一会,就有一个高个子的男人向他走来,并坐在他的身边,“他的灰色头发一丝不苟,白衬衫、黑外套,领带打得服服帖帖,手里还拿了个公文包。”这就是费尔特给伍德沃德的第一印象,“看得出他是个在下属面前很有威信的上级。”

  初次见面互换电话号码

  就算在白宫,费尔特也保持了FBI探员一贯的警惕,伍德沃德甚至发现他对周围的环境都非常留心。几分钟后,他向费尔特介绍自己,并且对他还不忘加上一个非常尊敬的称呼:“阁下”。

  随后,伍德沃德开始介绍他自己,那时他即将从海军退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和忧虑。但是,费尔特开始只是聆听,却不怎么谈到自己。不过也许是投缘,在伍德沃德谈到自己对未来的打算时,他的话才渐渐多起来,他说在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他加入FBI(整个谈话中第一次提到他的身份)前,曾风雨无阻地去夜校读法律,同时还为他家乡爱德华州的一个参议员做事。甚至,他们发现两人的两个共同点:都是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也都曾为各自家乡的参议员干过活。

  回忆起这次偶遇,伍德沃德将它形容为“就像两个乘坐长线客机漫无目的遨游的旅客,谈得非常投机。”“尽管费尔特看上去不愿意长谈,但我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最后我终于知道他的身份——FBI检查部门的副主任,胡佛局长下面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后来我才知道那个部门叫做“打手队”。”伍德沃德说道。

  和费尔特的认识,对年轻的伍德沃德而言,就是对情报部门这个神秘世界的“惊鸿一瞥”,所以他极尽可能地了解费尔特的工作和所生活的世界。“当我回想起这次偶然却至关重要的相遇时——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尽管他说得不多,但我把它认为是对我未来职业的一次咨询。”

  “对费尔特,我显得很恭敬,但是我又必须表现出我很需要他的帮助。他很友好,给我的感觉不知怎的就像一个慈爱的父辈,”伍德沃德回忆到:“我大起胆子问他要电话,他居然大方地给了,而且还是他办公室的直线电话。”

  虽关系亲密仍公私分明

  尽管伍德沃德只与费尔特有过一面之缘,但费尔特的形象在伍德沃德的脑中一直挥之不去。伍德沃德把他视作自己事业旅途中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咨询人。随着将被海军解雇的日子越来越近,伍德沃德迫切需要得到智者的建议,他鼓起勇气拨通了费尔特的电话,打到FBI找不到他,又打到他的家里。伍德沃德感到有点失落。

  1970年8月,伍德沃德正式失业,这时候他开始订阅《华盛顿邮报》,报纸的严肃风格与纪实报道很对伍德沃德的胃口,做记者的念头突然闪现在伍德沃德脑海中。伍德沃德很顺利地得到了试用机会,在两周内写出了12篇报道,但无一被采用。离开《华盛顿邮报》后,伍德沃德决定先到别家报社积攒点经验,他去了《蒙哥玛利哨兵报》。

  伍德沃德把就业消息兴高采烈地告诉费尔特,费尔特却认为记者是一个浅薄的行当,“因为他们很少能揭示新闻内层的本质”,伍德沃德聪明地回答:“或许你可以提供一些有深度的故事给我。”费尔特没有作答。

  此后,伍德沃德一直与费尔特保持电话联系,逐渐地他们成了朋友。“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做些浅薄无聊的所谓调查报道,而我也始终谦虚地征求他的意见。”伍德沃德说。

  后来费尔特调查“水门事件”受挫时,伍德沃德已重返《华盛顿邮报》担任正式记者。虽然伍德沃德仍与费尔特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但起先费尔特极其公私分明,局内事务从不向伍德沃德随意透露。伍德沃德也从没告诉过别人,他认识费尔特,认识FBI里面的人。

  白宫施压腰斩调查进程

  1972年6月17日,5名共和党“暗探”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窃听民主党参加大选情报而遭到逮捕,事后证明这是一起破坏大选的间谍行为,目的是为了让尼克松能够胜利连任。

