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富人的潇洒与爱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8:51 今晚报

  几年前,每到《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公布之时,便会引起国人阵阵的唏嘘与议论,而今,当《公益时报》公布了《2005年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之后,不免又一次引起公众关注的目光。两个排行榜自然表明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但两者之间是否潜藏着某些关联呢?我以为,至少在两个排行榜的对照中,会发现一个众目关注的话题:富人的潇洒与爱心。富人的潇洒与自信,大约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富人是否都有爱心与善心,则就另当别论了。事实上,对于富人而言,富有与善心往往并不一定总成正比。

  打开每天的报纸传媒,常少不了关于富人的消息:富人的欢乐与苦恼,辉煌与沉重。富人与富人的生活已然吸引了当前全社会的关注,在某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心目中,富人俨然已成为崇拜对象,甚至是英雄。以至影响所及,不仅大学生流行傍大款、娶富婆之风,就是一些年幼的小学生也相信嫁给富翁,比什么都重要。可在50岁以上的人的心目中,富人的形象却常常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愈穷愈革命、愈穷愈光荣的“文革”前时代,“富人”往往与压迫者、剥削者,与吸血虫、寄生虫形象纠缠在一起,难以分离。

  如今在转型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富人确实已成为一个最活跃最值得关注的社会阶层之一。如果说,在上个世纪后半期内,中国的富人曾受到各种挫折和压抑,那么,从90年代之后在中国实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便为富人致富创造了诸多便利的条件。先是邓小平先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紧接着又在政治和经济诸多方面为私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颇多的优惠政策。于是乎,一些人利用社会转型期获取大量的财富。甚至还有人利用手中权利和各种隐蔽方式攫取大量财富,成了名噪一时的富翁。而贪官与奸商则是当下社会最大的非法暴富者。

  短短十几年间,在中国大地上冒出了一个富有阶层。按照《福布斯富豪榜》披露,他们分别占有着从数亿元到数十亿元的财富。如今在中国,究竟占有多少钱才能算富翁呢?只怕在千万以上。据最近报载,中国有千万财富的富人已近24万人。其中的一些富人,吃着豪华宴席,穿着名牌服装,驾着宝马香车,动辄前呼后拥,随从如云,在常人看来,或在他们的自我感觉中,真够气派、潇洒的了。

  与五六十年代的富人不同,这时的富人,尤其是中青年,大都显得十分开朗与自信。与传统的勤劳致富的观念不同,他们更相信科技致富、智能致富、点子致富。在当今中国,只要不是非法暴富者,你尽可享受富人的乐趣。你可以自由购物,潇洒花钱。比如可以花上55万元买一颗荔枝王;三十多万元买一张床;一百万元买一只手镯;十万元买一只螃蟹王;一千多万元买一辆豪华轿车;三千万元买一栋别墅王;还有花百万元巨资建筑豪墓等等。经历过创业艰难的富人们,如今显然不仅懂得科技开发、创造价值的道理,亦有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心态和更为轻松、潇洒地享受生活的愿望。当然,富人中也有一些素质、修养不高的弄潮儿或暴发户,在金钱面前迷失自己,或整日痴迷酒色,忙着包二奶泡小蜜;或狂赌滥嫖不能自拔。

  富人的雄心与自信来自巨大财富,更来自艰苦创业的成功和喜悦。在当下组成富人方阵中,许多人都曾经历过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历程,甚至不乏高科技、高智能的精英人士,也不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员。他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的巨大贡献与效益,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理解。社会授予他们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荣誉称号,正表明社会观念的改变与进步,这大约是不容置疑的。

  诚然,与某些外国富人相比,中国富人在艰苦创业、勤劳致富方面也许并不逊色,但人们依旧有一种感觉:对于某些富人而言,在素质与修养方面似乎总缺失一点什么。如今读了“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之后,我才清晰地明白,某些富人缺乏的正是:善心与爱心。即对于公众慈善事业的热心捐助行为。

  遗憾的是,当我把《中国富豪排行榜》和《中国十大慈善家排行榜》对照比较之后,发现赫赫有名的十大富豪竟没有一名在十大慈善家之中!也就是说,那些最富有的人,并未表现出对公众慈善事业的热情捐助。由此,我遂感悟到,原来,如果把富豪划分为优秀富人与一般富豪的话,那么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前者的自信与本领,不仅在于会赚钱,赚大钱,而且还不乏善心与爱心,热衷于公众慈善事业。某些富豪过于热心于赚钱和潇洒地花钱,却疏淡于公众慈善事业。应当说,对照两个排行榜之后的发现,既令人惊奇,又令人尴尬和遗憾。当下中国太需要富豪慈善家了。

  原来,提高素质、修养与人格力量,并不专对穷人与平民而言,富人与高官们也同样有此必要。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