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纺织品贸易战能否避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08:08 人民网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纺织品贸易战能否避免(组图)
  纺织品贸易争端已进入第二回合博弈——由“比拼”态度强硬,转为调整“出牌”战略;中国官方有了解决贸易争端的“新思维”——由传统的“抗议”,升级为“自救”;纺织品争端会否成为新的贸易标本——标志着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也是中国用新思路维护自身合法贸易利益的尝试。摩擦会升级为贸易战吗?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黄乐桢/北京报道纺织品争端进入第二回合博弈——国家意志下的贸易交锋

  这是一个几乎从未有过的政府举措。5月30日,履任商务部部长后的薄熙来首次亮相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当前中美和中欧纺织品问题举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薄熙来说,“在中国表示调高纺织品出口关税的善意后,美国和欧盟仍坚持采取设限行动,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对此,“中国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是必然的。”

  随后,欧盟也做出了强硬回应。欧盟驻华代表团向媒体声称,希望中国在15之内自行限制出口数量,否则欧盟不排除单方面实施数量限制的做法。

  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在形式上表现如此激烈,北京多位国际经贸问题专家对《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中美和中欧纺织品争端问题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回合的博弈。6月1日,北京WTO事务研究咨询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博士说,“假如以商务部部长薄熙来5月30日讲话为标志的话,现在各方的出牌战略将发生变化。”

  这是不是意味着纺织品贸易摩擦在升级?最终会导致中美和中欧之间爆发贸易战吗?中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各方态度如此强硬?这是新一轮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还是中国维护自身合法贸易利益的开始?欧美轻率“设限”中国“据理力争”

  演化为目前白热化贸易争端的最初动因,应该是一个数字。

  中国纺织品在2005年1月1日全球一体化以后,1至4月,中国纺织品出口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9亿美元,在这个阶段,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对欧盟增长了45%。

  据此,欧盟称一些产品已经超过了欧盟的警戒线,开始了对中国9类纺织品的特保调查,对从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两类产品启动“紧急特保”程序。调查的重点是要证实中国纺织品是否对欧盟国家造成“市场扰乱”,形成不公平竞争。

  与此同时,5月13日,美国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宣布,决定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三个类别的中国服装重新实行配额限制,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今年最多只能增长7.5%。

  5月18日,美国追加对中国男式儿童纯棉和合成纤维梭织衬衫、合成纤维裤子、合成纤维针织裤子和精梳纯棉纱线4个类别设限。

  进而,欧盟纺织品委员会在5月23日通过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提议,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要求与中国方面就这两类纺织品的进口问题进行正式磋商。

  那么,欧美凭什么来设限呢?用薄熙来的话讲,此次美欧的设限依据源自中国加入WTO报告书里的242条款。

  薄熙来说,这个242条款如果援引它的规则的话,应该是有条件的,即要证明中国纺织品在美欧确实存在扰乱市场、威胁阻碍贸易有序发展的情况,二者之间应有因果关系。美欧不仅没向中方提供详尽数据,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与中方的看法和分析都有很大差距。美欧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道理也是不科学的。解决贸易争端“新思维”

  薄熙来“用事实说话”:原来属于配额产品的中国纺织品对欧美的出口,确实增长幅度是大的,对美国的增长幅度是250%,对欧盟的增长幅度是82%。但是,这种增长是正常的。因为它是由过去长期扭曲自由贸易的配额体制转向现在纺织品一体化、转向纺织品的自由化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这和正常贸易过程中某一年、某一个时期、某种产品的突然激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这个情况是可以预见的,经济界的人士对这个问题多年以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事实上,这并没有给相关国家带来一种突然袭击,它是正常的转换。薄熙来说,“这种增幅在过去取消某些产品配额的时候,也同样出现过这种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按照‘242’的规则来说,中国有很多因素需要讨论的,不应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没有给中方提供充分的数据,就提起正式的磋商请求,进入设限的程序。”

  面对对方的“无理”,中方没有采取以前惯用的“抗议”,而是打出一张“新牌”:

  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而此番取消征税,距离上次宣布调高关税仅仅10天。此前,有过两次加征出口关税:第一次是2005年1月1日,第二次是5月20日。

  薄熙来形象地说:“如果美欧没有高度重视中国加征出口关税措施,仍然采取设限,那我们就相应调整政策,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

