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世界沙都”为治理荒漠化提供解决方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8日11:38 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6月8日电(记者俞铮、宋常青)被称为“世界沙都”的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人工固沙植被50年的演变与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为中国治理沙漠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批“全球环境500佳”单位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荒漠化最佳实践奖”。沙坡头站在成功固定了流动沙丘的基础上,对干旱沙漠地区无灌溉人工植被进行了长期的定位研究。

  沙坡头站站长李新荣研究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50年的长期观测表明,以建立旱生灌木为主的植被恢复体系是草原化荒漠与荒漠化草原沙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适宜模式。这些研究在理论上证明了在中国干旱地区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区域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可能性。

  设立沙坡头站起初的目的是为了固定包头到兰州铁路沿线的沙丘。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包兰铁路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经过沙漠地段的总长为40多公里,其中沙坡头地区以高大流动的格状沙丘连绵分布而著称。这一地区年降水180毫米,地下水埋深达80米,植被盖度小于1%,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中科院于1955年创建了沙坡头站,通过与铁道、林业部门的联合攻关,创造了中国沙漠铁路建设乃至世界沙漠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确保了包兰铁路50年畅通无阻。

  中科院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创了麦草方格治沙法,把麦草植入沙地约30厘米,围成一个个1米见方的方格,在雨水相对多一些的季节,在方格里植入适合在沙漠生长的灌木种子,并对灌木保持灌溉。李新荣说:“经年累月存活下来的灌木有效地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记者在沙坡头站的试验现场看到,经过试验的区域已经形成了灰绿色的生物结皮,旁边的对照区域依然是黄沙无垠。

  沙坡头站收集的干旱沙区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量平衡综合监测数据已与国内其他生态台站以及国际组织和国外研究机构共享。

  李新荣说,研究人员在今后几年内将重点研究植被稳定性与水量平衡、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水文学调控机理、沙区农业生态系统水肥优化生态系统管理、荒漠植物适应环境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等。

  7日在沙坡头站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说:“像这样大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光靠风洞实验是不够的,现场试验和观测至关重要。沙坡头站的科研人员扎根沙漠、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