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潍坊现代农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支持产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9:35 水母网

  作者:李丽颖 于洪光

  初夏,记者来到山东潍坊,看到这里的农业处处闪耀着现代化的光芒:大棚里培育着高科技含量的蔬菜瓜果,车间里进行着标准化的食品加工,蔬菜检测中心就设在田间地头。记者感受最强烈的是,这里的龙头企业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在龙头企业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最佳的演绎。市委书记张传林告诉记者,“三化”的核心就是龙头企业的发展。

  精心培育和扶持的龙头企业集群“潍坊龙头企业随便看,想看什么类型的都有。”采访一开始,潍坊市副市长邢培彬就底气十足。“潍坊龙头企业1974家,其中国家级的7家,省级的22家,市级的146家。”

  “哪个县市龙头企业多,规模大?”

  “诸城外贸、得利斯,昌乐乐港,高密密水,寿光蔬菜,昌邑新昌——在潍坊,每一个县市都有在全国响当当的农业龙头企业。”

  “哪个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得好?”

  “蔬菜、畜禽、粮食、果品、油料、水产,每个产业都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

  看似简单的回答,其实背后包含着潍坊人精心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大智慧。

  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从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到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潍坊人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潍坊各市、县根据推进农业国际化的需要,选择一部分出口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给予支持和扶持,培植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出口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以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支持产业,重点培育和壮大蔬菜、畜禽、粮食、果品、油料、水产等六大产业。

  纵向看,每个产业内部的各企业之间,已通过产品配套和市场衔接,形成一条龙式产业链条;横向看,各企业实行信息、资源、市场的共享和价格自律,通过交流与合作,造就了成条连片的复合式产业板块。在潍坊,每个县市都有一批大型重点龙头企业,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群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集群效应”使龙头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短短几年中实现了大提高、大突破,现有企业规模不断膨胀,新上企业数量迅猛增加,仅2004年全市就新增农业龙头企业达434家。

  日本东京任何一家超市几乎都可以看到安丘的蔬菜,昌乐县生产的粉条已经占领韩国市场60%以上的份额,乐港、永昌公司的肉鸭肉鸡已经成为亚太地区的畅销货——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潍坊龙头企业依靠“集群效应”形成竞争优势,站稳脚跟,去年实现出口创汇10.7亿美元。

  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日本要求农残检测40多项,我们检测100多项,早已经跨越他们设置的绿色壁垒,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只要我们坚持标准化生产,我们就不怕所谓的壁垒。”安丘外贸食品有限公司的女经理看上去精明干练,一讲起生意经来头头是道。“日本注重细节,我们就建立起高标准的检测中心,这是山东省第一家通过国家认定的企业检测中心。欧盟和美国注重体系建设,我们就严格实行从原料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卫生注册”这些和标准化密切相关的词汇,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时出现。在潍坊,大多数龙头企业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通过了国际上通行的认证,赢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在潍坊乐港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份肉鸭生产加工的标准规范。这份规范厚达40多页,内容十分详尽,从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各项生产管理到产后分级、包装、储运都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通用标准进行,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使标准化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对于外销企业来说,标准化生产有国际市场的推动和国际检测的制约,那么如何推动内销企业也实施标准化生产呢?潍坊人自己加上了“紧箍咒”,对农业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农产品及投入品的质量实行强制性例行检测,每次检测结果以《农产品质量简报》的形式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一位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负责人说:“在潍坊,如果企业不进行标准化生产,不严把质量关,是一点生存空间都没有的,外国客商看检测数据下订单,连老百姓也是拿着报纸上的检测结果去买菜。”

  外有强压,内无退路,这迫使潍坊龙头企业在标准化生产上下苦功、动真劲。目前,潍坊龙头企业标准化建设呈现出标准高、体系全、自检能力强的特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从地头到餐桌、从原料生产到最终产品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2004年,美国农业部副部长埃尔莎女士在参观潍坊凯加公司标准化建设时这样评价:“这是我和我同事所知道的最好的加工厂,你们所做的对保证你们的产品质量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潍坊,标准化建设已经从最初的应付进口国的质量检测变为龙头企业的一种“自觉”,无论是出口产品还是内销产品都拥有完整的标准化生产体系,目前,潍坊龙头企业已建立专门检测机构665个,为“标准化”把关。

  有机连接的生产链和利益链

  与农户建立什么样的联系,一直是潍坊龙头企业在探索的问题。在国际化进程中,原来的“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很难为标准化生产把好源头关,而且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农民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增加。如何让农民成为产业链条上的收益者和相对稳固的一环?潍坊龙头企业根据其规模和产业类型,探索出新型的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密切连接,使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良性运行。

  一是公司加基地加农户。龙头企业与商品基地和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使两者的关系由原来的松散组合改变为正规紧密的对接。各类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形式,实现统一供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检测、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有利于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有利于全程质量监控和科学管理。目前潍坊大多数龙头企业采取这种经营模式,全市有70%以上的耕地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基地。

  二是公司加农场(养殖场)加产业工人。潍坊实力雄厚的大型龙头企业正在探索这种模式。昌邑市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了1万多亩苗木繁育基地,吸纳周边地区固定工300多人,季节工6000多人,形成了育苗、种植、销售一体化的苗木农场,农民成为领工资的产业工人。潍坊乐港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认为,这种模式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将整个源头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轨道。目前乐港公司已建成20处自属标准化商品鸭场。

  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紧密型、标准化生产基地,对产品的整个过程实现了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因产品质量标准不过关而遭遇技术壁垒的风险。对大多数将土地租赁给龙头企业的农户来说,经济收入也在稳步提高。他们在收取租金的同时,或者继续务农,或者到龙头企业中务工,或者转向其他行业,收入远远超过了传统农民。

  在潍坊一些龙头企业还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参股入股,把农民直接变成企业股东。通过各种经营模式,使潍坊全市80%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结成一体,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又保护了农民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责任编辑:刘家昌(来源:农民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