  中方解决摩擦的新打法,特别是崭新的“出牌理念”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人们在短暂的惊愕之后,多方都给予了“叫好”评价。在外界看来,这似乎是中国解决贸易争端的一个新思维的开始。欧美“自由贸易”有双重标准

  在大多数人赞同中国采取自救措施的同时,纺织品贸易摩擦会不会导致中美和中欧之间爆发贸易战,也成了热点话题。多位国际经贸问题专家认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事态发展,现在尚不能得出这种令人不安的结论。

  有专家称,我国政府与美国和欧盟关于“特保”的磋商出了问题,其中磋商意见不一的关键在于,双方在对入世议定书第242条款的理解上存在分歧,这并不会导致中国和欧盟、美国间发生纺织品贸易战。

  事实上,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纺织品贸易在中美、中欧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不足十分之一,这种情况下发生纺织品贸易战似乎不太现实。

  但是,这种小比例的贸易领域,对中国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美国和欧盟坚持对纺织品采取设限行动之后,已经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经济。

  薄熙来指出,欧美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是直接的。纺织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直接就业人口约1900万人,加上相关就业人口就更多。现在欧美对我们设限的产品背后,每个品种涉及至少1000家企业,多则达到6000家企业。纺织业就业者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中国是低收入家庭。欧美设限给我们的损失是直接的,美国现对七种纺织品设限,实际已影响到中国20亿美元出口、16万人就业。欧盟对两种纺织品设限,也影响到中国3亿多美元出口和相应的就业人数。

  面对这种压力,薄熙来强调说,中国经过了15年谈判才加入了WTO,这是权利和义务平衡的结果。纺织品是以我们其它方面的市场开放为条件而获得的一个应有回报,中国企业理所当然要享受一体化成果。

  薄熙来说,欧美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自己有近200年历史,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能够挑战他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马上搞贸易保护主义,关上大门,我认为这是双重标准。在绝大多数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都占有绝对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慢慢积累形成了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就是纺织服装业。争端如何解决:私了、报复还是向WTO申诉

  薄熙来指出,欧美对中国的纺织品采取数量限制,在WTO自由贸易这个普遍的原则下是不光彩的,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对此,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鲁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介绍说,“在配额体制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配额数量远远低于很多小的纺织品供应国。配额取消以后,这种能力自然会释放,而且中国的纺织品价廉物美,产品质量档次适应欧美市场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对方有需求中国才供应,这是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所以短期内中国出口数量扩张,实际上是正常贸易情况下必然发生的现象。欧美滥用设限措施实质上就是贸易保护主义。”

  北京WTO事务研究咨询中心首席专家程大为博士分析认为,在WTO体系中,如欧盟一样,企图对其它成员使用保护主义措施的借口往往是“不公平”的。如果“借口”导致中国国内企业难以生存,失业人数急剧上升,造成市场扰乱,那么就是对中国的不公平,我们就要重新拾起保护主义的利剑。

  因此,程大为评价说,中国对自己的贸易开始保护,这倒是个新起点,由从入世谈判以来的开放转向了保护,这个起点是对的。

  事实上,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支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表示,中国纺织行业协会对国家刚刚做出的停止征收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表示欢迎和支持。他认为,此前中国政府决定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的做法,是中国政府为建立纺织品贸易新秩序,缓解贸易摩擦而做出的努力,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对此,在回答记者“中方为何尚未采取相应报复措施或向WTO申诉”时,薄熙来说,国内很多纺织企业要求中国政府在企业遭到不公正待遇时,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一定讲报复,因为中美、中欧经贸合作的领域非常宽广。

  至于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薄熙来表示,对中国产品设限,不仅违反WTO原则,而且是歧视性的,我们坚决反对。不过,是否申诉、何时申诉,选择的权利在中方。我也希望中欧、中美通过协商、磋商,来解决贸易争端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从更多业界人士了解到,欧盟和美国的确违反了市场开放的总体精神,此次争端是可以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辩驳,假如中国选择向WTO申诉的话,将是对该组织的一次考验,是对自由贸易精神的考验,对中国的贸易发展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上海纺织业很受伤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俊才

