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建造侨民博物馆 架起沟通新桥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14:10 东方网
  东方网6月6日消息:上海曾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城市之一,外国侨民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应该得到承认,沪上史学家呼吁——建造侨民博物馆架起沟通新桥梁。

  1个多月前,《新民晚报·焦点版》报道了当年在沪避难的犹太小姑娘格尔达时隔50多年后重返申城,领回遗失的儿时护照的故事。

  虽然格尔达早已带着对上海的眷恋离去,但“犹太儿童护照事件”,却触动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的思绪。

  “上海开埠之后,侨居沪上的侨民除了犹太人外,还有英、法、德、日、俄和葡萄牙等国人,最多时达58个国家。而今,上海曾庇护过3万犹太难民的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已在国际上赢得声誉。但可能绝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上海也曾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城市之一。外国侨民是上海城市历史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们希望有关方面能建造一个侨民博物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说。

  侨民难忘上海的生活

  外侨在上海生活、工作、开厂、经商、办学、行医……他们将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带到上海,将外国的物质文明等也带到上海。

  自来水、煤气灯、电灯、马车、汽车、自行车,按钟点作息制度、星期制度、教育制度、市政管理制度……所有这些,都对上海社会演变和城市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上海人的生活中依然带有那个时代的影子。”周武说。

  外侨影响了上海,上海也改变了外侨。由于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许多欧美侨民都说在上海的日子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英国汉学家哈瑞特·萨金特的《上海——文化冲突的焦点,1918-1939》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威格比的英国女士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她在上海过着优越的生活,服饰和舞姿在外侨中都颇有名气。35岁那年她随丈夫返回故乡,结果一直不能适应英国的生活,只活到40多岁就去世了。

  上海外侨研究成热门

  数量众多、国别众多的上海外侨,很早便吸引了海外人士的目光。

  周武说,上世纪20年代,欧美学者已陆续出版研究上海外侨的著作。1921年亚当斯写的《上海美国总会》,1921年、1923年相继出版的兰宁、库寿龄写的《上海史》,1926年梅朋、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对上海美、英、法等国侨民的生活都有丰富的记述和细致的研究。

  上世纪3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著作更多、涉及范围更广。上世纪70年代末期,海外关于上海外侨的研究再次形成热潮,著述很多,这也是上海史作为海外中国学学界公认的“显学”的一个缩影。

  “国外学者对上海外侨的兴趣,源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趣。”周武认为,外侨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是,关于侨民研究方面资源的开掘,我们做得很不够。”

  让侨民来沪追忆往事

  “美国纽约有座叫艾丽斯的小岛,上面由纽约市政府出资建造了一个最早登陆的各国移民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许多外国游人都想看看,自己国家的移民是怎样来到‘新大陆’、又是怎样开拓创业的。上海是世界上和纽约城市性质最相似的,都是移民城市,建造一个外国侨民博物馆很有现实意义。”

  “这个侨民博物馆,并不是为了粉饰那段屈辱的历史,而是要真实再现历史,既要展示殖民主义者的狰狞面目,也客观地反映侨民们对上海城市发展的作用。而建造侨民博物馆本身,便是上海城市特质的体现——国际化,它可以成为上海通向世界的一座新的桥梁,会有更多的格尔达或者格尔达的后人回来上海寻找昔日生活的印迹。”

  “现在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投资,上海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比如马上就要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已是第8届了。在经济、文化交流之后,我们需要和世界进行更紧密的情感沟通,侨民博物馆正是这样的一个独特的纽带。”周武强调。

  希望纳入百个博物馆

  说到博物馆如何建造,周武表示:“这不光是几个学术界人士的呼吁就可以做成功的,它需要政府的支持。上海市政府不是推出了到2005年年底建100个博物馆的计划吗?希望建造侨民博物馆的提议能够纳入这个计划。而且,我相信,一旦上海启动这个博物馆的工程,将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响应,因为上海外侨的历史已是世界性的话题。”

  周武承认,建造侨民博物馆困难也不小。“由于新中国建国后绝大多数外侨回到母国,我们的相关研究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现在了解和梳理的工作很艰巨。另一方面,大量的文献资料随着侨民撤离而散失,国际征集的难度也很大。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再不抓紧抢救,越来越少的当事人和越来越淡的记忆将湮没在时光的缝隙里。最大的损失,还是上海。”

  新闻链接

  上海今年年底建成100个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事业近十年来发展迅猛,但无论是以“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文化中心”的目标来衡量,还是与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世界级大都市的博物馆事业“横向”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在2003年春天召开的上海市文物工作会议上,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提出了上海要加快发展博物馆事业的设想,明确要求在“十五”期末,即到2005年底前,使上海的博物馆总量达到100个,并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一流博物馆。

  截至2002年,上海拥有64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其中艺术类博物馆6个,科技类博物馆1个,地质类博物馆8个,革命类博物馆7个,人物类纪念馆19个,其他行业博物馆23个,初步形成一个涵盖全市的博物馆网络。此后3年,上海以平均每年增加10个博物馆的速度加快了建设步伐。

  据了解,国际大都市几乎都是博物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比如纽约现有各种博物馆150个,东京拥有160个,巴黎有105个,伦敦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共421个。

  沪上侨民最多时达到15万人

  “上海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外国侨民,是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开始的。那一年,上海登记在案的外国人为26名。1854年租界修改章程,华洋分居变成华洋杂处,外侨数量逐渐增多,1865年已超过2000人。”对于上海侨民的发展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相当熟悉。“1899年,英美租界改称国际公共租界,来上海的外国人增速更快,差不多每10年增加1万人,到1931年已达到6万人。而到1942年最高峰时,上海外侨总数为15万余人,占当时全市人口的二十分之一。二战结束后,日侨、西方侨民大批回国,上海外侨数量锐减。”

  “数量可观的外国侨民,证明近代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周武对上海侨民历史的关注从2002年开始,因为那一年上海城市史研究被市政府立为重点学科。
上海建造侨民博物馆架起沟通新桥梁(组图)
  位于陕西南路上的步高里曾是法国侨民在沪的主要居住区。如今的门楣上仍留有历史的痕迹
上海建造侨民博物馆架起沟通新桥梁(组图)
  若瑟堂位于四川南路36号,1860——1861年建造,属于晚期罗马风格的建筑,当年曾有不少侨民在此做礼拜

  作者:杨建正/摄 季颖/文

  (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