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祖孙三代:为红军护墓七十载(人生境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7: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何聪

  在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长岭乡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400多位红军烈士长眠于此。一位老人义务守护红军烈士坟墓70年。他辞世后,儿孙承其志愿,自筹资金,动员村民一起义务为烈士们修墓建碑,在当地传为佳话……

  1934年12月初,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红二十五军八十二师师长周世觉和皖西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克文率领红军转战潜山、舒城一带,到达霍山县长山冲(现在的金寨县长岭乡)。在长岭乡乌凤沟,红军部队突遭敌军包围,战斗从拂晓进行到中午。红军终因寡不敌众,只有1/3突围出去。

  当时只有13岁的村民郑学才目睹了红军奋战的悲壮情景。当晚,他和当地群众乘夜色,悄悄地将437名烈士遗体分3处就近掩埋在乌凤沟山上。在后来的岁月中,他又搬石运土为红军烈士们修建了一座座简易坟墓。每逢春节、清明,他还要带领家人,像祭奠祖先一样到烈士墓前祭奠烈士,维护坟墓,并经常给前来祭祀烈士的党员干部、学生、群众讲述当年红军浴血乌凤沟的悲壮情景。

  几十年来,小山村多次受到山洪冲击,每次山洪过后,郑学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维修烈士墓。2000年后,身体每况愈下的郑学才告诉儿子郑以清和孙子郑为栋:“为红军烈士修墓建碑是我几十年的心愿。现在你们生活条件好了,要想到幸福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脚下的土地是他们用鲜血染红的!你们要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那样对待烈士,为他们修个像样的坟墓。”

  2002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郑家的组织动员下,长岭乡石墙村乌凤沟村民组12户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总共投入1500多个劳动力,挖土抬石,义务为烈士们修缮了一个主墓,建起了祭祀台,栽上了青松翠柏,树起了洪学智将军题写的“红军烈士墓”石刻碑。

  在儿孙修墓的日子里,随孙子郑为栋搬到镇上生活的郑学才总是朝着修建墓碑的方向眺望……这年6月26日,主墓建成树碑那天,村民轮换将郑学才背上山,为烈士墓揭碑,当地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1000多人向烈士墓敬献花圈,群众自发购买的鞭炮燃放了4个小时。墓修好5个月后,郑学才生命垂危,但他仍牵挂乌凤沟另几处的红军烈士墓,在得到孙子郑为栋“一定会将所有烈士墓修好”的承诺后,安然辞世。

  儿子郑以清和孙子郑为栋牢记老人的遗言,为另一处红军烈士荒坟建墓。2004年春节前,掩埋师长周世觉等烈士的第二座红军墓建成。至此,两座坟墓花去郑家2万元。为了继承父亲遗愿,今年58岁的郑以清和老伴不愿搬下山和儿子住在一起,仍住在距离烈士墓不足一里的老屋里,继续为烈士守墓。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7日 第五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