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救助贫困生 从三餐免费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5:52 成都日报

  查看今日PDF版内容

  PDF版阅读说明

  救助贫困生 从三餐免费开始2005-6-7 3:23:00

  每天的傍晚时分,在刚刚恢复宁静的大邑中学学生食堂里,你总能见到六七名正在帮助工人打扫卫生的学生——王新扬便是这些学生中的一个。他告诉记者:“我们都是贫困生,帮食堂扫地是自愿的,因为我们都可以免费在这里吃饭。”

  在该食堂负责人姚建苗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一份救助优秀贫困生免费就餐名单,名单上一共12人,年龄从14岁到17岁不等。姚告诉记者,这些孩子都是成绩拔尖的学生,但家境贫寒,交伙食费困难,所以食堂就免费让他们吃饭,“为了回报学校,晚饭之后这些孩子会自觉来这里帮工。”

  据介绍,该校学生食堂的伙食标准最低为180元/月,一年就是1800元左右。对普通家庭来说,这个费用不算多,但却相当于许多贫困生家庭一年的收入。该校政教处主任龚建林告诉记者,学校食堂免费向贫困生供餐已经好几年了,名额没有限制,最大的原则就是“不能让我们的好学生吃不起饭。”据龚建林称,现在这已成了学校不成文的政策: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经过调查确实家庭困难,由班主任推荐就可以到食堂免费就餐,“别看这个政策小,但对优秀贫困生来说,却可能因此而改变命运。”

  苏强

  (电子科大学生,曾经的受助者)

  当年状况一天只吃一个馒头,夜里经常饿得嗷嗷叫,实在受不了就起来喝自来水。

  如今感言如果不是学校、老师,不是姚阿姨和食堂师傅们的接济,我现在肯定在家种地。

  在大邑中学采访期间,记者巧遇了回校看望学校食堂负责人姚建苗的该校毕业生苏强。2003年苏强从大邑中学毕业,目前就读于电子科大。苏强告诉记者,他免费在这个食堂里吃了三年饭,“如果不是学校、老师,不是姚阿姨和食堂师傅们的接济,我现在肯定在家种地。”

  苏强是大邑县梁坪乡的农民子弟,母亲患病长期卧床,80岁的奶奶需要赡养。一家人的生活完全靠父亲种的2亩多地,年收入不到3000元——而这点钱,对付吃饭和母亲的药费都显紧张。2000年,苏强中考成绩优异,被省重点中学大邑中学录取。但苏强和家人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们知道,九年制义务教育只管小学和初中,高中阶段要花钱,而这个家确实已没有能力负担这个费用了。父亲告诉苏强:“既然考上了就去读,实在读不下去了再回来种地。”

  苏强是揣着向邻居借来的300元钱来到大邑中学的。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境后,免除了他所有的费用,甚至包括住宿费。百感交集的苏强开始安心读书,并且更加努力,第一学期他就进入年级前五名。但渐渐地,老师们发现,这个学生越来越消瘦,精神也越来越差。有同学反映,苏强一天只吃一个馒头!同宿舍的同学也反映说,苏强夜里经常饿得嗷嗷叫,实在不行了就起来喝自来水!这一情况立即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他们马上将苏强列入了免费供餐名单,“如果不是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这个学生肯定要流失,一个人才说不定就此毁了。”一说起这个事,该校副校长苏光明就有点唏嘘不已。

  酒宴

  (“精心策划”的、为收礼而办的升学宴)

  当年状况考上了电子科大的苏强想尽了各种办法也只凑到了5000元钱,而这点钱连第一笔学费都不够。

  众人帮助为筹钱,姚建苗想到了办酒宴的主意。知道了酒宴真实目的的宾客自愿多掏了5元、10元“份子钱”,连来帮忙的食堂师傅们也凑了1200元钱。

  2003年8月,苏强拿到了电子科大的录取通知书,他把这个喜讯第一个告诉了姚建苗。姚回忆说:“当时我都激动得流了泪。但孩子说进校要交7000块钱,我们都犯愁了。”

  当时,苏强家里连1000元都凑不齐。乡亲们也不富裕,最多能借到1000元。还有5000元从哪里来?姚建苗当即从银行里取了2000元钱交到苏强手里:“这个钱你先拿去读书,不要急着还,毕业以后再说。”其实,作为一个小小的食堂管理员,姚建苗的家境也不宽裕,2000元钱几乎就是她家庭储蓄的一半。但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她没有丝毫犹豫。

  东拼西凑,苏强勉强有了5000元学费。但钱还是不够。

  这时,姚建苗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按农村的习俗,有学生考上了大学,都要摆酒庆祝,道喜的人都要“赶礼”,这办法说不定还能凑到点钱呢!但摆酒总还得花点钱吧?姚建苗当即向学校总务处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食堂出人,借出冰柜灶具碗筷,前期费用由食堂师傅们垫付,到苏强家办宴席。总务处认为这是个“大好事、立即办”。

  2003年8月25日这一天成为苏强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姚建苗带领学校食堂的13个掌勺师傅和工人,用人力三轮车载着冰柜炊具、果蔬肉菜以及饭桌椅凳,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苏强家。苏强回忆说,那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宴席摆在露天坝里,烈日下师傅们忙得汗如雨下。姚建苗忙着招呼客人和收礼金——这些本来应该是苏强家人的事,但却是和他非亲非故的叔叔阿姨们在张罗着。前来道喜的乡亲们知道事情的真相,也都异常感动,“赶礼”的钱也因此比惯例多出了5元、10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帮干忙”的食堂师傅不仅出力,还要出钱——姚建苗拿出200元,其余每人拿出50元,“按规矩,摆酒的要给掌勺师傅红包,没想到他们还要给我钱!”苏强一说起这些,眼圈就红了。最后统计,食堂的工人师傅一共为苏强凑了1200元学费!姚建苗说,大多数工人都是临时工,每月就几百元工资,平时都很节省,但为了苏强却舍得出50元,“我都没想到。”

