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呼唤语文课的诗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3:08 人民网-江南时报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我们的教育正是一方面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将来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应直接提供给他们“灵魂的粮食”,以及培养他们播种这种粮食的能力。语文课,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些职责,尤其是后者。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之外,要用浓浓的诗意去陶冶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两条腿走路,培养出心灵美好而又丰富的学生来。

  一、寻找教学中的诗意素材

  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印下了写者的足迹,充溢着他所有的生命的呼吸。以《我与地坛》为例,我们作为备课者,这篇课文之外,还有读本上的剩余几个章节要潜心阅读钻研,此外要熟悉史铁生的生平,了解他成为残疾人的原因和成为残疾人之后的痛苦的心路历程,最好还要读一读他近期的散文作品《病隙碎笔》。这一大堆资料告诉你这篇课文的丰富意蕴,告诉你每一处不俗的文笔下深含的意味,你由此走进了作品。作为讲课者,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之一是分析评价,这篇课文用来分析评价的训练点很多,从外在的语言表达形式到内在的内容、哲理,单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对生与死的看法,作者对生命的看法,作者有关母爱的描述和思考,作者眼中的地坛等等,均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评价。

  新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像《我与地坛》、《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这样的散文,它们表现出来的“艺术的注意力”不在描写对象的自然形态上,而偏于描写对象的主观化和感情化。作者在写作时,思绪翩翩,凝固成文采飞扬的文字,经读者阅读再加工后,又放飞出灵动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既立足于作品,又带上读者的主观色彩。教师在备课时,重要的是自己鲜明、深入而独到的感受,如果只借助于教师教学用书,那么上课只能是书架搬家,再浓郁的诗意也会被这种没有灵气的“搬家”破坏。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还极可能压制学生涌现出的灵气,理由是他这种灵气在教参中没有找到,这样就十分危险了。我们知道在文学欣赏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分,教师不应做学生的裁判,而应做学生的“向导”。

  二、打通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通道

  在钻研教材之外,我们一定要钻研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是一个诗意的所在,而我们的学生也是一个诗意的所在,他们也如一本书呀!

  外部世界各种媒体对我们的学生的狂轰乱炸极易使我们的课文失去本应有的魅力。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强按牛头饮水,再诗意的东西也会没有诗意。在此,仍是要了解学生,还要转变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学生内心的诗弦正等着我们去拨响,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走进浮华而热闹的世界之外的另一个真正美不胜收的地方。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李白的瑰丽想像、华彩词句和豪迈的诗情在诗中表露无遗,其主体是梦游天姥山这一段,可学生大都只有词句的声音感受,而不能具体感受场景之美。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划分了层次之后,拎出幽静、壮丽、恐怖、迷幻、豪华神奇等几个场景,让学生当场选其扩写,鼓励学生依据原诗句大胆想象,结果15分钟后许多学生拿出了不俗的作品,想像的翅膀在压力下打开了,写出的佳句有:“天空的云雾逐渐散开,隙缝中挤出了一抹光亮,然后越来越亮,终于,日月的光辉完全喷散了开来,照耀着金银台,笼罩着金银台的烟雾被日月之光射得支离破碎,朱红色的宫殿在金光下招展着无限的神秘,镶嵌着凡间花草的大门正缓缓打开,我看门内的世界,一片模糊,但阵阵酒香已扑鼻而来……”“登着布满青苔的台阶向上登去,耳旁不断传来飞鸟的惊鸣,抬头眺望群山,犹如近在身边,伸手可即,远处一轮金日从海里跃出,散发的光芒照耀着群山,刹时间我的身体已被金光穿透,已和山溶为一体,一声鸡鸣惊醒了我已快熔化的身躯,我才意识到已处在半山腰,身后已不见底……”

  学生具体地钻进了李白的梦境,与这位“粪土王侯”的诗人一起飞度镜湖,攀登天姥,目睹仙人盛会,感嗟时道多舛。当他们再读课文时,你会明显地听出声音中神奇豪迈的情感,朗读的人也俨然成了半个诗人,这就是人与文的诗意的沟通。

  在类似这样的诗意教学的探索中,我常常感到设想和实际之间有一大截距离,这说明自己的功力还很不够,还要在教海中不断地潜心钻研。但我相信,坚定不移的诗意的追求不会让我的学生和我失望。“培养人文精神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人文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我想人文精神在课文中的体现应具体表现为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你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些,便是让学生感受到了其中的人文精神,学生也就身处于诗意当中,而“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读,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罗斯福夫人语),这是语文课让学生真正受益终身的地方。

  作者单位:镇江实验高级中学

  《江南时报》 (2005年06月07日 第二十八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