  盗窃事件曝光后,身为FBI二把手的费尔特负责调查行动,白宫却频频加以阻挠。正当费尔特及其同事掌握到窃听行动的资金来源,与一个墨西哥银行有关(事后证明这笔钱正是出自尼克松竞选总统的基金),深信追寻下去必有所获的时候,格雷却硬生生地中断他们的一切调查行动。费尔特晋见格雷,要求继续调查,他说:“FBI的声誉正受到威胁,除非我们拿出真正的行动来。”格雷问:“此次调查只是以事论事点到即止,还是要继续深挖下去?”费尔特回答:“我们要调查内幕,这几个行窃的人只是小卒,我们要知道谁是幕后的主脑。”

  第五回 众口猜忌千夫同指 连累爱妻受惊早逝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马克·费尔特在家人的陪同下向外界公开自己就是当年的“深喉”。

  调查被中断后,费尔特转而把调查文件源源不断泄露给伍德沃德,使白宫无颜。尼克松勃然大怒,要求彻查泄密者。尽管费尔特一直极力否认,但尼克松已经怀疑到他头上,幸好有格雷拼命保护下属。费尔特回忆有一次,格雷找他谈话:“你知道,白宫方面认定你就是告密者,要求我炒掉你。”费尔特回答:“我没有向任何人泄露任何东西,他们是诬蔑!”

  “我相信你,但白宫不信。迪克(司法部长)提供了4种方案要我解雇你,都被我拒绝了。虽然他没有说这是上头的意思,但肯定就是。”

  尼克松认定费尔特是告密者

  1972年10月,被水门事件缠身的尼克松声称要“炒掉一切该死的人”,他还特别点名费尔特。尼克松一直认为费尔特参与搞垮他的阴谋,他有一次问助手:“费尔特是天主教徒吗?”“不,他是犹太人(费尔特其实是爱尔兰人,并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于是,有点疑身疑鬼的尼克松深信自己所有的问题,其实根源于一个犹太人阴谋。他常常自顾自地跟助手说:“真奇怪,他们怎么会把一个犹太人安插在FBI?”

  事情态势的发展让人意想不到,最后下马的竟然是格雷,不是费尔特。格雷过往的历史污点,在1973年2月的听证会上被披露,其职务随之被罢免。格雷走了,费尔特连最后一块保护盾牌也失去了,费尔特在同一年也离开了FBI。

  被判两年监禁幸获里根特赦

  费尔特从FBI离职后两年遭遇秋后算账。1980年,他与另一名FBI高级老特工被判阴谋在10年前侵犯国内持不同政见者的民权,判处两年监禁。不过,1981年当选的里根总统发布赦免状赦免了他们。

  费尔特夫妇一直盼望过上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但繁复的听证会把他们折磨得不胜其扰。妻子奥德丽本就是精神容易紧绷的人,水门事件更加重她的精神负担,压力、紧张与焦虑摧毁了她,于1984年过早病逝。一直以来,费尔特都把妻子的死归咎于水门事件的调查。

  17年前记者儿子已透露真相

  2002年春,尼克·琼斯把我介绍给他妈妈——琼·费尔特。琼继承了父亲的外形,长得苗条可人,年轻时还当过演员。琼把老父照顾得非常好,那时的费尔特已经是88岁的耄耋老人,但仍然热情奔放,笑声朗朗,一头白发蓄得魅力照人。除了行动有些不便,需要拄拐杖走路外,身体尚属良好。

  很快,我就能感觉到尼克要查清其祖父身份的迫切愿望。大约在水门事件发生30周年前一个星期,美国小报《环球》记者多娜·考夫曼找上门来,她向琼求证费尔特是否就是“深喉”,琼向她简略提到三年前伍德沃德神秘拜访费尔特的经过。随后考夫曼写出了一道头条新闻“深喉身份之迷被揭开”。她在文章中援引了一个名叫蔡斯·库尔曼的人的话,他曾在1999年一篇文章中回忆,小时侯(1988年)参加学校夏令营时,认识了一个叫雅各布·伯恩斯坦的小伙伴(他是其中一名《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的儿子),伯恩斯坦曾向儿子透露,费尔特就是“深喉”。而当时只有8岁的雅各布把这个秘密告诉了蔡斯。

  费尔特首先把秘密告知女友

  在《环球》报道出来后,琼接到父亲的红颜知己娜嘎德的电话,自发妻死后,娜嘎德成了费尔特的密友,两人关系非常亲近。娜嘎德在电话中说:“他(费尔特)为什么要现在宣布呢?我以为他要死了以后才会承认的。”琼一下子愕然了:“承认什么?”