  张亮/上海报道

  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行为,已经成为架在中国企业脖颈上的一把利刃。

  6月1日,小雨。上海虹桥开发区延安西路上的世贸商城,往日熙来攘往、紧张有序的商业交流显得有点稀疏。熬过美欧纺织品出口设限的5月“寒流”,上海世贸商城——这个拥坐华东纺织业外销半壁江山的出口重镇,陷入空前的冷清。

  “我已经准备转销皮具,袜子出口已经山穷水尽。”世贸商城6楼中天国际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源泽面对《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一脸无奈,“截止5月12日,美国给中国4200万打的袜子配额告罄,不再能够出货,我的袜子业务完全休止。”厂商之痛——职工下岗在所难免

  上海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晴雨表,江浙大大小小近千家纺织品都从上海外贸公司出口;而世贸商城此时已经无法掩抑与其关联的上链——纺织品生产厂商遭遇“设限”后的艰危处境。

  孙源泽独家代理出口的袜子,其出品商是浙江正元集团。

  位于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通江路的正元集团,此时烟雨迷蒙,浅绿色的门庭出现少有的宁静,这个中国袜业的排头兵正用劲力气消化出口通道堵塞带来的阵痛。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浙江正元集团是专业生产各种档次的生活用袜、手套无缝内衣,大部分商品出口美国,在这次美国出口限额中首当其冲受到重创。

  “去年,正元外销美国产品总价值5亿元人民币,春节前,形势良好,节后,我们又从贵州、甘肃两地招收下岗工人800人,人数达3200多,如果美国不对中国出口设限,我们会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点,但设限后我们只能守住日本市场,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所以员工下岗在所难免。”6月2日傍晚,浙江正元集团总经理王雪成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王同时对记者表露自己的心里“压力”:这些从贵州、甘肃找来的新员工本来就是下岗工人,再度下岗真有点不忍心,况且,当时两地的电视台都跟踪采访,报道了正元集团为内地安置下岗工人的“义举”,目前有点骑虎难下。

  “没办法,我们只好1个岗位增加0.5个人,这样成本也相应增加了。”王雪成说,“现在袜类向美国寄样品都不行了,估计服装业3个月后也会是同样命运。原以为WTO之后,配额取消,所以大幅度增加机器和员工,谁知道竟是今天这样局面。”

  这种局面也属于整个制衣行业。上海奉贤以出口欧美为生产方向的四海服装厂厂长夏志龙告诉记者:“美国在进口上设限,使我们的生产受到很大考验,大批裁员对社会也增加负担;事实上,我们加工水平并不低,就目前说,国际顶尖级服装品牌35%在上海加工,上个月,法国组织一批有代表性的企业来上海奉贤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加工水平令人满意。”贸易之累——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

  上海市娄山关路上,与世贸商城仅几步之遥的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国际”),是上海纺织品对外出口的老字号,具有很强的出口实力。

  6月1日下午,东方国际设计打样中心副主任赵军女士在办公室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东方国际在对外贸易上,美国这一块占大头,本次贸易设限对我们的影响可想而知。”

  “我们不能一味看低自己的纺织产品,事实上,我们国内纺织品的技术附加值也在提高,其中的设计创意、印染技术含量不比国外同类产品逊色。”作为设计技术出身的赵军对记者直陈,“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不能屈服,我们不仅是出口大国,还是进口大国,每年要进来大量的计算机、重型机械乃至飞机,强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一块筹码。”

  不过,她接下来分析,这个“寒冷”5月,受到考验的不仅仅是贸易公司,包括整个产业链条:棉农—纺织工人—缝制印染物流等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

  自称以“大心胸”坦然从容对待这次贸易设限的东方国际,比起外界的激动的确多了些沉静。

  和《中国经济周刊》商议以“有关负责人”称谓的东方国际的两位负责业务的副总6月1日在东方国际会议室接受采访时说:“2000年,东方国际上市,主营服装进出口业务,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其中,白鹤服装厂和高南服装厂都面向美国市场生产,估计下半年一部分要停产,尽管想尽办法,开辟其他定单,但填补不了美国进口设限的缺口。”

  相互辅证的两位负责人说,早在两个月前,美国就不下订单了,原属中国的订单转到了越南、孟加拉,这对东方明年的订单影响十分巨大。“这这样设限与WTO相抵牾,实际上是一种贸易歧视。针对这种情况,东方的对策是,减少敏感性出口产品,增加非敏感性纺织产品,呼吁政府增加出口管理,加强相关谈判,政府牵头,商会联络,改变国内纺织品出口一窝蜂现状。”东方国际其中一个负责人说。

