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错时服务缓解“看病难”(今日聚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7:3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田泓

  从5月份开始,上海市卫生局在一些医院推行错时服务,为的是分流就医高峰,减少病人候诊时间。记者近日采访了几家最早开展错时服务的医院,发现这项措施给医院和病人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服务时间的改变。

  错时服务:医生作息跟着病人走

  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令上海各大医院应接不暇。尤其是一些特色科室,病人常常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挂上号。不过,忙中也有闲。调查显示:到医院看病的患者上半周比下半周多;上午比下午多;周一是一星期中就医人数最多的一天;上午8时至10时、下午4时至5时是每天的就医高峰时间。而医院固定的门诊时间是每天上午8时至12时,下午1时至5时。医生准时上下班,闲时等患者,忙时团团转。

  为了科学调配作息时间,上海有的医院推出了错时服务:医生适当错开上下班的时间。比如4名医生负责一科室的门诊,让2名医生按照正常时间上下班,另外2名医生晚一个小时上班,在高峰时参与进去,晚上再延长1小时门诊,这样就可以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时间比较充足的患者也可以避开就医高峰。

  华山医院皮肤科全国闻名,日均门诊量近3000人,堪称世界第一。根据病人流量分析,医院从两方面对门诊时间进行调整。一是开放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实现365天全年门诊无休。科主任郑志忠告诉记者,由于工作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在休息日就诊。据统计,在3个黄金周里,皮肤科平均每天要接诊2000多个病人。二是实行中午不间断门诊。冬天,由于天气较冷,病人出门晚,就医高峰从平时的早晨8点推后到9点。这样一来,一些病人一直等到12点上午门诊结束时还看不上病。皮肤科索性让一部分医生晚一小时上班,中午顺延一小时午餐,接着诊治上午看不完的病人。

  错时服务有效地分流了部分病人。病人平均候诊时间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到15分钟。

  精简流程:让病人少排几个队

  虽然错时服务只是门诊时间的调整,却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党委书记关湧说:“错时服务促使医院从病人角度出发,合理地设计就医流程。”

  医院的挂号和收费窗口向来是各司其职。结果,早上8时挂号窗口排长队,付费窗口可罗雀;9时一过,这支长队往付费窗口转移。实施错时服务后,眼耳鼻喉科医院将挂号和收费窗口打通。挂号高峰时,所有窗口开放挂号,配药高峰时则转而收费。

  眼耳鼻喉科医院做过一个调查,病人从挂号、候诊、就诊、检查,到付费、配药,看一次病平均要走12个环节。挂号付费要排一次队,检查付费要排一次队,配药付费还要排一次队。付一次费就要排15分钟的队。为了减少病人反复排队,该医院推出了预付款措施。病人挂号时在“银联卡”中预付一定金额,检查、配药的费用通过电脑记录,在看病结束后一次性结算。

  眼耳鼻喉科医院集中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医生,专家门诊的供求矛盾较普通门诊更突出。医院调整资源配置,适当压缩普通门诊,增加专家门诊挂号量。为了让病人一来就能看病,医院还推出电话、网络特约门诊,病人可在约定的时间前来就诊。

  合理分流: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虽然错时服务部分缓解了“看病难”,但医务界人士认为,促进病人向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合理分流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郑志忠说,作为一家教学医院,华山皮肤科理应以接治疑难杂症为主,而像虫咬瘙痒之类的小毛小病则由社区医疗点处理。但是,现在病人不管大病小病都喜欢上大医院。皮肤科共有四十几名医生,为了应付日常的门急诊,每位医生每个月要加两天班,其实皮肤科至少有1/3的门诊可以分流到社区医疗点。

  关湧认为,小病上大医院是由于现在各级医院之间服务价格差别不大,病人觉得与其省几元钱到小医院,不如到大医院买个放心。另一方面,社会的导医系统还不够完善,病人确实无法判断自己的病到底去哪类医院合适。她认为,应该尽快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医疗机构能及时将危重急病人转到大医院,大医院则尽快将术后病人的康复转到社区医疗机构,以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7日 第十一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