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六朝青玉耳杯(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7:4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此件青玉耳杯,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出土时完好无损。杯为椭圆形,大口、圆唇、浅腹、平底,高4.8公分,口径9.8公分-17公分,口沿两侧有对称的月牙形双耳,为一大块整玉雕琢而成,玉色青灰,抛光细致,形制规整,华贵俏丽。杯体青地呈现白云纹,间有褐色浸斑。浸斑是由于长期埋藏地下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各种有机、无机的物质作用而发生的后天色变,又称为沁色。沁色为青玉耳杯添彩。 耳杯又叫羽杯、羽觞。南朝梁元帝萧绎在《采莲赋》中吟道:“鷁首徐回,兼传羽杯。”羽杯即羽觞,也就是耳杯。鷁,古籍中鸟名,一种像鹭鹚的水鸟,在古代船头上常画着像鹭鹚的水鸟形象,故称船头为“鷁首”,也借指船。这两句赋的意思是,在慢慢返回的船上,人们相互传杯进酒。“兼传羽杯”,可见南朝沿袭了魏晋旧风,以耳杯为主要饮酒具。 耳杯,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发现,秦汉南北朝时期较为盛行。一般作椭圆形,南北朝以后,多作圆形。胎质有铜、陶瓷、漆木、玉等。据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的玉耳杯极少。什么原因?因为这一时期玉器工艺走入低谷。所以南北朝出土玉器文物很少,而且制作粗糙,器形也较小。看到安徽省发现的这件器物较大、形制规整、雕琢精巧、带有汉代遗韵的六朝青玉耳杯,专家们连说:“极为少见,弥足珍贵!” 此件青玉耳杯,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07日 第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