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丹凤县7000万建贾平凹故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10:41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丹凤县7000万建贾平凹故居?(图)
贾宅门前的院子已成保管人员临时置放小麦的场地。

  今年5月28日,一则来自陕西省丹凤县的新闻———丹凤县要为当红作家贾平凹建“故居”———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论。在这些热论当中,主要有两个焦点:一是给在世的名人建造“故居”,能否行得通;二是丹凤县整个县城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3000万元,而“贾平凹故居”的建设资金就需要7000万元。因此,丹凤县此举是否属舍本逐末之行为。然而,在这些热论的背后,是怎样一幅“图景”呢?为此,本报记者赶赴丹凤县和西安市进行了调查……策划/窦丰昌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志华

  创意初衷

  “想来想去只有贾平凹知名度大”

  6月5日傍晚,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车由西安咸阳机场出发,翻过连绵险峻的秦岭,行程大约170公里,便到了陕西丹凤县。

  周边县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冲击

  丹凤的名字,缘于境内的丹江和凤冠山。丹凤山和水都曾是丹凤人的骄傲,但现在更是丹凤人的痛。丹凤县文化文物旅游体育局书记邵志强对记者说:“虽然这些山的欣赏价值都很高,但由于大山阻隔了交通,直到几年前还相当闭塞。至于水,丹凤境内,至今还保留了一个古老的码头。这个码头是当时长安货物的集散地。可随着公路和航空的发达,丹江的航运越来越萎缩。”

  就在丹凤人面对四面青山和逐渐变细的丹江一筹莫展的时候,与丹凤相邻的商南和柞水两县却把旅游业搞得“风生水起”。“商南县的金丝大峡谷,每年的门票收入就800多万元。”邵志强说起来不无羡慕,“柞水的溶洞也越来越有知名度。而丹凤去年全县全部旅游景点的旅游收入才不到600万元。”

  因此,周边县城的旅游收入,对每年只有3000万元财政收入的丹凤县来说,诱惑力是相当大的。“更重要的是,此前商洛地区提出了建设商洛市‘丹江文化旅游长廊’的目标。”丹凤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其中,商南的金丝大峡谷和柞水溶洞等,都是这个‘长廊’中重要的内容。丹凤县也被规划到这个‘长廊’当中,所以,丹凤县能不有所行动吗?”

  游客40%是为贾平凹而来

  刘凤皋,丹凤县博物馆馆长、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也是最早将发展丹凤县旅游业与贾平凹挂起钩来的人。

  “来丹凤的游客中有40%的人都是为了了解贾平凹的创作历程和创作原型。”刘凤皋说,“久而久之,我就蹦出了个在博物馆建一个平凹文学艺术展览室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是,他的想法,受到了县里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县里领导觉得仅仅一个展览室还是太小,决定建造‘贾平凹文学艺术苑’,以此来带动丹凤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在我们丹凤县,实在是找不出比贾平凹在全国更有名的人啦。”邵志强笑着说,“况且,贾平凹的小说中,很多原型的人、物在贾塬村、棣花镇、丹凤县甚至是商洛市都能找到。”

  媒体传真

  “是贾平凹要求建‘贾平凹故居’”

  丹凤县这一构想迅速得到了商洛市“包括市委书记和市长在内”的大力支持。于是,经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丹凤县委托陕西省旅游设计院对贾平凹文学艺术苑所做的论证和规划在今年5月完成。5月28日上午,丹凤县委、县政府邀请众多文学、历史、建筑、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在西安召开了贾平凹文学艺术苑规划评审会。

  据陕西媒体记者介绍,评审会上,大家认为这个规划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虽然对规划本身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但贾平凹表示了对“贾平凹文学艺术苑”这个规划名称不满,觉得太长,不便读,也不便记。能否改名为“贾平凹故里”、“贾平凹故居”之类。也正是由于这个小“插曲”,经当地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论。而且绝大多数都把矛头指向了贾平凹。随后,贾平凹又对媒体表示:“我没说过这样的话。”

  参加了评审会的邵志强6月6日下午回忆说:“当时,贾平凹的确表示了修改‘贾平凹文学艺术苑’的建议,并表示不要突出他个人,而应突出整个商洛的土生作家群。”

  而参加了评审会的陕西各媒体当中,有记者拿出了当天的录音,来证明贾平凹说过将“贾平凹文学艺术苑”改为“贾平凹故里”、“贾平凹故居”之类的话。

  贾氏说法

  “丹凤就是借我这块牌作宣传”

  6月6日晚,本报记者联系上了贾平凹。他说:“我最近感冒,没心思也不想理会这些事情了。想想看,那么穷的地方,怎么会拿出那么多的钱为我来建造什么东西。说白了,丹凤县就是借我这块牌,来为发展经济作宣传而已。事实上,那次开评审会,我本来是不去的。但丹凤县和商洛市的领导都说,我不去,这个评审会就没有意义。所以我就去了,但没想到惹出这些事情来。”