  这场精心“策划”的酒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共收到3000元“份子钱”,苏强的第一笔学费终于凑齐了。

  费用

  (有了贫困生,所有人都变得更节约)

  食堂有次一个师傅炒菜中,无意中掉了几片青笋在地上,他马上捡起来冲洗后再回锅。

  学生在窗口取餐的时候,有些孩子还特别要师傅减少点分量。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学校不鼓励这种行为,但这种品德让人感动。

  在大邑中学的日常开支中,没有贫困生免费吃饭的这笔钱,这笔费用要全部由学生食堂自己负担。“虽说是免费吃,但伙食标准同其他学生完全一样。”姚建苗说,今年这批学生按人均最低1800元算,一年就是2万多元的支出,钱从哪里来?一个字:省。据姚建苗介绍,以前师傅操作中多少都有些浪费,当然这也是难免的,但自从有了这些穷学生后,大家都特别注意节省,无论是摘菜还是烹饪中都更加细心了,“有次我们一个师傅炒菜中,无意中掉了几片青笋在地上,他马上捡起来冲洗后再回锅。”

  仅靠食堂节省要解决10多人的饭菜还是不够。“我们的学生都很懂事,在窗口取餐的时候,有些孩子还特别要师傅减少点分量。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不鼓励这种行为,但这种品德让人感动。”姚建苗说,在大邑中学,学生们都知道有贫困同学在食堂免费吃饭,所以节约一粒饭、节省一口菜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重点班=贫困班

  一所重点中学的困难与责任扩招带来优秀贫困生

  记者在成都市各区(市)县调查中发现,2000年以后,各类重点中学都开始大幅扩招,各个学校高中部学生数量增长最快。教育界人士认为,出现这种趋势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现实的需要,这个阶段正是小升初、初升高的高峰期,必然要求学校提高就读容量,特别是那些师资力量、硬件条件较好的重点学校;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果,让重点中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给更多的优秀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成为需要,而各重点中学也有这种愿望,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扩招提高自己的生源质量,进而提高升学率,提升学校的声望。

  大邑中学也不例外。从2003年开始,该县25所乡镇学校的中考状元,有21人被该校“抢”到。扩招后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在刚刚结束的高三“三诊”测试中,该校理科50人上600分,文科19人上500分,根据往年经验,只要不出意外,这69人都能考取“一本”,即重点大学。对此,副校长苏光明非常兴奋:这个成绩将创造该校的新纪录。

  但记者对这69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后,却又吃惊地发现,这其中贫困生占42人,比例超过60%!另外,记者还在该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一到高三,凡是重点班都是贫困生“打堆”的地方,以至于当记者提出要采访贫困生时,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指点:到某某重点班去找。

  “扩招确实让学校招来了好学生,但同时也招来了贫困生。”苏副校长实话实说,随着这些优秀学生的到来,学校才意识到了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这些学生相当一部分属于贫困生,他们的家境完全无力承担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不少家庭都是“咬牙硬挺”着交纳首期学费的,至于今后怎么办,这些家长都没有考虑,如果有的话就是:读不下去就让孩子回家种田、打工。

  救助贫困生我们有责任

  面对这个贫困生群体,学校感到压力,也意识到了责任:既然招收了这些优秀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就要让他们能在校好好读书!在当年学校专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明确了一条刚性原则:不能让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贫困而流失。“我们肯定要保这些优秀的贫困学生,只要他们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就都能上大学进一步深造,成为社会的栋梁,如果在中学阶段我们就放弃他们,太可惜了。”

  让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为此每年要付出10余万元,对于教育经费非常紧张的大邑中学来说,这不是个小数目。学校统计数据表明,该校目前贫困生比例约为20%,2003/2004年度共有565名贫困生的学费、住宿费得到减免,总额达108180元。

  享受全免待遇的高二贫困生王新扬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上学反而减轻了家庭负担。”王新扬8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也因患严重的风湿而失去劳动能力,目前只靠继父种田支撑全家生活。他去年到大邑中学读书后不久,学校就免除了他所有的费用,但他还是差点辍学——当时家里每天给他的饭钱只有一两元,班主任张大海回忆说:“那时他一天就吃个锅盔,人瘦得风都吹得倒。”让记者难以相信的是,面前这个身高1.69米的小伙子,去年的体重只有35公斤!而现在,他的体重已接近50公斤。现在的王新扬不用花钱还比以前吃得好,他说:“这一年多来在食堂吃了很多的肉,比以前10多年吃的还要多。”

  王新扬学习非常努力,入校时他名列年级第20名左右,而现在他已经爬升到了年级第3名。

  援助贫困生是系统工程

  全力扶助优秀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目前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一种共识。新都一中常务副校长胡宗突认为,让成绩优秀的贫困生上大学在新都已经不是问题,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捐助可以基本实现这一任务。目前问题的关键已经部分地转换为,如何在高中阶段避免这些优秀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流失,“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三年的系统工程,而不能仅仅是在贫困生考上大学后,我们再伸出援手。”本报记者刘凡

  首 页

  要 闻

  国内要闻

  国际要闻

  城市报道

  区县报道

  党报热线

  体育报道

  财经报道

  证券报道

  文艺报道

  副 刊

  专 刊本网站信息由四川新闻网维护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2005成都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