  娜嘎德知道琼对此事还懵然不知,连忙改口,但抵不住精明的琼的连番追问,最终向她证实:她的父亲费尔特就是“深喉”!“他向我亲口承认的,但要我发誓保守秘密”,娜嘎德说。

  琼马上向父亲证实,费尔特起初还否认,但琼抛出娜嘎德,费尔特只得承认:“既然如此,好,我承认,我就是。”琼掌握了秘密后,她不断劝说父亲公开真相,冀望在生之年得到应有的尊重。但费尔特并不这么想,他希望把这秘密一同带进棺材。

  但最后事实证明,娜嘎德还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人。大约10年前,她就告诉了大儿子,幸亏他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并没有再把消息向外传播。

  思想180°大转变决定公开

  在她父亲作出重大决定、准备将秘密公之于众那天,琼并不知道,她照常去上课。当天,费尔特和助工阿塔玛·巴蒂沙尔沙开车出去溜达。事后,阿塔玛跟琼和我说,当时,费尔特好像在做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他显得很激动。他不停地说同一个话题,秘密突然曝光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要知道,费尔特在这3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沉默,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忽然间要把自己心底里的秘密挖出来,实在需要一个心理冲突过程。阿塔玛对我们说:“他跟我说,‘一个FBI应该对自己的部门忠诚。’他提到忠诚,并没有跟我说他就是‘深喉’。他说他并不想这样做,但‘责任迫使他这样做。’”(那段时间,费尔特经常会提到这个主题。当时,费尔特和琼一起看一个回顾“水门”事件的电视特辑,里面提到费尔特是“深喉”嫌疑人。琼试探着问她父亲,“你认为‘深喉’是想推翻尼克松的吗?”琼说她父亲回答道,“不,我并不是想推翻他。”那时,费尔特没有提到责任这两个字。)

  第六回 难挡子女名利心炽 犹豫父亲终肯曝光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前FBI局长格雷,正是他抢走了费尔特接掌局长宝座的机会。

  当我在5月的一个星期天,第一次与马克·费尔特会面时,我就感觉到他关心过去和现在的政府官员如何看待“深喉”。他内心很矛盾,经常在叛徒和英雄这两个角色中纠缠。我对他说,现在的FBI特工和检举人都认为“深喉”是个爱国人士,并不是“无赖政客”。我还强调,要公开身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需要知道“深喉”自己的想法。

  叛徒?英雄?这折磨着他

  但是,我看出他仍然拿不定主意。他的外孙尼克说:“最开始,他(费尔特)觉得很有责任感,后来则变得不确定。他很担心曝光后给我们家庭带来羞辱。我们则认为他是对的,相信这将是我们外祖父的荣誉,而决不是羞耻。现在,他认为自己做过的事是正确的。”

  在那次对话中,费尔特看起来是倾向于曝光自己,但仍然拒绝这样做。他很坚定地对我说:“我会考虑你说的话,我会告诉你我的决定。”当时我还告诉费尔特,如果他下定决心曝光,我会为他的利益考虑,帮他找一家有名的出版商。(我写这篇文章,是目睹了费尔特的身体日渐虚弱,而且也得到了费尔特和琼的首肯后才进行的。费尔特一家给我提供这些资料,我并没有为之付费。)

  从那以后,我们不断地会面。费尔特告诉琼,他还有其他的担心。他担心“法官会怎么想”(费尔特的意思是,如果他把过去都揭露出来,他会不会被告上法庭?)。他真的在进行激烈的思想冲突。随着谈话的增多,费尔特也越来越坦率。有好几次,他向我承认,“我就是那个叫做‘深喉’的人。”

