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怎样理解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学习通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05:2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冯书泉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这一重要论断,我们应加以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而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是构成这个社会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且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切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社会同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必然有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导致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源。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落后,社会发展停滞,物质财富极度匮乏,无法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时候,往往也是社会矛盾加剧甚至社会动荡的时候。因此,马克思指出,未来生产力的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较高的和谐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受基本国情的制约,我们现在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尚不可能达到高级程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来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别、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较为充分的物质保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但仍居世界100位以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拥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不和谐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经济发展不充分、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办一切事情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包括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靠发展生产力。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从而消除产生不和谐因素的根源。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08日 第九版)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