  贾平凹还说:“对于丹凤县使用我的名字,我的确没有反对过。只是,我的确不喜欢‘贾平凹文学艺术苑’这个名字,不好听,不如直接叫我家乡或者故里好一些。”

  “无论怎样的争论,对我们来说,影响都不大。”丹凤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文治一语道破天机,“因为贾平凹这个名字只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引子而已。所以,不管是‘贾平凹文学艺术苑’也好,‘贾平凹故居’也好,还是‘贾平凹故里’也好,对我们来说,作用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已经决定最终还是用我们刚开始并一直沿用的‘贾平凹文学艺术苑’这个名字。”

  的确,在由陕西省旅游设计院设计规划的《丹凤县贾平凹文学艺术苑详细规划》中也可以看到:在占地300亩,需投资7000万元的“贾平凹文学艺术苑”景区,有关贾平凹老家的屋子和附近的一个老庙———二郎庙,只占到了景区的“一小部分”。

  “事实上和贾平凹有关的只有四分之一,其他地方绝大部分都是用来建造与景区有关的现代楼房的。”邵志强如是说,“但贾平凹这个名字对我们解决7000万元建设资金的招商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百姓视角

  “这样的房子我们丹凤县有的是”

  为了见识闹得沸沸扬扬的“贾平凹故居”,记者6月6日搭乘丹凤县一辆出租车沿着312国道西安方向前往棣花镇贾塬村。

  经村里人的指点,爬过一个小土坡,再绕过几个粪坑,便看到了一间大约一百来平方米的典型陕西乡间平房。平房前面,是一个三百来平方米的院子。院子的左角,建了一栋面积不大的两层水泥楼———这便是贾平凹早年生活的家。

  院子大门已被一把大锁锁住,据说已没有人居住了。下午,记者找到看管“故居”的蔡小英(音)老人。当她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又回到自己家里,拿来一把钥匙,打开院子的大门。老人一边开门,一边嘀咕:“这有什么可看的,怎么来我们这的人都要来看呢?我一天不知道要开多少次门呢!”

  进入大院水泥地,便看见一棵梨树,树上结了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梨。梨树的旁边堆满了收割回来不久的麦子。平房的右侧,是一块小菜地,但没有菜,都是些杂草。

  离开院子时,司机冯西宇说:“这房子充其量就30来年的历史,这样的房子,我们丹凤县有的是。难道你大老远来,就是这个目的?”

  一语中的

  不这样能招来7000万吗?

  丹凤县文化文物旅游体育局局长杨斌:去年,丹凤县旅游人次达到6万多,今年有望突破8万。而在这些游客当中,有40%的游客是为贾平凹而来。而且,经过对该项目的充分论证,贾平凹文学艺术苑景区的目标市场潜量预测为:到2010年,景区可接待游客7.3万人次;到2015年景区可接待游客11万人次。如果这些游客每人消费100元,那么一年就有近千万的收入,何况,游客消费远不止这个数目。

  丹凤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文治说:现在有人说我们丹凤县是个年财政收入只有3000万元的县,却要投入7000万元建贾平凹文学艺术苑。这样做,还不如投资教育。其实,这是两码事嘛,这7000万元又不是我们财政收入来支出,而是招商引资的。不这样做的话,用教育能够引来这么多的投资吗?

  记者手记

  世俗战胜了贾平凹的理智

  今年,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面市后,与他的其他小说一样,同样惹来了各种声音。而且似乎贬的更多。不久,贾平凹又因为“贾平凹故居”事件而焦头烂额。因为自己“一时比较随意,但却真实反映了自己想法”的一句话,贾平凹广被人指。尽管事后贾平凹一再表示,根本没有通过家乡建造自己的“故居”来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想法。但各方面的讨论却似乎没有平息的迹象。

  事实上,贾平凹也知道自己只是被用来“作为招商引资的一块牌子而已”。贾平凹本来是不愿参加这个评审会的,但又碍于“家乡领导的面子”,他还是去了。在长达两年多(2003年到2005年)的时间里,尽管丹凤县“曾多次征询贾平凹”,贾平凹始终没有坚决地表示过反对用自己名字的意见,充其量只是概念更大些,搞个“本土作家群”而已。也就是说,贾平凹本人始终没有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由此,我想起左岸在《给当红作家号脉》中对贾平凹的评价:在这部书(《怀念狼》)中,贾平凹一再地陷入了几年来他一直无法逃避的噩梦里。他在退化,因为权力、金钱和世俗的力量的吸引和同化?因为名望带来的光辉已经遮住了作品本身应该有的光芒?他在不断失去自己的活力和灵性,他离我们的世界(和他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远,他粗暴地割裂了自己与他人之间仅存的关系,他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来源:广州日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