  其实,费尔特也曾经向他的儿子、小马克坦承过。在早年,当费尔特的名字被当作“深喉”的嫌疑人被提出来时,费尔特总是很生气。小马克说:“他的看法是:我不认为被当作‘深喉’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你不应该向任何人泄露情报。”如今,他父亲承认自己就是泄密人,小马克说:“做这样的决定对他来说很困难,而且很痛苦。当时如果他不是认为这是惟一可以揭露白宫和司法部门腐败的方法,他也不会这样去做。但他内心很受折磨,却从来没有表露出来。他不是一个冲动的人。”

  子女希望以秘密换利益

  一次,费尔特一家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用午餐。琼和小马克决心要父亲把一切都说出来,向公众曝光。费尔特和他们争论,提醒他们不要出卖他。小马克表示,他父亲说:“我并不想公之于众。如果事情被媒体披露,我想我知道是谁告的密。”但琼和小马克坚持着。他们说,希望父亲的经历能成为人们景仰的传奇,而不是的传奇。而且,他们认为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利益。琼说:“伍德沃德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的荣誉,我想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一些钱款,来还这些年来我们欠下的债,比如我儿子的教育费。让我们为整个家庭做些什么。”终于,费尔特同意了。小马克回忆说,“他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他说:‘为家庭的确是一个好的理由。’”

  当时费尔特有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他准备“合作”,但对象仅限于伍德沃德。在这种意愿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琼和我和伍德沃德通了好几次电话,商量如何共同合作揭露事情的真相,比如出一本书或写篇报道。有时,伍德沃德和我们交谈前会先读出一份声明,声明指“我只是和你们交谈,并没有承认他就是你们认为的那个人”。接下来,伍德沃德主要提到他关心的两个问题。我记得的是,第一,费尔特是否受到了我和琼的催促,还是他自己愿意揭露真相?(对此我的理解是,他怀疑费尔特是不是改变了他们之间的保持沉默的协议?)第二,费尔特的精神状态正常吗?为了做出自己的决定,伍德沃德对琼说,他要和费尔特碰一次面。

  不知为何伍德沃德不肯合作

  琼回忆她和伍德沃德之间的谈话,“他总是很亲切。我们谈有关出书的事,我想他正在认真地考虑,这是我的理解。一开始,他并没有拒绝,但渐渐地我觉得他想把我推开,他说:‘琼,不要逼迫我。’对伍德沃德来说,他对出书是有保留的,他想知道,费尔特真的抛开当时他们的约定了吗?他们曾协议直到费尔特死后才可以把真相公布。有一次我说:‘鲍勃,现在只有我和你,我想你肯定,我父亲就是‘深喉’吗?’他没有承认。我又说:‘假如他不是,那也请你告诉我。那我们就不用讨论出书的事了。’但伍德沃德说:‘我不能这样说。’”

  琼说:“在这段时期,伍德沃德曾和父亲有过两次单独的交谈。父亲的记忆力已经有所恶化了,但父亲很清楚地记得伍德沃德。我说:‘鲍勃,父亲能这么清晰地记得你,这很不正常。’伍德沃德说:‘他有很充足的理由记得我。’”

  琼说,伍德沃德曾两次约好和他们见面,她希望会面时能谈谈关于合作出书的问题,但伍德沃德取消了会面,然后就再也没约。琼说:“这很让人失望,也许他希望我们把这些事都忘掉。”

  如今,琼对伍德沃德的评价都是很正面的。她说:“他是很可靠、很优秀的一个人。”他们之间仍有联系,通过电子邮件交换彼此良好的祝福。

  费尔特解放了自己

  现在,马克·费尔特已经91岁了,每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的记忆力已经减退,但费尔特仍保持着他特有的幽默,在他提到热爱的FBI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挺直脊梁,语气也严肃起来。

  我认为,马克·费尔特是美国最伟大的秘密英雄之一。我觉得,在他的灵魂深处,他仍为他自己的曝光觉得不安。费尔特,这30多年来他时刻掩饰着他内心自责和骄傲心情的激战,在他自己的监狱里挣扎。但现在,在他家庭的鼓励和支持下(尽管有私心),费尔特终于不需要再自我挣扎。