  据东方国际分析,2005年1—4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裤子增幅最快,可只占美国市场4%的份额,配额200万条,远少于越南700万条,说明美国给中国的配额很低,事实上,美国国内也不生产该产品,必须从其他国家进口,不买中国的也要买其他国家的,根本不存在中国产品威胁之说。市场之阻——民间接触破“政策坚冰”

  作为精心打造继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和东京之后“世界第6大服装之都”的上海,为应对制裁正在积极寻找对策。针对“5月寒流”,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联合美国CYBERMERCHANTSEXCHANGE 公司在政策的“冰层”之下,擘画企业之间的通融。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5月21日至6月5日,伴随着2005年纺织品赔额取消,来自欧美150家服装采购商,包括CK、REEBOK、NOKIA这样的世界名牌大鳄,开始了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浙江科桥面料市场—上海的企业“零距离接触”。

  “我们组织这些买家过来,就是为了反对美国的贸易制裁。”上海服装行业协会郭卫生副会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让欧美企业和中国服装企业交流,让他们明白,由于政府制裁,他们也和中国企业一样蒙受损失。”

  美国纺织协会会长在上海市杨浦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双方之间的密切接触,目的就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国内企业向政府反映,并让政府明白,尽管政府出台了这项设限政策,但是中美企业之间的贸易不应该因此为而终止。”

  据郭卫生介绍,在中美企业交流过程中,不少美国企业已经向中国纺织企业下单,但是,考虑到美国制裁政策在即,为规避风险,中国企业只签下意向合同。

  6月2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海将联合邻省江苏、浙江及其有关城市建立长三角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防范变幻莫测的纺织品贸易环境。

  “根据有关协议,2005年1月1日起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制度,纺织品贸易全球一体化。”焦扬介绍,“在此背景下,上海纺织品出口贸易出现了稳健增长、但总增幅放缓的特点。”

  焦扬解释,纺织品是上海重要行业,针对国际纺织品贸易环境不断变化的形势,上海将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提高纺织品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优化资源配置,主动规避贸易摩擦。

  据了解,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外经贸委等部门将密切合作,及时跟踪纺织品出口的价格变化情况,建立纺织品出口预警机制,同时,上海将在中国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江苏、浙江首先在纺织品领域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关预警机制。此外,上海将进一步支持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协会运行机制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以期通过行业协会这样的中介组织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切实维护企业利益。仲裁还是“私了”——争端的下一步解决途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萌 /北京报道

  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缘起欧美以“特保”为由而作出的“特限”。“特限”本质上属于法律纠纷。法律条款解释、所选司法程序以及解决成本考虑等,都是影响最后结果的不确定因素。特保与特限:中国入世的先天软肋?

  “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第十六条,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而根据限制措施程序,美国国内符合条件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商或其代表都可以提请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实施限制措施。

  按照当时的中国入世议定书,美国按照世贸规则或者是议定书的承诺来对纺织品实施的过渡性限制有三种:一种是纺织品特别限制条款,过渡期到2008年;第二种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第三种是关于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过渡期为15年。

  与反倾销比起来,所谓的纺织品特限条款,在使用方面比较容易。从操作程序上来说,纺织品的特别限制属于行政措施,并没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只要经过美国商务部纺织品协议行政委员会认定存在“市场扰乱”或者“市场扰乱威胁”,就可以实施。

  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殊保障措施条款的存在,正如同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案中的作用一样,为中国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设置了壁垒。由于中国不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企业不仅在反倾销诉讼中难以胜诉,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某些WTO成员国对我国产品提起更多的反倾销申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任何国家都可以以“倾销”起诉中国企业,但却不承担举证责任,这导致“反倾销”已成为外国企业可以随意揉搓中国企业的工具。而随着欧盟最近否决了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请求,随着美国公布其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6项标准,我国“入市”可能和当年“入世”一样漫长。争端解决风险比较:仲裁不如私了?

