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人民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7: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汪金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王新华说:“中国需要‘抗战精神’。”

  抗战结束已经60年,对许多人而言,那或许已是一段远去的历史。如今,中国人民的主要奋斗目标早已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一种伟大的力量,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

  日本侵略中国凶狠残暴,对许多人来说至今记忆犹新。但一些青年人不一定很清楚,8年抗战的胜利多么来之不易;也不一定很清楚,在战火中形成的那种伟大的精神多么弥足珍贵。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我们都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这种精神是万众一心的精神。“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一熟悉的旋律,依然激动人心。无数中华儿女当年就这样昂首挺胸,拿起武器奔赴战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告诉我们,“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变成钢。”日本之所以敢于侵略中国,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地广不足以为大,人多不足以为强。而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万众一心,就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这种精神是宁死不屈的精神。侵华日军当年曾扬言,“要在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但他们用了8年,也无法让中华民族屈服,最终被中国人民赶出了中国。在那近3000个日日夜夜,面对烧杀掳掠,面对炮火硝烟,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宁死不当亡国奴,坚决抗战不投降,维护了民族独立,实现了民族解放。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精神是为国捐躯的精神。8年抗战之艰苦难以想象。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胃,却没有找到一粒粮食。无数中华儿女,在缺衣少食、缺枪少炮、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始终保持旺盛斗志,顽强抵抗日军侵略。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8%。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毁家纾难,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精神,投身全民族抗战,以数千万人的牺牲,换来全民族解放。

  日本侵华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不能抹去的伤痛;抗日战争的历史,是一曲中华民族在抗争中走向解放的壮歌。铭记历史,才能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记住那段悲壮的历史,弘扬那种伟大精神,就是要更加珍惜团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弱小必被人欺,知耻方能后勇。今天,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放松,都要一心一意地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动摇。只要中国人民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步调一致,不懈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7日 第四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