  第七回 “深喉”作用深远 政治新闻皆受影响

水门事件幕后操纵人物:“深喉”的故事(组图)
  全世界掌握“深喉”身份的只有4个人,除了两个记者和费尔特本人外,还有当时《华盛顿邮报》执行编辑本·布拉德利。

  神秘的“深喉”在“水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但是“深喉”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30多年来,它对美国的政治以及新闻界、影视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深喉”事件充分体现出美国媒体对线人的保护意识。

  总统权力受到限制

  得益于内线“深喉”的信息,“水门事件”的内幕大白于天下,这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民众对总统的看法和印象开始发生某些改变,总统权力从此后开始受到更多限制和约束。

  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水门事件”是最大的政治丑闻之一,也是最为严重的政治腐败行为,它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30多年来美国历任总统们都以之为鉴。

  更多秘密得以见报

  不管是在当时还是长远来看,神秘的“深喉”对美国新闻界产生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与“深喉”联系、报道出“水门事件”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都很年轻,但他们因此一举闻名世界,并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他们的经历给无数年轻记者以信心和激励,鼓舞记者们勇敢、执着地追踪事实真相。

  由于在水门事件中新闻界敢于直面事实,追究当权者的责任。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记者这一职业享有极高的信誉,美国报考新闻专业的学生数量也随之显著增加。

  对《华盛顿邮报》来说,因为揭开了“水门事件”的黑幕,引起新闻界哗然,导致全美国的政治震荡,尼克松也因此被迫辞职。这使他名声大噪,开始与知名老牌报纸《纽约时报》平起平坐。

  “水门事件”后,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还撰写了有关“水门事件”的书籍,《总统班底》(All thePresidents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出版。

  其中,《总统班底》一书忠实地记录了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采访、报道整个水门事件的全过程。此书出版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当年即荣登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被公认为70年代美国最具价值的历史文献以及美国20世纪“最精彩的政治惊险小说”。

  此后,伍德沃德创作的一系列揭露白宫内幕的作品均曾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从而奠定了伍德沃德作为白宫题材权威作家的地位。

  同时,声名远播的伍德沃德成了《华盛顿邮报》的招牌,1981年荣升该报助理总编。被誉为“新闻记者之王”,成为年轻记者效仿的对象。

  而且,“深喉”事件也改变了美国的新闻报道,使那些秘密的消息从此开始更多地登上“大雅之堂”,《华盛顿邮报》许多有关“水门事件”的报道中都使用了不署名的消息源。自那之后,“深喉”逐渐成为这种秘密报道的代名词。

  媒体谨慎保护线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深喉”事件中,可以充分看出美国媒体对线人的保护。30多年来,人们始终不知道线人“深喉”的真实身份,《华盛顿邮报》和相关记者也一直非常谨慎地保守秘密,最大程度保护了线人。

  美国的法律对线人界定较明确,即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以不同面目出现、实际服务于联邦当局的人。在美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政府部门,如司法部门、情报部门、军队都有大批线人,甚至新闻媒体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线人提供线索。

  因为美国媒体间竞争激烈,各大媒体都极重视从政府要员、社会名流等消息灵通人士中发展线人,并非常严格地保护线人。

  20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靠线人获得一份美国国防部有关越战的高级机密文件,并公之于众。国防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纽约时报》交出幕后“泄密者”,但法院最终裁决该报享有报道“五角大楼文件”的权利,也有权不把线人的名字告诉政府。

  为保护消息提供者,美国媒体此后一直严守不透露线人的原则。“深喉”事件则成为体现这一原则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例。

  “深喉”与著名电影

  1976年,根据《总统班底》一书改编的电影《总统班底》(All thePresident'sMen,又译《惊天大阴谋》)轰动美国。

  这部影片由艾伦·帕库拉导演,罗伯特·雷德福和达斯汀·霍夫曼主演,以半纪录片手法,将《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如何从蛛丝马迹中查出事件的曲折经过全盘道出。影片节奏把握得当,张弛有度,被誉为为政治影片中的佼佼者,曾获奥斯卡4项大奖。

  关于“深喉”的书籍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曾任尼克松助手的约翰·迪安写的《撕去深喉的面具》,和比较著名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撰写的《总统班底》。(来源:信息时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