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西皮二黄穿林而来……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10:12 南方日报 |
本报记者 洪奕宜 “穿花荫,踏石径,花香四溢满园春。风拂面,撩人醉,不觉来到百花亭……”咿咿呀呀的京昆唱段透露出一种悠然的意味。这不是京津梨园,而是东湖中学京剧社团的一个排练场景。 走进午后的校园,随意问一位从走廊那头走来的男孩子,他指了指六楼:“喏,就在那里。”很熟悉的样子。 别具特色的京剧社就在走廊尽头的一个课室里。推开虚掩的门,咿咿呀呀的京昆唱段随之传来,二十几个身穿京剧服装的女孩子正在认真地排练。 指导老师是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妇女,40岁上下,中等身材,她就是何青贤老师,国家一级演员,三年前,她被东湖中学特聘请为该校京剧团的指导老师。 排练前: 瞧,这是我们的戏服! 这是一间8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四面墙壁上宽大的镜子,木质地板中间铺着红色地毯,孩子们的书包和衣服都堆放在训练室四周。在训练室中间,二十几位女孩子正坐在地板上,开始着装。根据她们今天排练的内容,她们穿的大多是蓝色绣有花花草草的宽大戏服。 “平时我们的训练都很少穿正式服装的,你看这些服装这么宽大,又不透气,一次训练下来,孩子们的衣服都湿透了。”何老师说,距离比赛已经很近了,所以这一天就穿上服装试试。而在服装室里挂着的几十套京剧服装,都是学校特地到武汉制作的。“现在都是我们的资产了!”何老师哈哈地笑。 排练开始: 怎么样,有模有样吧? 排练开始了。收音机里传出了咚咚的锣鼓声,女孩子们穿着宽大的服装,手里握着折扇,一个接一个,从两侧蹬蹬蹬走着台步出场了。一声声字正腔圆的京剧唱腔,小姑娘们翘着兰花指,咿咿呀呀地念念有词,甚是热闹。别看她们都只是初一初二的小姑娘,加入京剧团时间也不长,可是几个月每天中午的训练已经让她们有板有眼。而现在所看到的这一招一式,也非一日之功。 “我们刚开始办班的时候,只有3名学生参加,后来用演讲、示范和图像等多媒体形式举办讲座之后,学生就增多了。”东湖中学的校长彭彪本身也是个京剧迷,说起学校的京剧团,他还是创办者呢。京剧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学生们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什么是圆场、下腰、踢腿,什么是台步、蹉步、云步,什么是虎跳、前后桥、乌龙绕柱,在其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这些专业术语,他们也不会再“蒙查查”。 今天学生们排练的是由老师们自编自导的京剧,叫什么名字?何老师笑了笑,说:“哟,我们是根据贵妃醉酒的剧情改编的,具体叫什么名字,还真没想好,姑且就叫《梅花颂》吧!” 那个身穿鲜艳大红戏服、头戴凤冠、甩着水袖、翩翩走来的,就是该剧主角“杨贵妃”。扮演“杨贵妃”的,是初一的贾敏。“穿花荫,踏石径,花香四溢满园春。风拂面,撩人醉,不觉来到百花亭……”贾敏虽然也是这学期才参加京剧团,可是如今已担纲“主角”。 “台步走稳一点,好,”何老师一边打着拍子,一边提醒着学生们,“注意眼神不要四处飘。”镜片后透粗的锐利眼光将学生们一点一滴的错误都毫不留情地纠了出来,“杨贵妃,要注意你的眼神。”何老师这一声引得有些孩子止不住掩嘴而笑。“精神集中哦,孩子们!”看到有的学生手势不正确,何老师还会走上前去,手把手纠正。 排练结束: 明天,我还会继续来! 将近下午两点,何老师一声“今天就到这里为止”,宣告了排练结束。学生们大多已经满头大汗,她们很开心地欢笑起来,脱下宽大的衣服,接着坐在地板上,小心翼翼地把戏服叠起来。她们拿起了书包,临走的时候还调皮地回过头来:“明天我们还会来排练哦!” 东湖中学京剧社 其成立源于2002年一堂广受好评的京剧音乐课,从此校长彭彪拍板把京剧引进第二课堂,并请来国家一级京剧演员何青贤为特聘老师,与学校的两位老师一起担任指导。经过两年多的普及,学生们从一开始光是觉得新奇有趣、甚至被“强迫”学习,到现在每年选人时的踊跃,国粹的魅力已经深入人心。一个小名豆豆的小戏迷告诉记者:“能进京剧社是很骄傲的事情,一段几分钟的戏,从念白、服饰到脸谱,处处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图: 穿上戏服排练,孩子们举手投足有模有样。 要学唱戏,先学练功。何俊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