  5月30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由于为期3个月的美国和欧盟关于“空中客车”补贴计划的谈判正式宣告破裂,由此美国和欧盟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打一场涉及金额多达数十亿美元的贸易官司。分析人士指出,事实上,这起争端一旦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来裁决,对于双方都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冗长的WTO争端解决程序对谁来说都不算是一件好事。

  而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假如纺织品纠纷无法通过为期六十天的磋商和协商来“私了”,我们还可以通过WTO总干事来进行斡旋和调节,如果调解失败,面对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在争端解决机制中,判决中国政府是否违反WTO规则和承担国际责任的评价主体,是WTO内设的具有国际法院性质的争端解决机制机构,也就是所谓的国际仲裁。争端解决机制机构是由“专家组”组成的。专家组由三名或五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组成,负责审查证据并决定谁是谁非。专家组在6个月内作出裁决。被起诉方可以对专家组的成立提出异议,但这种异议的提出只有一次机会。在争端解决机构召开第二次会议后,对专家组的任命异议就不能再提出和阻止。除非各方协商一致,向贸易争端解决机构提出反对意见,要求更换专家组。

  专家组的报告通常应在6个月内提交争端各方。任何一方就专家组做出的裁决均可提出上诉,上诉必须根据有关法律的问题及与上诉有关的事由提起上诉,上诉不审理现有的证据或审查新的证据。上诉可以确认、修改或推翻专家组的法律调查结果和结论。

  一般情况下,上诉不应超过60天,因特殊原因可以延长到90天。争端解决机构必须在30天内接受或否决上诉报告,而否决决定必须是协商一致才能做出。裁决以后,败诉方应立即纠正,如果不按裁决执行,那将做出补偿或者承担对它的处罚。在处理案件上,贸易争端解决机构负责裁决的实施。任何未决案件都将留在争端解决机构的日程上,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假如真的进入那么漫长的国际仲裁,相对于必然会受到影响的经济利益而言,首要的损害是我们的国际形象,而国际影响本身就是经济利益。”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马林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她认为,由于我国在WTO的法律适用上还存在着不足,所以面对国际仲裁我们很难得到有利的判决。“虽然我们现在很多与WTO一致的新法则已经出台,但是我们在实际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而且我们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经验不足。”因为以往很多相关纠纷,都是通过协调和比较来协商解决的,“有很多具体的规则都没有到位,这点来说对我们相当不利。”

  “我们具有了WTO主体地位,但同时WTO的贸易规则在我们的国家执法体系中并没有被深刻了解。即使在最高法院,很多人也不明白这些具体规则,使之成为了一种空中楼阁。”自我反省:严厉的规则与迷乱的企业

  自今年四月份以来,欧盟、美国、乃至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对中国纺织品进口采取了限制措施,各种特保调查、反倾销调查纷纷展开。

  有专家认为,之所以我们屡屡受到“反倾销”打压,最主要的风险制造者就是中国企业的意识没有与WTO接轨。“有的企业老总有上亿的资产,但是在WTO问题上却没有一个得力的法律顾问”,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马林霞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企业并不是意识不到问题,而是把问题当成细节而没有重视。“而给企业带来挫伤的往往就是细节。”

  “而且对于某些企业,并不是每一次所谓的‘倾销’都受到了指控和指责,所以中国很多企业根深蒂固的侥幸心理是企业‘走出去’的最大敌人。”马林霞说。

  资料: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进程表

  4月25日,欧盟决定对中国9类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调查;

  5月13日,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宣布,决定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采取“特保”限制;

  5月18日,美国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设限品种增加到7个;

  5月23日,通过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提议,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

  5月29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孔泉发表讲话指出,中国政府对欧盟委员会仅凭3个月的初步数据,自主启动调查并决定设限表示强烈不满,同时还表示中方愿通过磋商妥善解决当前中欧纺织品贸易方面出现的问题。

  5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出席,指出“如果美欧没有高度重视中国加征出口关税措施,仍然采取设限,那我们就相应调整政策”,发布会长达两小时之久。

  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

  5月31,欧盟驻华代表团向媒体声称,希望中国在15之内自行限制出口数量,否则欧盟不排除单方面实施数量限制的做法。

  6月2日,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与中方就共同关注的重大经贸议题和即将举行的第十六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交换意见。但社会各方更为关注的焦点是,此次到访是否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带来积极信号。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纺织品贸易战能否避免(组图)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